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2006年禹州市文化产业现状、问题及建议
 来源:许昌市统计局社会人口科技科  时间:2007-06-08 09:48 

 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当代综合国力与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禹州市这样的经济活跃地区,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不明显,为摸清全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市委宣传部、市统计局等部门联合进行了全市文化产业情况调查,本文以现有文化产业统计资料为基础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一、2006年禹州市市文化产业总体概况


    2006年禹州市文化产业主要指标  


 



































































层别


文化产业分类


增加值


总产出


(万元)


(万元)


合计


82016.2


259143.5


核心层


核心层小计


1561.7


3459


  一、新闻服务


 


 


  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85.9


270


  三、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335


536


  四、文化艺术服务


1140.8


2653


外围层


外围层小计


3069


8844


  五、网络文化服务


813.3


1941


  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1052.8


1870


  七、其他文化服务


1202.9


5033


相关层


相关层小计


77385.5


246840.5


八、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69726


218576.5


  九、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7659.5


28264


 


从禹州市文化产业的总量来看,2006年,禹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8.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7%


    (一)从文化产业的两个部分来看。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各行业创造的增加值为0.5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各行业实现增加值7.7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比重94.4%


     ()从文化产业三个层次的情况来看,2006核心层实现增加值1561.7万元;外围层实现增加值3069万元;相关层实现增加值77385.5万元。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1.93.794.4


    (三)分行业情况看,在“文化服务”的7个行业类别中,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实现增加值基本接近,分别是1140.8万元、1052.8万元、1202.9万元,综合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4.1%。其次是网络文化服务813.3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0.9%。在“相关文化服务”的2个行业类别中,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行业实现增加值69726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85%;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行业实现增加值7659.5万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9.3,具体是陶瓷和档发工艺美术两个行业占绝大部分比重。


   二、禹州市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在禹州市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禹州市文化产业在结构上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结构不合理


禹州市文化产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结构不合理。从结构上看,2006年禹州市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1.93.794.4,许昌市三层次增加值之比为7390, 全省三层次增加值之比为19.47.273.4,全国三层次增加值比为252352,从中可以看出,禹州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比重比全省水平低17.5个百分点。外围层比全省水平低3.5个百分点,特别是包括新兴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的外围层所占比重太小。核心层比重比全省全国水平低的多,外围层比重也很低,形成了“核心”不够核心,“主体”达不到主体的局面,直接影响了全市文化产业的规模。因此我们还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诸如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文化艺术商务代理服务以及广告和会展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文化消费水平偏低


 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367.87元,其中城镇居民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297.37元,仅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5.54%,农民人均总消费支出为3505.96元,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为367.59元,占总消费支出的10.48%。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日益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在质和量两方面都在不断提高,文化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满足消费者日益高涨的文化消费热情,如何发展文化生产、组织文化经营都成为必须解决的文化产业课题。


三、影响禹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1)思想观念滞后,文化体制改革不够深入。(2)对文化事业投入经费不足。(3)机构设置不健全。(4)文化产业在县域经济中仍处于弱势地位等。


四、对加快发展禹州市文化产业的几点建议


当前,禹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风起云涌、方兴未艾,我们要凭借“建设文化名市、进一步提升文化品位”的东风,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大创新力度,通过体制改革、资源整合、结构调整、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措施,实现禹州市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1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估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真正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竞争和管理机制。同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保证主业的前提下,广开门路,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搞好多种经营,增加收入。


2、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以股份制、合资合作方式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改组、改制。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引导其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发展一批文化娱乐、文化休闲和文化服务等与大众消费联系紧密的中小民营文化企业群体,使民营文化企业逐步成为活跃和丰富文化市场的主体。


3积极发展重点文化产业。一是培育以专业文艺团体、影剧院为主的演艺集团,以戏剧表演为主,发展现代表演艺术形式,加快演艺市场化进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二是以开发夏都、钧都、药都资源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把夏禹文化游、钧瓷陶艺文化游、中医药文化游等禹州优势文化旅游品牌推向国内外。三是大力发展以文化娱乐和工艺品生产销售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产业。充分利用禹州市优秀的传统文化娱乐资源,大力发展不同层次人们喜爱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以钧瓷为重点,兼顾开发刺绣、剪纸等工艺品,适当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开发工艺品生产销售市场。加强对古钧窑遗址的保护和柴烧钧瓷传统工艺的挖掘利用,增强钧瓷文化产品的内涵。注重钧瓷文化的外扬扩张,逐步形成集生产、销售、陈展、节庆、收藏于一体的产业集团、产业基地和文化品牌。


