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产业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软实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实现三门峡市在河南落实文化强省发展带中率先崛起的要求。分析与研究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存在不足、发展方向以及采取对策,对促进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门峡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 近年来,随着全市各级财政支持力度的逐步加大,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尤其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2006年我市文化产业单位数4405个(含个体户企业),比上年增长27.8%;文化产业增加值4.88亿元,较上年增长21.3%(按可比价计算),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8%,增长速度比全市生产总值的增速高6.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549人,较上年增长6.1%,占全市从业人数的1.01%。 全市6个县(市)区目前已拥有公共图书馆6个,群艺馆、文化馆7个,各类博物馆6个,大型文化广场15个,体育馆(体育中心)5个,影剧院6个,62个乡镇均建立了文化站(文化中心),1362个行政村中有1281个建立了文化大院,城镇社区96%以上建立了文化活动室。陕县、灵宝、渑池3县(市)已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占全市6个县(市)区的50%,占全省18个地级市的六分之一。 全市目前拥有广播电台6座,自办广播节目6套,县(市)区级广播节目采用调频方式覆盖,市级广播节目实现中波、调频双重覆盖。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其中三门峡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人口覆盖率达到44.2%。 全市目前拥有电视台7座,自办电视节目8套,有线电视发射转播台11座,其中骨干电视发射转播台7座。全市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其中三门峡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节目人口覆盖率达到27.5%。 (二)文化产业的内部构成及分层 从从业人员的角度来看:以广播、电影、电视服务、文化艺术服务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核心层”2006年从业人员为2079人,比上年增长1.0%;以旅游、文化休闲娱乐、文化产品出租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的文化产业“外围层”从业人员为4918人,比上年增长6.0%;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文化产业“相关层”从业人员为5552人,比上年增长8.3%。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从业人员之比为16.6:39.2:44.2。 从增加值的角度来看:以广播、电影、电视服务、文化艺术服务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核心层”2006年实现增加值0.72亿元,比上年增长58.84%;以旅游、文化休闲娱乐、文化产品出租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实现增加值1.35亿元,比上年增长9.55%;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文化产业“相关层”实现增加值2.81亿元,比上年增长23.49%。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增加值之比为14.8:27.7:57.5。 (三)政府加大投入,新兴文化产业初成规模 2000年至2006年间,我市各级财政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累计投入40328万元。其中:2006年投入11679万元,比上年增长29.8%,占7年来总投入29%。分各项事业大类投入的情况是: 用于文化事业发展10419万元。其中:(1)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128万元。(2)用于事业发展投入6070万元,其中:艺术表演团体投入1631万元,艺术表演场所投入84万元,图书馆投入1252万元,群艺馆、文化馆投入1133万。 用于文物方面的投入3417万元,其中:(1)基础设施投入51万元。(2)事业发展投入3366万元,其中:博物馆投入864万元,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经费投入680万元。 用于广播电影电视方面的投入15219万元。其中:(1)基础设施投入3874万元。(2)事业发展投入8707万元。 用于新闻出版方面的投入16万元,系事业发展投入。 用于体育事业方面的投入3355万元,其中:(1)基础设施投入375万元。(2)事业发展投入2980万元。 用于旅游事业方面的投入5322万元,其中:(1)基础设施投入105万元。(2)事业发展投入4239万元。(3)产业发展投入978万元。 用于档案管理方面的投入2109万元,其中:(1)基础设施投入592万元。(2)事业发展投入1517万元。 用于民族宗教文化事业方面的投入354万元,其中:(1)基础设施投入50万元。(2)事业发展投入304万元。 目前,全市基本实现了县有“三馆一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中心),乡有“两校一店一中心”(基层党校、公民文明学校、新华书店分店、宣传文化活动中心)。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得到加强,网络、网吧等新兴文化产业初成规模。 (四)三门峡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1、文化资源得天独厚 全市的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拥有著名的仰韶文化、虢国文化、黄河文化等,是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丰厚的人文积淀、优秀的文明成果存储了极为厚重的文化资源。全市共有县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6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馆藏文物7万余件,是我省的文物大市。 近年来全市进一步整理和发掘了以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西周虢国文化、秦汉文化为主要内涵的炎黄文化、以黄帝、老子、达摩等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豫剧、曲剧、蒲剧、眉户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灵宝剪纸、陕县蛋雕艺术、卢氏木版画为代表的民间工艺、进一步开发建设了以虢国博物馆、函谷关为代表的人文景观,这是全市进一步开发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得天独厚的条件。 2、自然山水文化游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景观,近年来在各级财政资金的带动下,广泛吸引社会及民间资本,已逐步投资建成了陕县甘山国家森林公园、卢氏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灵宝亚武山国家森林公园、白天鹅生态观赏区、黄河漂流、三门峡大坝、渑池仰韶大峡谷、卢氏大宗潭和九龙洞等10个以自然山水游为主题的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的景点,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涌现 近年来,全市各级财政先后投入资金1630万元,扶持艺术表演团体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形成了三门峡市豫剧团、卢氏县豫剧团、义马市豫剧团、义煤集团豫剧团、陕县蒲剧团、渑池县曲剧团等7个专业剧团为龙头、160多支业余队伍为主体的演出队伍,演出活动覆盖全市城乡各地,辐射陕西东部、山西南部,年营业额近2000万元,打造出了《哑女告状》、《血濺鸳鸯楼》、《清风亭》、《虢都遗恨》等一批名剧名戏,多次获得国家和省戏剧大赛金奖,形成了百佛顶灯、狮子舞、齐天圣鼓、亚武天锣等一批地方特色鲜明的舞蹈保留节目,多次应邀出国表演,为提升三门峡形象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 4、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随着三门峡市文化市场日益活跃,全市演出、图书、音像、娱乐市场不断繁荣,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等健康发展,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群众的热切愿望。