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上半年南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突破千元大关
 来源:南阳市统计局王同刚  时间:2005-07-14 15:38 

 


 


2005年上半年,南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增长幅度在一季度20.33%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历史上同期首次突破千元大关据对全市13个县市区134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002.1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5.14元,增长24.18%,比一季度加快近3.8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8.15个百分点,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一、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一)家庭经营收入是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体


连续两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构建了良好的平台。上半年粮食价格虽有所下降,但大部分农产品价格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部分还有较大幅度上扬趋势,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积极性有增无减,使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成为拉动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主体。上半年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人均580.90元,同比增长16.88%,增加83.89元,占现金收入增量的42.99%,对现金收入的贡献最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第一产业现金收入大幅度增长是支持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上半年农村居民来自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的现金收入人均475.00元,同比增长16.50%,增加67.28元。粮食价格虽然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但部分经济作物和畜产品价格的上涨,仍使农民来自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的现金收入大幅度增加。比如薯类、豆类、棉花、油料、蔬菜和猪肉等价格都有很大幅度的上涨,上半年综合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9.5%、9.7%、7.4%、9.6%、43.8%和13.8%,农民出售这六类产品获得的收入同比分别增加2.79元、7.53元、25.91元、17.71元、13.12元和24.93元。


2、民营经济刺激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发展,成为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新亮点。上半年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9%;个体私营贸易业零售额增长13%左右,市场份额达60%以上;农户投资增长32.2%,比上年同期加快近13个百分点,是近几年同期最高的。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增收空间,使二、三产业成为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新亮点。上半年全市农民从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人均为105.90元,同比增长18.58%。


(二)劳务经济是拉动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因素。


劳务经济一直是南阳市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提高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加快东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近几年组织实施了绿色通道培训计划和西输东接等工程,农民素质普遍提高,企业用工增加,就业环境改善,促进了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二季度末全市外出(走出本乡镇)从业的劳动力人数达110万人左右,比上年同期增加11%,农民外出打工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同比提高20%。上半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320.1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8.56元,增长27.26%,是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资本投入显活力,城乡赠予活动频繁,农民非经营性收入高速增长。


农民多措并举,以金融资产或有形资产方式投资获取财产性收入,为增收增添了活力。上半年农民人均获得财产性现金收入34.80元,增长2.32倍,增加24.31元。其中由于受全市投资形势影响,农民出让土地较多,土地补偿收入人均28.37元,同比增加3.30倍。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村内部和农村城市亲友之间赠予活动日益频繁,上半年农民人均获得转移性收入66.31元,增长38.15%,增加18.31元。


二、当前农民增收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2005年农产品价格将趋于稳定,拉动2004年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农产品涨价因素不复存在。


2004年农民增收主要得益于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扬。从2005年上半年的农产品价格看,全市主要农产品价格依然高位运行,但较去年有所回落。 因此,农产品价格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后,再次大幅度上扬的可能性很小。在市场全球化的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价格难以摆脱国际市场价格体系的制约和影响,已经没有多大的上升空间。我国宏观调控需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物价稳定是政府的一项长期任务,在经济过热和通胀压力下,短期内国家再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可能性很小。 


(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当前农产品增产能力不足和生产成本的上升不支撑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


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欠帐较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全市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差,农业基础设施欠帐过多,导致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全市目前正在抓紧落实2005年中央1号文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精神,但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至少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农产品产量增长幅度有限。在国家惠农政策的促进下,2005年全市夏粮取得丰收,但增量并不大,增幅并不高。在农作物满播满种、单产较高的前提下,如果没有重大的技术突破,2005年种植业生产在此基础上有较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较小。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市场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分析,预计2005全市农业生产仍处于稳步增长状况。


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加大了农民增收的困难。据调查,6月底全市尿素的价格为1.9元/公斤,同比上涨49%;磷肥的价格为0.38元/公斤,同比上涨30.1%;二氨的价格为2.5元/公斤,同比上涨29.4%;氯化钾的价格为1.74元/公斤,同比上涨36.1%;碳酸氢铵的价格为0.52元/公斤,同比上涨41.2%;0号柴油的价格为3.8元/升,同比上涨26.7%;煤的价格为430元/吨,同比上涨33.1%;复合肥的价格为2.5元/公斤,同比上涨72.2%;棉种的价格为78元/公斤,同比上涨7.7%;杀菌剂的价格为11.5元/公斤,同比上涨11%;农膜的价格为13.2元/公斤,同比上涨19.1%。如果全年按照现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计算,全年农民亩均将增收55元,但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就抵消掉农民增收的40%,也就是说每亩小麦要多投入22元。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消化农业富余从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的能力不足,滞缓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


劳动力转移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巨大作用。在农业产出一定、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减少农业从业人员就意味着农业从业人员创造财富的人均水平提高,意味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收入的增加。但是,农业从业人员减少的速度缓慢,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未能发挥出来。按照2004年农业从业人员减少的速度计算,劳动力转移仅仅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


