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2005年上半年,我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把“三农”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困难,保持了农村经济的良好运行态势,农民现金收入增势强劲。据对全市510户农民家庭的抽样调查:1-6月份,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222.3元,比上年同期的1019.3元增加203元,增长19.9%。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6.5%,这是近十年来同期增速最快的一年。农民现金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务工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随着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的逐步改善以及外出农民工权益不断受到得力维护,不少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为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我市大力发展务工经济,各有关职能部门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据调查,目前全市在外打工人员有十多万人。住户调查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外出打工收入130.9元,其中到省外打工人均53.0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4.5%和61.8%,从而有效地拉动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人均达433.9元,同比增长17.1%。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16.5% 二、大量农产品的出售使农民来自于农业的收入显著增长。由于2004年全市种植业生产获得了较好收成,农民家中农产品存量较大,加之部分农产品市场价格今年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不少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积极性很高,使此项收入人均339.6元,同比增长59.2%,其中出售谷物类收入增长61.8%,出售水果收入增长78.7%,出售豆类收入增长1.5倍。1-6月份,全市农民来自于农业的现金收入人均达362.7元,比上年同期的219.0元增加143.8元,增长65.7%。农业收入的强劲增长成为第一产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资料显示,上半年农民人均第一产业收入501.7元,同比增长30.8%。 三、生产性投入的显著增加有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家庭的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6月份,全市农民人均生产费用支出为430.7元,比上年同期的324.0元增加106.7元,增长32.9%。其中购买固定资产支出人均 171.6元,增长2.2倍。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增长,增加了农户家庭经营生产的后劲,促进了农民现金收入增长。 四、免农业税和粮食直补政策的有效落实增加了农民收入。2005年,河南省全面免除农业税,我市免除全部农业税3000多万元;全市粮食补贴资金1334.98万元。资料显示,调查户上半年农民人均减免农业税7.0元;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买农机补贴等转移性收入人均6.2元,同比增长1.3倍。这两项间接或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10.5元。 虽然上半年我市农民现金收入增长显著,但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不容忽视。首先,主要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一方面冲减了“两免一补”等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好处,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据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化肥的综合平均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20.1%,农用柴油的价格上涨了4.1%,仅此两项,农民每亩地至少多投入二十多元。其次,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增收渠道狭窄。住户调查资料表明,目前我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一产业和工资性收入。1-6月份,这两项收入分别占现金总收入的41.0%和35.5%,占总收入的76.5%,而二、三产业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7.3%,较上年同期下降2.4个百分点。一产业又是一项弱质产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波动较大。探索加快农民家庭二三产业收入增长的对策,应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