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人应向“全国道德模范”学习什么 文/代克斌 由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等4部门联合开展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结果揭晓,最终产生了“全国十大助人为乐模范”、“全国十大见义勇为模范”、“全国十大诚实守信模范”、“全国十大敬业奉献模范”和“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在全国如此高规格、大范围地评选道德模范,这并不常见。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是一种形式,是为了在全社会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更好地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追求先进、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那么,此次评选,究竟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思考,具体到我们统计人,又应该向“全国道德模范”学习些什么呢? 笔者认为,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环境里,作为统计人,更应学习“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的精神。什么是真正的“敬业奉献”?中央电视台举行的“道德的力量”——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的 “致敬词”告知我们:“恪尽职守。是你们,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服务人民、尽心尽力、安贫乐道;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将责任心、使命感化作了坚守的动力,为社会的发展奠定牢固的根基!” “敬业奉献”是我们常讲常说的话题,也是我们统计人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然而受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统计人的思想或多或少会产生起伏和波动。在一般人看来,统计工作太过平凡,不能出人头地,更做不出轰轰烈烈的业绩,整日忙忙碌碌到头来却平平淡淡。成就谈不上,卓越似乎更是遥不可及。因而“敬业奉献”真正的践行者越来越少了。 “平凡的工作做不出成绩”,真的如此吗?其实不然。在道德模范评选中被评为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的王顺友同志,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22年来孤独而坚毅地行走在山高路险、气候恶劣、一天要经过几个气候带的青藏高原,送邮行程长达26万多公里,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坚持不懈的努力,对自己工作的不轻视,终于让王顺友这位普通的马班邮路乡邮递员,从平凡走向了卓越。王顺友的事迹告诉我们:即使这样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工作,只要把做好本职工作当作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标,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就一样能做出成绩,也一定能做出成绩。 “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的先进事迹,对统计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它使我们认识到,要做到“敬业奉献”仅凭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具备心地无私的宽广胸襟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和努力。在统计事业和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课题,这更需要我们发扬优良传统,认真学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积极倡导并努力践行“敬业奉献”,推动统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原载《中国信息报》2007年11月6日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