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文化消费激增,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消费文化产业已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亮点。 二、目前三门峡市文化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三门峡市文化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也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总体上看,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与群众日益需求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求还不相适应。结合本市的实际,目前,在发展文化产业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文化服务业中的主体地位不强 文化消费作为改善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商品,不仅体现在对实物消费的增加上,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对文化服务产品的消费上,尤其是对提高人们艺术修养的精神产品的消费上。据资料显示,2006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生产的可供居民和政府最终使用的产品,即增加值为4.88亿元,占全市当年生产总值的比重的1.1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89%。而核心层中的文化艺术服务实现增加值0.13亿元,比上年增长5.4%,仅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2.7%;广播、电影、电视、服务0.48亿元,比上年增长117.4%,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9.9%;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0.04亿元,比上年下降50.3%,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0.9%;新闻服务0.06亿元,比上年增长227.1%,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1.3%。文化艺术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增加值仅有0.72亿元,比上年增长58.8%,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14.8%。作为管理生产和提供城乡居民精神文化产品的三大主管部门,文化系统、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新闻出版系统,其行政隶属的相关产业实力不强。 2、文化消费水平偏低,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文化服务业的发展 城乡居民消费是拉动文化产业生产不断增长的不竭动力。从当前情况看,全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不容乐观,从总体上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全部消费支出6307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458.92元,比上年减少5.12元,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全部消费支出的7.2%。农村居民人均全部消费支出2357.5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63.6元,比上年人均消费支出增加18.1元。从文化服务业的发展看,形势并不乐观。 3、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足,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由于受财力影响,全市财政投入主要在基础设施投入和各项事业的正常运转上,对文化产业发展投入不足。同时由于受资金、人员所限,许多亟待开发保护的文化旅游资源近期内很难得到保护开发。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总额409809万元,比上年增长29.8%,而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仅13136万元,比上年增长27.9%,占全市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3.2%。文化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还较低,城乡、社区之间发展由于受文化资源的差异导致文化产业发展极不平衡,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受限,市场化程度低。据资料显示,2006年全市文化产业单位数4405个,其中个体户企业4011个,占91.1%。由于全市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许多都是单干个体,他们受资金、技术、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制约,存在着各自为政、零散经营等问题,因而形不成规模,也降低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文化管理机构不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 目前,全市文化事业的格局是缺少对全市大文化开发和全行业产业化的系统有效的调节和管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文化经营单位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表现在:有的单位自身没有造血机制,长期靠国家供养,有的单位业务重复、职能模糊,严重脱离市场;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上下分割,使文化资源难以整合优化;投资主体单一,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还存在制度性障碍。 三、建议与措施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结合全市的具体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1、把握发展机遇,尽快提高市场竞争实力。 进入新的世纪,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广大人民群众将不断追求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对精神文化消费的要求大大增强,这为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竞争的压力。面对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抓紧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高和加大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立足时代前沿,高起点跨越式地发展文化产业,尽快使其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文化产业发展的探索,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和一些可吸取的教训,在我国涌现出了一些可与世界较大的文化企业相媲美的文化产业机构,诸如东方明珠、中视基地等知名的企业和品牌,并已发展为上市公司。