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南阳: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奠定文化产业新格局
 来源:南阳市统计局  时间:2007-11-12 16:04 

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崭新形态和新世纪的朝阳产业,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区域竞争力,丰富城市内涵,提高知名度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要求;省委也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并出台专门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要达到全省GDP的7%的目标。南阳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发展文化产业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应结合南阳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建设,形成南阳文化产业新格局。


一、加强文化市场建设的必要性


文化市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加强文化市场建设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对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文化市场建设是深化改革和增强活力的力量源泉


加强文化市场建设,有利于加速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过去文化事业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片面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否认文化的商品属性;夸大文化的教育功能,忽视文化的娱乐审美功能;只是国家独办,不准社会参与;单靠行政管理手段,忽视法律、经济手段;在分配制度上,实行大锅饭、铁饭碗,挫伤了个人和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文化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推进了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从计划为主转向以市场为主,这促使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转变职能,变微观管理为宏观调控,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文化市场的指导、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上来。


同时,加强文化市场建设,有利于增强文化单位自身活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不仅会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而且也会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这样,不仅为国家增加财税收入,同时也能给文化事业以必要的经济补充。文化单位开展的“以文补文”活动,使文化市场更加活跃。同时,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文化市场打破了过去国办文化的一统天下,在保证国有占主体地位的同时,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社会各界联合办、中外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形成。


(二)加强文化市场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


加强文化市场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化市场不仅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且还具有广泛的娱乐性、群众性。发展先进文化,文化市场是载体。在加强文化市场建设中无论是生产文化产品,还是开展文化服务都始终注意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由于加强文化市场的运作,对大力发展先进文化起到了积极地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极大的提高,文化生活也随之向求新、求知、求乐演变。由于这种变化,从而带动了文化市场的多样化。愿歌者进歌厅,愿舞者进舞厅,愿看录像者进录像厅,愿看VCD 者,在家里享受。总之,群众可根据自已的兴趣和爱好,自选项目,进行自娱自乐。


(三)加强文化市场建设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有力支撑


加强文化市场建设,有利于推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城市建设的竞争力。文化市场是在“文化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的文化需求”相互作用下,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有力的支撑,并搭建了文化平台。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市场结构也在进行整合,向着综合服务的方向发展。而其中的一些产品的商业化、社会化、规模化,有力地突破了不同经济形态的传统界限,带动了文化市场的发展。这不仅加快了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速度,也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激活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塑造了城市的整体形象,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


二、我国文化市场发展趋势


文化市场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大体上与我国整体市场经济保持同步协调的发展势头。它为我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辟了崭新的阵地,同时作为市场经济的新兴产业也成为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并呈现出高速化、产业化、科技化和国际化趋势。


1、高速化趋势。根据恩格尔定律所揭示的规律,需求结构变化表现为物质产品效用的下降和文化产品效用的提高,物质产品重要性相对降低,在消费方面表现为更加注重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消费行为也从对廉价品、耐用品的追求向舒适品、奢侈品和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方向转变,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需求。这一定律所揭示的变化趋势是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力量,进而成为拉动文化市场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社会需求与文化市场一个总的关系。通俗地说,在人们生活水平发生变动时,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的相对比例将会发生变化。如果我们设计一项指标,把物质消费在家庭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例称作消费硬度,那么生活水平越高,消费硬度越低。反之,在一定水准之上,当家庭生活水平提高时,由于物质消费的弹性小于文化消费的弹性,因而文化消费的增长幅度将会大于物质消费的增长幅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乡居民解决了物质温饱问题后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求乐、求新、求美已成为人们日益普遍的消费心理。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文化市场发展仍将保持较快的速度,发展数量将有所减缓,侧重在发展广度和深度上。广度上,将由城市向农村,由中心地带向偏远地区延伸;深度上,文化经营项目和内容将继续扩大,服务质量和整体档次进一步提高,设施环境不断优化。


