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2006年许昌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来源:许昌市统计局社会人口科技科 陈银刚  时间:2007-12-24 15:20 

2006年许昌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第一年,同时也是许昌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省八次党代会确定了河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许昌市创国家优秀旅游城、国家森林城、国家环保示范城和三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成功,为许昌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各项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将文化产业划分为文化服务(主体产业)和相关文化服务(相关产业)两个部分;根据文化产业所包括的范围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指旅游文化服务、娱乐文化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指文化艺术商务代理服务、文化产品出租与拍卖服务、广告和会展文化服务);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的销售。


二、2006年许昌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过去的一年,在全市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的大环境下,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6年许昌市GDP绝对量为718.54亿元,增长速度为14.9%,高出全省增速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6.37亿元,增长速度为6.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52.68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9.49亿元,增长14.2%。全市人均GDP15916元,比全省高出2603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86322.2,二三产业比重比全省高1.6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阶,其中,文化产业的不断增长,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推进了和谐许昌建设。


(一)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总量速度以及增加值占GDP比重继续领跑全省


1、全市2006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2.26亿元,占GDP比重为5.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占全省比重达10.7%,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在全省周边城市中仅次于郑州的82.6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周边城市中继续领跑。


许昌及周边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一览表


 


      指标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占GDP比重(%)排名全省3953.2 郑州82.64.13洛阳22.21.79新乡26.44.22焦作273.94许昌42.35.91平顶山11.31.79漯河12.13.25济源1.40.810南阳3037信阳18.53.16濮阳9.92.28

22006年,许昌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2.26亿元,比上年增长 14.6%,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略有下降;文化产业从业人员88529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2%,比全省平均水平2.2%高出1个百分点。


2006年许昌市文化产业主要指标


 



层别文化产业分类增加值从业人员(万元)(人)合        计42261288529核心层核心层小计588917482一、新闻服务  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72615759三、广播、电视、电影服务11491572四、文化艺术服务4014161外围层外围层小计1105812029五、网络文化服务29342883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39381891七、其他文化服务41867755相关层相关层小计40566559018八、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35627147749九、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4939411269

3、文化产业分层增长情况。从文化产业组成的三个层次看:核心层2006年实现增加值5889万元,实际比上年增长5.5%,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4%,共有从业人员17482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19.7%;外围层实现增加值11058万元,实际比上年增长44.9%,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7%,共有从业人员12029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13.6%;相关层实现增加值405665万元,实际比上年增长24.7%,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95.9%,共有从业人员59018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66.7%。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1.42.795.9,从业人员之比为19.713.666.7


4、文化产业分行业增长情况。在“文化服务”的7个行业类别中,其他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186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0.99%,所占份额最高;其次是文化艺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014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0.97%;居第三位的是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938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0.93%;其余依次是网络文化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新闻服务。从吸纳的从业人员来看,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有15759人,占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7.8%,所占份额最高;其次是其他文化服务,有7755人,占8.76%;居第三位的是网络文化服务行业,有2883人,占3.26%;其余依次是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新闻服务。


在“相关文化服务”的2个行业类别中,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行业实现增加值356271万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84.3%,从业人员47749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53.9%,主要是许昌市以挡发、钧瓷为主的工艺美术业制造和机制纸和纸板制造在规模和总量上处于优势地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工艺美术制造业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8.2亿元,机制纸和纸板制造增加值为6.5亿元,这两个行业增加值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8.4%;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行业实现增加值49394万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1.69%,从业人员11269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12.73%


(二)许昌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1、新闻出版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许昌新闻出版业发展正在逐渐赶上周边先进地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新闻出版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市新闻出版业机构数为446个,从业人员7700许昌市目前共有印刷企业196家,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9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75家,其中印刷品印刷企业45家,打字复印企业71家,从业人员4692人。全市共有图书发行网点13个,其中国有新华书店6个;随着家用视听设备的普及和升级换代,音像制品种类丰富,数量猛增。2006年出版音像及电子出版物销售数量2645万册(张、份、盒),销售金额达到2068万元元。


出版业已经迈出了向市场转变的实质性步伐,开始从传统的事业单位运作机制向企业化运作机制转变。这对于强化企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广播电视持续发展。


2006年广播影视着力推进事业产业发展,努力开拓广播影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目前、许昌市的广播电视已经初步形成了事业与产业发展同步进行,广播与电视互为补充,有线与无线紧密结合,城市和农村依次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网。2006年,全市现有无线广播电台6座,无线公共节目套数7套(市本级两套);无线电视转播发射台6座,市本级1座,县(市)级5座。全市有线广播传输干线网络总长2866.9公里,有线电视用户数24.35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19.8%,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1.61万户,占农村户数比例12.19%2006年全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31366小时,比上年增长14.9%;制作广播节目时间17378小时,比上年增长52.45%。全年电视节目播出时间40230小时,比上年增长28.26%;制作电视节目时间2679小时,比上年略有下降;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了100(此项指标泛指许昌市所辖区域能够收听收看到各级各类广播电视节目整体覆盖情况,不单指市或县本级广播电视覆盖率),市本级覆盖率,许昌电台有效覆盖率93.8%,许昌电视台有效覆盖率80%。市、县、乡三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已基本形成,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文化艺术日益繁荣。