   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预期农业从业人员减少的幅度不大。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对就业需求的拉动作用逐步趋弱。从全国的情况看,城市已积累了大量的失业下岗人员,农村存在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2005年新增的劳动力约有2400万个,而国家新增的就业岗位的目标不过1000万个。同时,由于农民受教育年限短,受过劳动技能培训的人数比重低,缺乏非农产业的劳动技能,就业能力弱,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


(四)税费制度存在缺陷,农民隐性负担化解难。


农业税全免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的性,促进了农民增收。但税费改革后,以农业税为主要来源的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减少,乡村收支缺口较大,基层正常运转困难,农民负担存在着由农业税费向其它行业税费转移的倾向。


制度性缺陷造成的农民各种隐性负担问题近期内也难以化解。一是束缚着农民迁徙腿脚的户籍制度虽然松绑,但农民进城成本仍然过高,并且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待遇。二是农民付出子女教育费、医疗费及计划生育罚款等居高不下。据调查,让农民按负担的大小排序,结果在有子女上学的家庭中无一例外地把学杂费排在了第一位。医疗费用更是让农民望而生畏,城乡居民的收入是不同的,农民收入低,但在生病后却不能享受公费医疗。在农村,一人生病,导致全家返贫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计划生育罚款可能罚掉一个农民几年的收入。三是殡葬改革和农村基础建设等收费也逐步成为农民甩不掉的另一大负担。农民各种隐性负担过重,成为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中的难点问题。   


三、加快农民增收的对策


农民增收难是新阶段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机制失衡、资源配置效能低下等问题的集中反映。解决增收难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头疼治头、脚痛医脚。难,既是一种客观事实,但同时也是我们打开农民增收之路的一把钥匙。突破难点,便是成功所在。为了切实促进农民收入增加,解决当前农民增收难的实际,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新的理念与思路,采取有效措施综合治理才是应对之策。


(一)准确把握政府在农民增收工作中的定位问题。


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政府职能从管理转向服务,从对经济的直接管理转向间接调控为主。因此,在农民增收工作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各级政府应当更多地做好市场信息、流通环境、法制建设、金融支持、技术咨询、科技下乡等方面的优质服务工作,尽量减少硬性摊派或其他一些指令性计划,给农民创造发展生产的宽松环境,通过宏观指导和市场综合信息服务来引导农民生产行为,让农民真正成为增收的主体力量。


(二)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产品市场设施建设,有利于减少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可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收入。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大幅度增加了农业特别是水利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对于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效果明显。要继续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多方面支持农业,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在投融资体制上,应该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财政资金、信贷资金、集体资金、社会融资和利用外资相结合的方针,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按比例增长。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重点,确保支农资金能落到实处,惠及三农


(三)尽快提高农产品品质,调整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通过科技进步、实用技术推广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基础上,调整种植业结构,压缩低效低质的作物种植,增加创收能力强的经济作物种植,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为农民增收服务。


产业化经营是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一是要转变观念,调整思路,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对待产业化经营;二是要重点培育,倾斜扶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三是要规范合作经济组织,提升产业化经营档次;四是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与风险防范力度;五是要加快有关市场建设,提升产业化经营竞争力。


(四)加大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


城乡的差距,实质是知识的差距,信息的差距,教育的差距,技术的差距,体制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差距。增强各级政府科技兴农的意识,转变办学观念,扩大农村教育投资规模。保证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防范学龄儿童失学。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和乡村工业相适应的初、中、高等职业教育,多开设职业技能课程,培养技术型人才。继续抓好农科教建设,倡导绿色证书工程,并疏通为三农服务的渠道。建立农村科技推广、咨询和信息网络,及时传递和推广新科技和新技术。


(五)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非农产业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的就业门路,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附程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性的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民从事工业生产的机会。面对农村劳动力多、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的状况,农村工业要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大量吸纳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深加工、精加工,积极参与城乡经济协作,在推动、促进大工业发展的协作中,求得自身长期稳定的发展。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农业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服务。


(六)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发展小城镇,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和布局。目前建制镇在数量上不少,但规模不大,可以考虑撤乡并镇。其次,要增加对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投资主体应多元化。第三,要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结合城镇化的推进,调整城乡关系,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并逐步推进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各项改革,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增强城市化发展的动力。第四,农民身份转变后,在近期应该保留进城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以此作为他们的社会保障,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


(七)探索支持社会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农民增收的政策可能性。


从政策、体制上鼓励社会各界发展农村、农业经济的积极性。同时,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投向科技农业、环保农业、生物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产业的开发,以及农产品的增殖加工,培育龙头企业的形成,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并以此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小城镇建设等多方面的良性联动与互动,从而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提高增收质量,保证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