2、产业化趋势。文化市场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是被世界各国普遍看好的最具活力、最有前途的朝阳产业。学者认为,文化产业已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之一。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出版的《高科技思维》一书中强调,人除了温饱和安全之外,更迫切地要寻求人生的意义,要追求更高、更深、更远的东西。而文化产业正是可以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美国,广义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英国,2001年文化产业为英国带来785亿英镑,出口收益达87???英镑,聘用195万人。从1997年以来,年增长9%,大大超过传统工业2.8%的增长率。近年来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同时,人们不断把关注目光投向精神生活和休闲生活,对文化娱乐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加;另外,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的强度、竞争的压力也逐渐增大,因此特别渴望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场所去调节自己,以便迎接更大的挑战,这也增加了对文化娱乐消费的需求。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水平、规模和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消费的潜在需求,有关部门在测算中得出,中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占2000年GDP的3%左右,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产品消费只有800多亿元,只占消费能力的1/3还不到。如果按照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文化产品的消费水平继续发展,专家预测2007年,中国文化产品的潜在消费能力将超过6000亿元。理论界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即人民生活水平越过温饱走向小康阶段时,社会对文化的需求曲线会产生一个明显的峰值,此时就是将文化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我国的文化市场目前正处于这样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3、科技化趋势。文化产品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伴随着文化产品效用的提高和需求的增加,就必须不断通过对科学技术的采用来改进生产方式,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因此,科学技术在文化产品生产领域的运用是人的本能或者说人类社会生产目的的内在要求。历史上,印刷术的革命曾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加快了知识传播的速度,进而极大地带动了社会的进步。当今时代,高新科技已成为带动文化艺术生产的发展和创新的火车头。数字化、电子传媒、网络化等高新技术成为当前文化市场发展的基本走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与光电技术的相互结合。这种结合使技术操作更加简洁,提供的服务更加全面,也使不同行业的业务得到紧密合作与新的开发,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文化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育、发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巨大的跨越,特别是科技的渗透越来越走进人们的生活视野,文化市场的科技趋势日趋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制作中科技含量提高。二是文化产品销售与流通也出现了科技化势头。三是文化市场的管理也逐步步入科技化轨道。另外,各地的文化市场主管部门相继建立自己的网站,不断把国家和地方的有关市场管理法规、政策以及各种文化市场信息发送到网上,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这些都体现管理部门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和提升服务质量的思路与趋向。


4、国际化趋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文化市场国际化趋势日益突出,这主要表现在文化产品生产中的国际合作、国际间文艺演出活动频繁、文化市场运作机制国际化借鉴等等。文化产品生产中的国际合作表现在资金投入国际化和人员合作国际化上。我国美术品市场显示出浓烈的国际化味道,如美术品卡通片的制作流程;各国的美术家彼此之间进行各类的美术展览;艺术品国际拍卖已在中国成为现实。具体表现在一部分美术创作者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国际拍卖;或者参加国际拍卖在中国进行的拍卖活动。国际间频繁的艺术演出活动,也昭示了我国文化市场的国际化倾向。


三、南阳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主体现状


关于文化产业的内涵界定,国内外说法不一,省内提法也不尽相同。2004年中宣部牵头,国家统计局、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文物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单位参加的文化产业统计研究课题组以国家统计局(2004)24号文件下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并向社会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将文化产业内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同时,将文化产业分为9类:一是新闻服务业;二是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包括书、报、刊出版发行,音像及电子出版物出版发行,版权服务);三是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包括广播电视服务、广播电视传输服务、电影服务);四是文化艺术服务业(包括文艺创作、表演及演出场所,文化保护和文化设施服务、群众文化服务等);五是网络文化服务业;六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包括旅游文化服务业和娱乐文化服务业);七是其它文化服务业(包括文化艺术商务代理服务,文化产品出租与拍卖服务,广告和会展文化服务);八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九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南阳现有的文化市场的主体由国有资本、国内民间资本与金融资本等三部分组成,以国有资本为主,民间资本为辅,金融资本则非常有限。在行业领域上,其分布于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音像业、演艺娱乐业、印刷和记录媒介业、艺术品业、图书博物业、旅游业、体育业、培训业、广告业、创意设计业、咨询业、信息传播业、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等行业领域。在组织形式上,有事业单位,有企业单位,其中企业的主要形式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资企业等,也有以个人名义命名的文化工作室。