在三门峡市也出现了虢国澄泥砚、甘棠文化苑等发展势头较好的典型。 2、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发展文化产业 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投入。大力发展三门峡市文化产业,必须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要在财政资金的扶持下,引导和带动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支持社会力量依法办文化,尽快实现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一是继续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或担保基金,用于扶持和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项目。二是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企业、个人、境外资金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三是在投资方式上,建立发展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制,一方面采取独资、合资、合作、合营等多种途径,鼓励组建各种类型的文化投资公司;另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文化事业的捐赠;第三积极引导金融资金向文化产业倾斜,支持艺术精品、重点剧目、重点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做大、做深、做强。 3、积极支持事业单位做好转制工作。在市县政府进一步明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各级财政应安排专门资金支持事业单位做好转制工作,逐步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理文化为主转变,由管理直属单位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转变,由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管理转变,在有效推动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步减轻财政压力。 4.加快文化产业属性的界定,转变发展方式。文化产业涉及门类比较多,一些门类确实存在着一个如何坚持党的舆论方向问题,如广播电视、报纸等。因此,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该加快文化产业门类属性的界定步伐,对于那些能够面向市场的,实现市场化运作的行业,应该降低市场准入标准。同时,采取税收鼓励政策,吸收各类资本的投入,迅速做大做强相关产业,如戏曲、体育场馆、图书馆、公园等。这些行业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公益性、非公益性文化实体混杂在一起相互拖累。前者因得不到财力支持而举步维艰,后者则因非市场主体地位而缺乏发展动力。一些已经可以市场化经营的行业,如娱乐业、各种文化中介组织,艺术设计市场、文化信息市场等,应该加强监管。只要合法经营、照章纳税,不应当管制太多,坚决杜绝以管理为名实为“吃、卡、拿、要”等现象的发生,为三门峡市文化产业发展努力营造公平竞争,严而有序的投资和经营环境。 5、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文化系统各单位都有着很大的文化艺术资源,有的单位名称本身就是一种无形资产。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要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用市场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力量来发展和繁荣文化。如市群艺馆、豫剧团、文物口的几个博物馆等,都潜藏着巨大的人才资源、文化资源优势,要运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把它开发出来,并在艺术培训、文艺演出、旅游品开发等方面出精品;改革演出管理体制,培育经纪人市场,推行代理制,盘活演出业,从而形成经济和产业的优势。这实际上也是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开辟了新的途径,为三门峡市实现“扩市提位”的战略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而服务的。因为,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这已为许多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所印证。 6、创新机制,转变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研究转变财政投入方式,逐步从“养人”为主向“养事业”为主转变;从“养单位”为主向“做项目”为主转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使财政资金能够更好地用于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在保证基本支出的前提下,建立按照提供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数量确定财政补助的机制,并积极探索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对于有一定经营能力的宣传文化单位,逐步提高具有激励性质的经费投入比例,建立和完善奖励机制,促使其走向市场。探索以公开招投标或委托等方式采购文化艺术产品、文化活动项目、文化科研成果等,面向全社会的文化单位实施政府采购,推动文化单位加强项目成本管理。开展财政投入绩效考评工作,建立完善文化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从服务质量、服务数量、业务发展等方面实行目标考核和测评,并将考评结果与财政资金投入挂钩。 7、培养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 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一大批既熟悉市场经济又懂文化的经营者。因此,要特别重视建立一支高素质、新型的文化产业队伍,通过有步骤、有系统、有规模的培训,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要把文化人才的培养纳入全市人才培养规划,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引进力度,顺应文化产业发展要求,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吸纳人才,特别是在文化部门要提高经营管理人员在文化部门的地位,努力创造优秀经营管理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总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努力建设文化强市,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大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改制,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并加快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把行政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政策调节和宏观调控等公共服务职能上;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也要突出重点,实施项目带动,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要坚定不移地把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要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同时在文化建设上,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提高三门峡市文化软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