4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产业精品项目。积极实施夏禹文化品牌战略,组织权威的夏禹文化研究专家,对该项目进行论证策划,在充分整合夏都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出中长期规划。在古建筑相对集中的西北部城区,以禹王锁蛟井、古钧台、禹王庙、天宁万寿寺、城隍庙、一门九狮子以及怀帮、十三帮、陕西等行帮会馆为依托,开辟和建立夏禹文化广场。待夏禹文化广场初步形成后,每年举行祭奠大禹功德的活动,或与禹州药交会合并举办,使之成为禹州的一大庆典盛会。整合禹州市古钧瓷文化资源,建立禹州市古陶瓷发掘研究基地。禹州市境内已发现古代不同时期的古瓷窑遗址260多处,是全国罕见的古代文化资源。其中宋代钧台钧窑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单位,神后钧瓷窑址、扒村瓷窑遗址也将进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序列。尤其是钧瓷为禹州所独有,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我们应充分发挥钧瓷文化的品牌优势,开辟钧瓷文化产品生产园区,并以此为龙头整合禹州市的古陶瓷文化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古代陶瓷旅游专线,以文化为纽带,形成禹州市的古陶瓷文化旅游业和陶瓷生产业的产业链。


5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促进禹州文化的全面繁荣。加快发展文学艺术事业,继续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组织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抓好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各艺术门类精品的创作和生产,争取不断有优秀作品获省和全国大奖。力争创作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地域特色鲜明的精品力作。重点创作一部钧瓷题材的文学作品,创作一部反映禹州巨大发展变化的现代精品剧目,编排一台集禹州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大型综艺歌舞节目等。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千方百计活跃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等,有重点地建设一批面向基层的文化设施。


6、实施项目品牌带动,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抓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的建设。加强城市社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在居民小区建设一批文化活动中心。加大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的建设力度。所有行政村要建有集娱乐、学习、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村文化大院。加强对姓氏文化等文化品牌的研究和交流,注重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在发展中促进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7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管理队伍造就一批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优秀文化经营人才。采取普及与提高、培养与引导、调进与聘用等形式,以重点剧目、重大文化项目和重点文化课题为依托,聚集和培养人才。抓好群众性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在城市社区、乡镇农村和大中型企业、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培养和建立各类群众性文化骨干队伍。对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普查和命名,充分发挥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总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大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禹州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成就辉煌。但与禹州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相比,发展潜力尚需要进一步激发。“十一五”时期,对禹州而言是一个重要发展机遇期。禹州在妥善处理好文化产业存在问题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其政策、资源、区位、市场等优势,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使文化产业成为禹州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和推动其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     


 

   

 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当代综合国力与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禹州市这样的经济活跃地区,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不明显,为摸清全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市委宣传部、市统计局等部门联合进行了全市文化产业情况调查,本文以现有文化产业统计资料为基础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一、2006年禹州市市文化产业总体概况


    2006年禹州市文化产业主要指标  


 



































































层别


文化产业分类


增加值


总产出


(万元)


(万元)


合计


82016.2


259143.5


核心层


核心层小计


1561.7


3459


  一、新闻服务


 


 


  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85.9


270


  三、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335


536


  四、文化艺术服务


1140.8


2653


外围层


外围层小计


3069


8844


  五、网络文化服务


813.3


1941


  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1052.8


1870


  七、其他文化服务


1202.9


5033


相关层


相关层小计


77385.5


246840.5


八、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69726


218576.5


  九、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7659.5


28264


 


从禹州市文化产业的总量来看,2006年,禹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8.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7%


    (一)从文化产业的两个部分来看。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各行业创造的增加值为0.5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各行业实现增加值7.7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比重94.4%


     ()从文化产业三个层次的情况来看,2006核心层实现增加值1561.7万元;外围层实现增加值3069万元;相关层实现增加值77385.5万元。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1.93.794.4


    (三)分行业情况看,在“文化服务”的7个行业类别中,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实现增加值基本接近,分别是1140.8万元、1052.8万元、1202.9万元,综合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4.1%。其次是网络文化服务813.3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0.9%。在“相关文化服务”的2个行业类别中,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行业实现增加值69726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85%;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行业实现增加值7659.5万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9.3,具体是陶瓷和档发工艺美术两个行业占绝大部分比重。


   二、禹州市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在禹州市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禹州市文化产业在结构上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结构不合理


禹州市文化产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结构不合理。从结构上看,2006年禹州市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1.93.794.4,许昌市三层次增加值之比为7390, 全省三层次增加值之比为19.47.273.4,全国三层次增加值比为252352,从中可以看出,禹州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比重比全省水平低17.5个百分点。外围层比全省水平低3.5个百分点,特别是包括新兴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的外围层所占比重太小。核心层比重比全省全国水平低的多,外围层比重也很低,形成了“核心”不够核心,“主体”达不到主体的局面,直接影响了全市文化产业的规模。因此我们还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诸如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文化艺术商务代理服务以及广告和会展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文化消费水平偏低