从各行业领域的所有制结构上看,新闻、传媒行业是以国有资本占绝对优势,印刷行业过去以国有经济为主,现在已变为国有、集体、个体、股份制等多元化并存的发展格局,我市图书发行业也形成国有书店为主体的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购销形式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图书发行网络。文化艺术、娱乐服务业则在民营经济上发展更为迅速,如歌舞厅、网吧、旅行社等。民间资本为发展我市文化艺术、网络、娱乐服务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民营企业在广告、包装业、文化产品零售和租借业也有较大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保持了强劲发展的势头。


四、南阳文化市场主体目前的局限和问题


文化需求的多样化需要产业主体的多元化适应,合理的产业主体结构是衡量产业发展是否成熟的标志。文化产业主体的多元化是包含政府、企事业单位、自然人等在内的。但我市目前文化产业主体仍然比较单一,文化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管理体制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从管理主体看,目前我们在文化体制仍基本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一元化模式,以事业模式办文化,提及“文化”,往往指的是“文化事业”,即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与公共文化的管理,而不是文化产业。同时,当提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时,过分强调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而忽视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使大部分文化资源掌握在政府手里,相当一部分文化单位都被冠以“事业单位”,统一在政府的行政管理范围内,目前,我市大部分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仍然属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文化管理部门不是“管文化”而是“办文化”,没有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


从管理职能看,一些文化管理部门兼政府管理职能和企业经营功能、事业单位职能于一体,存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现象。政府既担负管理职能,又投资兴办企事业单位,出现“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现象。这种政企不分、政事相混的管理体制,一方面造成政府对企业诸多的干预,另一方面,导致了经营管理者的依赖心理,“等、靠、要”思想严重。


从管理方式看,权力高度集中,政府统得过多、管得过死。一方面,将本来可以推向市场的经营性文化企业同公益性文化事业混为一体,政府包揽过多。另一方面,对文化单位的人事、工资管理、职称评定甚至产业项目的确立等,基本上没有摆脱计划体制下的传统管理模式。文化企事业单位人事及分配的自主权很小,多余的人调不出去,需要调的人才进不来,调来了,薪酬水平又太低,人才流失严重,问题非常突出。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严重抑制了微观主体的积极性。


(二)微观运行机制不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


我市文化单位在内部管理机制上进行过改革探索,但从总体来看,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没有真正形成“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多能少”的微观机制,面对市场的生存发展能力很低,很难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相当一部分文化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思想上对文化的产业属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把文化产业当作事业来办。不少文化单位的日常运营受计划体制影响较大,习惯于人由上级调,钱由上级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根据上级的要求安排,在贴近市场和贴近群众方面做得很不够,缺乏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


另外,我市的文化企事业单位不少,但“大而强”、“大而优”的知名企业和集团不多,缺乏发展文化产业的“航母”和“旗舰”,核心竞争力不强。


(三)文化市场主体资金瓶颈制约明显


长期以来,政府是文化产业投资的主体,文化生产所需资金依靠政府投入和企业资助的程度较高,投融资渠道单一,是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矛盾。一是我市文化产业的资金,特别是重要文化活动经费,以财政投资为主渠道,不少具有发展潜力的文化项目难以启动,一些能够提升文化建设总体水平的标志性设施无力上马。二是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文化产业招商引资起步时间不长,吸引外资规模不大。三是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尚未真正起步。四是基层文化建设资金没有摆脱政府单一投入的传统模式。文化市场采取文化企业股权改制、银行贷款、股票投资、风险基金等方式进行融资的很少,未能将经济领域资本运作模式与文化市场的实际有机结合,使文化生产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由于没有或缺少专项资金,投入规模有限,不能有效提高文化产业的软件、硬件水平,提升市场拓展能力,因此很难有突破性的发展。资金短缺与产业需要拓展的矛盾在旅游业、文体娱乐业、信息网络业、图书广电业、印刷出版业普遍存在,大量的文化产业项目长期处于“守摊子”的尴尬境地。