(八)做到减负与转移并重。


减轻农民负担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当前农民增收见效最快、最明显的途径。各级要积极做好“一免三补”和贫困地区 两免一减各项政策的落实工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获得实惠,进一步激发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一是要加强实用技能的培训;二是要做好转移信息的提供与服务,防止坑人骗人事件的发生;三是要建立民工工资兑现的法律法规和民工人身、医疗等方面的保险制度;四是要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管理,解除外出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九)重视并认真做好村一级党支部与村委会班子的建设工作。


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承担着传达国家政策、带领群众发展生产的重要角色,具有把党的各项农村政策落到实处的特殊责任。现代经济理论中,已经把管理作为一项与土地、资本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管理也是生产力已被经济界所认可。村一级组织与班子作为农村一线的管理者,在农民增收工作中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农民增收工作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村、组班子建设,通过优秀班子的带动与传导作用,实现农村社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总之,增加农民收入既是一个大课题,又是一项硬任务,各级党政领导部门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坚持协调、全面、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的支持,促进工农、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巩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形势,为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而努力探索。


 


 


 


 


 


 


 


 


 


 


 


 


 


 


 


 


 


 


 


 


 


 


 


 


 


 


 


 


附表1














































































































































































































































































































2005年农村住户调查季报简表


南阳市


 


 


 


 


 


上半年季报



单位


代码


05上半年


04上半年


人均增减


增减%


.期内现金收入



1210


1002.12


806.98


195.14


24.18


().工资性收入



1211


320.10


251.53


68.56


27.26


   1.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收入



1212


41.81


54.41


-12.60


-23.15


   2.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收入



1216


143.97


109.96


34.02


30.93


   3.外出从业得到收入



1222


134.31


87.17


47.15


54.09


()家庭经营现金收入



1240


580.90


497.01


83.89


16.88


   1.第一产业现金收入



1241


475.00


407.72


67.28


16.50


   (1)农业现金收入



1242


289.23


253.62


35.61


14.04


   (2)林业现金收入



1249


13.19


7.66


5.53


72.15


   (3)牧业现金收入



1252


171.90


144.82


27.08


18.70


   (4)渔业现金收入



1255


0.68


1.66


-0.98


-59.06


   2.第二产业现金收入



1258


44.72


39.05


5.67


14.52


   (1)工业收入



1259


30.63


29.01


1.62


5.59


   (2)建筑业收入



1262


14.10


10.04


4.05


40.34


   3.第三产业现金收入



1265


61.18


50.26


10.92


21.73


().财产性收入



1290


34.80


10.49


24.31


231.61


().转移性收入



1301


66.31


48.00


18.31


38.15


.期内现金支出



1350


1032.23


867.51


164.72


18.99


()生产费用支出



1351


300.12


233.83


66.29


28.35


  1.家庭经营费用支出



1352


235.52


190.44


45.07


23.67


  (1)第一产业生产费用支出



1353


224.72


180.07


44.65


24.80


   ①农业生产费用支出



1354


166.10


141.01


25.09


17.79


   ②林业生产费用支出



1363


2.75


4.31


-1.56


-36.11


   ③牧业生产费用支出



1370


55.75


34.67


21.08


60.80


   ④渔业生产费用支出



1378


0.12


0.08


0.04


55.51


  (2)第二产业生产费用支出



1385


6.53


5.06


1.47


29.04


     ①工业生产费用支出



1386


5.52


3.91


1.61


41.06


     ②建筑业生产费用支出



1393


1.01


1.15


-0.14


-12.02


(3)第三产业生产费用支出



1400


4.27


5.32


-1.05


-19.77


2.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



1450


64.61


42.99


21.62


50.29


3..造生产性固定资产雇工支出



1458


 


0.40


-0.40


-100.00


()税费支出



1465


2.02


44.35


-42.34


-95.46


()生活消费支出



1500


637.03


522.32


114.71


21.96


()财产性支出



1670


1.70


4.46


-2.75


-61.80


()转移性支出



1674


91.36


62.54


28.82


46.09


附表2


 






































































































2005年南阳市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县(市、区)表


 


 


 


 


 


单位


2005


2004


增减


增减%


 


1002.12


806.98


195.14


24.18


宛城区


1131.44


970.99


160.45


16.52


卧龙区


1309.10


1079.41


229.69


21.28


南召县


681.47


522.52


158.95


30.42


方城县


936.37


777.19


159.18


20.48


西峡县


931.56


748.09


183.47


24.53


镇平县


1481.43


1158.12


323.31


27.92


内乡县


1112.70


903.12


209.58


23.21


淅川县


914.84


696.95


217.89


31.26


社旗县


842.17


612.70


229.47


37.45


唐河县


1348.41


1050.71


297.70


28.33


新野县


1187.75


960.87


226.88


23.61


桐柏县


685.58


557.24


128.34


23.03


邓州市


981.16


871.79


109.37


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