 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367.87元,其中城镇居民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297.37元,仅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5.54%,农民人均总消费支出为3505.96元,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为367.59元,占总消费支出的10.48%。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日益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在质和量两方面都在不断提高,文化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满足消费者日益高涨的文化消费热情,如何发展文化生产、组织文化经营都成为必须解决的文化产业课题。


三、影响禹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1)思想观念滞后,文化体制改革不够深入。(2)对文化事业投入经费不足。(3)机构设置不健全。(4)文化产业在县域经济中仍处于弱势地位等。


四、对加快发展禹州市文化产业的几点建议


当前,禹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风起云涌、方兴未艾,我们要凭借“建设文化名市、进一步提升文化品位”的东风,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大创新力度,通过体制改革、资源整合、结构调整、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措施,实现禹州市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1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估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真正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竞争和管理机制。同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保证主业的前提下,广开门路,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搞好多种经营,增加收入。


2、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以股份制、合资合作方式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改组、改制。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引导其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发展一批文化娱乐、文化休闲和文化服务等与大众消费联系紧密的中小民营文化企业群体,使民营文化企业逐步成为活跃和丰富文化市场的主体。


3积极发展重点文化产业。一是培育以专业文艺团体、影剧院为主的演艺集团,以戏剧表演为主,发展现代表演艺术形式,加快演艺市场化进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二是以开发夏都、钧都、药都资源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把夏禹文化游、钧瓷陶艺文化游、中医药文化游等禹州优势文化旅游品牌推向国内外。三是大力发展以文化娱乐和工艺品生产销售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产业。充分利用禹州市优秀的传统文化娱乐资源,大力发展不同层次人们喜爱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以钧瓷为重点,兼顾开发刺绣、剪纸等工艺品,适当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开发工艺品生产销售市场。加强对古钧窑遗址的保护和柴烧钧瓷传统工艺的挖掘利用,增强钧瓷文化产品的内涵。注重钧瓷文化的外扬扩张,逐步形成集生产、销售、陈展、节庆、收藏于一体的产业集团、产业基地和文化品牌。


4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产业精品项目。积极实施夏禹文化品牌战略,组织权威的夏禹文化研究专家,对该项目进行论证策划,在充分整合夏都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出中长期规划。在古建筑相对集中的西北部城区,以禹王锁蛟井、古钧台、禹王庙、天宁万寿寺、城隍庙、一门九狮子以及怀帮、十三帮、陕西等行帮会馆为依托,开辟和建立夏禹文化广场。待夏禹文化广场初步形成后,每年举行祭奠大禹功德的活动,或与禹州药交会合并举办,使之成为禹州的一大庆典盛会。整合禹州市古钧瓷文化资源,建立禹州市古陶瓷发掘研究基地。禹州市境内已发现古代不同时期的古瓷窑遗址260多处,是全国罕见的古代文化资源。其中宋代钧台钧窑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单位,神后钧瓷窑址、扒村瓷窑遗址也将进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序列。尤其是钧瓷为禹州所独有,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我们应充分发挥钧瓷文化的品牌优势,开辟钧瓷文化产品生产园区,并以此为龙头整合禹州市的古陶瓷文化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古代陶瓷旅游专线,以文化为纽带,形成禹州市的古陶瓷文化旅游业和陶瓷生产业的产业链。


5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促进禹州文化的全面繁荣。加快发展文学艺术事业,继续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组织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抓好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各艺术门类精品的创作和生产,争取不断有优秀作品获省和全国大奖。力争创作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地域特色鲜明的精品力作。重点创作一部钧瓷题材的文学作品,创作一部反映禹州巨大发展变化的现代精品剧目,编排一台集禹州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大型综艺歌舞节目等。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千方百计活跃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等,有重点地建设一批面向基层的文化设施。


6、实施项目品牌带动,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抓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的建设。加强城市社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在居民小区建设一批文化活动中心。加大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的建设力度。所有行政村要建有集娱乐、学习、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村文化大院。加强对姓氏文化等文化品牌的研究和交流,注重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在发展中促进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7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管理队伍造就一批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优秀文化经营人才。采取普及与提高、培养与引导、调进与聘用等形式,以重点剧目、重大文化项目和重点文化课题为依托,聚集和培养人才。抓好群众性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在城市社区、乡镇农村和大中型企业、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培养和建立各类群众性文化骨干队伍。对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普查和命名,充分发挥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总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大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禹州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成就辉煌。但与禹州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相比,发展潜力尚需要进一步激发。“十一五”时期,对禹州而言是一个重要发展机遇期。禹州在妥善处理好文化产业存在问题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其政策、资源、区位、市场等优势,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使文化产业成为禹州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和推动其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