这种相对单一的文化主体,不能够适应经济的发展,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多种多样的消费需要。为了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繁荣,需要产业主体多元化,培育更多的文化产业主体进入文化领域。


五、加快文化市场主体培育,奠定文化产业新格局的对策及建议


(一)改革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创新文化单位运行机制


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既要注重文化生产的意识形态属性,又要注重文化产品的产业属性,在坚持文化产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前提下,对意识形态属性不是很强或较易管理的单位和行业,要实行企业改制,推向市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某些环节也可以推向市场。在深化改革中彻底打破产业事业,政府包办、游离于市场之外的做法,引入竞争机制,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将文化资源优势真正变成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理顺政府部门与文化企业、文化团体、文化市场中介机构等之间的关系,分清职能、明确职责,落实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政府职能由直接投资“办文化”,转变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管文化”。同时要改革现行文化产业的投入方式,变单一的静态拨款为投资、贷款、贴息、奖励多种形式结合的动态投入,以项目投入为主,变资金运行为资本运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当前我们要立即着手对文化单位实行分类管理。我市的文化单位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公益性的文化单位。主要以图书馆、博物馆为代表。二是既有公益性,又有经营性的文化单位。主要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为代表。它既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又拥有明显的经营服务手段和资源。三是经营性的文化单位。主要以印刷企业、放映、演出公司和一般性艺术表演团体为代表。对于公益性文化单位,实行国有事业体制,除少数资源优势明显,门票或经营收入较高的以外,应以政府投入为主。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改革扶持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探索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的途径和办法。要把适应市场、转换机制、增加活力、改善服务作为内部改革的重点。对于既有公益性又有经营性的文化单位,实行国有事业体制,享受财政扶持政策。无论什么情况下,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要坚持一手抓宣传,一手抓经营,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要把转换机制、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加活力、改善服务作为内部改革的重点。对于经营性文化单位,应积极稳妥地转制为企业,使它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收自支、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


文化体制改革与劳动、人事、财政、税收、分配、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许多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衔接,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拿出综合改革配套方案,比如,一方面,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承担改革成本的支付,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过程中,解决部分职工的提前离退问题,清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补贴和住房公积金等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保持社会的稳定。可以选择几家单位进行试点,落实改革配套政策。


(二)深化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文化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多元化


1、进一步拓宽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加快形成多元投入机制,进一步降低进入文化领域的门槛,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文化产业,放宽文化资本准入条件,扩大市场融资规模和范围,大量吸收和汇聚社会闲散资本,实行优惠的文化税收政策,加大对民办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以优惠政策吸引外来资金,调动、聚集民间资金,培育真正意义上的、规范的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企业,着力营造全社会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形成充分竞争的文化市场。如国办发〔2003〕105号文件第十四条规定:投资文化企业,设立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允许其注册资本在三年以内分期注入,首期不低于所需资本的二分之一,从南阳市的实际情况看,可进一步降低门槛,将注册资本的要求进一步降低为首期出资额应达到公司注册资本额的30%甚至20%。有了充分竞争的文化市场,转企改制的文化企业才有可能形成独立的市场主体,真正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在这方面,可以在全面开放书刊零售、文化娱乐、旅游纪念品等市场的基础上继续增大力度,放手发展一批新的民营文化企业,非文化行业参与文化产业的投资、经营和竞争。具体可以尝试探索以下方法:


一是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以股份制、私营、个体等形式,兴办影视制作、发行、娱乐项目经营、营业性演出、音像制品的批发零售和出租、电影和放映、互联网上网营业服务,艺术品生产和销售、广告等文化企业,并在准入条件上与公有制经济一视同仁。二是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依法保护投资主体的权益不受侵犯,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业投资的同等待遇。采取财政补偿、市场补偿、市场和财政混合补偿等多种方式,让社会投资者获得一定回报,激发投资者积极性。鼓励集体、家庭、个人投资参与文化产业建设。三是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吸引外资进入,先从文化产业的加工、流通、服务等行业开始试点,然后逐步推进。吸引外资参与艺术品经营、影院改造、音像制品和书报刊分销、大众娱乐项目的经营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经营,享受“国民待遇”和国家政策规定的各种优惠条件,积极探索与外资合作兴办文艺院团和演出中介机构的路子。可以采取项目合资,技术协作,有期限的合资经营;也可以允许外商在某些特定文化领域(如旅游、大型娱乐项目)兴办独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四是支持、扶持名人、名角领办或创办自负盈亏的艺术表演团体。五是鼓励银行向那些守信誉,有产品,有市场的文化企业贷款。继续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并通过多种形式增强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鼓励和推动我市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融资。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不仅将激活国有文化事业的文化资源潜力,还将激发目前市场中大量存在的民营文化产业的增量实力,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鼓励大型企业和各界人士捐资兴建各类非营利性的公益性文化项目,形成非营利性的公益性文化项目以财政投资为主体、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捐赠的多元资金筹措机制。非营利性的公益性文化项目无疑应当是国有资本的主要投资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社会资本的投入。从外省和其他地市的实际经验看,非营利性的公益性文化项目往往也是社会资本感兴趣并能够有所作为的一个领域,因为捐资兴建各类公益性文化项目,既是社会资本回馈社会、体现自身社会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其扩大社会影响、增加企业或个人知名度的一种重要方式。


目前我市已有若干大型企业和知名人士具备这种能力,如宛西制药、南阳作家群等,可以通过鼓励引导和广泛宣传,用提高社会声誉等回报吸引他们的资金投入。


(三)深化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文化企业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联合兼并等形式进行改造和资产重组。对无效和低效的存量国有资产和企业实施破产拍卖,使国有文化资产从粗放型的数量优势转变为集约型的质量提高。要积极推进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资产转移。对可以用于经营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从行政事业单位中分离出来,由上级国有资产主管部门进行资产运营,并与经营者签订经营合同,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进一步加强文化企业的集团化建设,通过集团化整合以汇聚文化资源。以资产或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兼并和重组,形成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在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中实现文化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打破条块分割、行业封闭和行政垄断,整合产业系统的优势资源,提高产业资源的贡献率,充分利用资源的空间化聚集和产业化整合,优化组合和优势扩张,促进产业集群的资产聚合和资本聚集,延伸文化产业链和产品链,提高产业资源的集中度和促进文化资产的快速增值。


(四)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主导作用


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意识形态比较强、管理比较严格的领域,在相当时间内仍然要以国有企业占主导,如南阳电视台、南阳人民广播电台、南阳日报、南阳晚报等,不能通过改制的方式直接推向市场,但要加强管理。通过管理措施精细化,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与考核,建立与企业经营绩效和员工业绩相联系、有长效激励与约束作用的考核与分配制度,建立风险预警、监控、处置机制,激活国有文化资产的存量,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积极作用,在保证国有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的同时,为主流文化的传播提供基础平台。


可以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以集团化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培育扶持更多拥有文化创新、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如组建南阳报业集团等,采用市场运作的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


(五)完善文化产业促进政策


文化产业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文化政策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生态要素,要完善全面的产业促进政策。


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经济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加大财政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入。


二是要鼓励设立面向全社会的文化发展基金,引导文化的健康发展与健康消费,激励文化原创力以及文化内容生产和创意型企业发展,促进幼稚型的文化产业成长,保护健康的民间艺术。


三是要鼓励建立文化孵化器,集群创意产业,形成产业价值链,降低运营商成本,营造产业生态环境。


四是要鼓励社会优质资本聚焦文化,平衡产业供求结构,优化产业升级。


五是要鼓励文化交流;鼓励符合条件的经营者经营文化产业,公平起点上公开与规范竞争。


六是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加强和改进服务,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


七是要以培育文化产业微观主体为基础,形成对文化需求具备有效供应力和吸纳力的支柱型企业,进而培育具有南阳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优势品牌或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巨大的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