许昌文化艺术资源丰富,文学方面以“建安风骨”的丰厚历史底蕴,特别是戏剧艺术在许昌历史悠久,古戏楼早在元代就已出现,许昌“大油梆”早在清同治年间,就已闻名省内外。现在许昌留存的戏曲有三种,分别是:豫剧、曲剧、和越调。国家一级演员1人,国家二级演员19人,国家三级演员51人。其中任宏恩、艾立、常俊丽、张小风、王福中、毛爱莲、张琴等一批优秀戏曲表演艺术家享誉省内外。豫剧《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石头梦》、越调《白奶奶醉酒》、《火焚绣楼》、曲剧《无名草》等更是脍炙人口。许昌市豫剧团曾被授予“全国坚持编演现代戏的优秀院团”的光荣称号,鄢陵县剧团有“板车剧团”的美称,受到文化部表彰,禹州市豫剧团演出的现代戏《青山情》获得第八届中国“映山红”节戏剧节金奖。许昌曲艺历史悠久,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秦琼打擂》、《李豁子离婚》等,其中胡润芝被评为全国河南坠子十大明星之一,连续多年被评为“马街书会”说书状元。


全市有经各级政府公布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2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48处。国有馆藏文物2万余件套,其中珍贵文物4534件套。河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分别是大禹文化传说、葛天氏传说、筹音乐、艾庄铜器舞、越调、钧瓷烧制技术、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禹州药会)。拥有历史遗址164个,古代墓葬47个,石窟、石刻17个,禹州宋代钧瓷官窑等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初步揭开了宋官窑址之谜。


文化事业突飞猛进。2006年全市文化机构1697个,从业人员8195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4.3%36.31%。其中群众艺术馆、文化馆7个,共有从业人员197人;文化艺术表演团体9个,从业人员475人;艺术表演场馆7个,从业人员163人;图书馆6个,从业人员124人。2006年全市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国内演出2227场,观众338.7万人次,总收入649.9万元。全市6个公共图书馆,馆藏量43.4万册(件)。全市文化事业的繁荣进步为文化产业的兴起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4、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许昌是文化底蕴、文化传统和文化创新资源丰富的文化大市,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许昌市作为中原腹地,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华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文峰塔、春秋楼、霸陵桥、曹操点将台、钧窑遗址、逍遥观、周定王陵、画圣吴道子故里、神后古镇、古社柏、古县衙、乾明寺、兴国寺塔、紫云书院、古城墙以天宝宫、清真寺、张公祠等人文景观,闻名遐迩。|2%xt~  许昌这片历经战乱饱经风霜的原野孕育了以夏禹传说为主的“上古文化”、以三国典故为主的“曹魏文化”、以神后钧瓷为代表的“钧瓷文化”和以花都鄢陵为主的“生态文化”,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四大产业旅游项目。


2006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其中国外游客4616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为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全市共有森林公园4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星级酒店17个,旅行社43家。2004年被国家评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三、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定位不准确


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是什么,那些要靠政府提供或干预,那些要靠市场机制解决,这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的一个共性问题。文化产品分为三类:一是文化的公共品,二是文化的准公共品,三是文化的市场品。当前许昌市文化市场品还没有形成规模,既没有发挥市场机制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没有形成政府提供文化公共品的保障体系,准公共文化品的发展也比较落后,还没有形成较强的文化品的供给体系。要发展文化产业,就要给政府和市场定准位,这是我们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


2、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不合理


目前,很多地方都把文化产业作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都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中最重要的产业,但采取的基本上是制造业发展的方式,许昌市也不例外。我们总是提出打造什么,可是文化如何能打造?文化产业如何能打造?文化产品如何能打造?为什么什么东西都要靠打造?我们的政府和企业习惯搞有形的看得见的东西,摩拳擦掌搞文化产业,结果硬把很多无形的东西搞成了有形的,把靠人的创意、长时间积累才能发展的文化产业搞成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东西,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需要我们重视。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确实出了一些精品,象《戏迷乐园》、《戏剧大舞台》,但一个题材成功了,大家就蜂拥而至,结果越做越差。对古代文化的挖掘也是,太形式化,很多地方历史人物出生地打造毫无文化含量的历史景观。虽然我们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到了空前的程度,但我们对文化的传承、对文化的扬弃、对文化的辨析又怎样呢?到底如何能古为今用,如何把历史文化转变为文化竞争力,使我们深厚的文化资源成为新时代价值观的支撑,是我们现在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


3、管理模式落后,资本结构单一。


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沿袭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存在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弊端,政府管理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明,造成管理的错位、越位、缺位。对文化建设采取单一管理模式,由政府包揽,一切都是按照计划进行的,致使文化发展缺乏活力和竞争力,体制上的问题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从根本上破除制约文化发展体制性障碍,文化生产力才可能得到充分的解放和发展。目前许昌的文化建设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尚未真正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和机制,2006年,全年内资对文化产业的投资为12437万元,全部为国有投资,外资和民营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资甚微,资金不足仍是许昌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4、文化产业结构不够均衡。


许昌市文化产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结构不合理,主体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从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产业标准分类来看:许昌市文化产业中“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在2006年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1.42.795.9,“核心层”和“外围层”所占的比重和总量明显偏低。这与全国文化产业平均水平37:20:43和全省平均水平19.47.273.4相比差别都较大。从中可以看出,许昌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核心层与外围层构成的“文化服务”仅占4.1%,远远小于全省的26.6%和全国57%的水平,特别是包括新兴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的外围层所占比重太小,仅为2.62%。核心层比重比全省全国水平低的多,外围层比重也很低,形成了“核心”不够核心,“主体”达不到主体的局面,直接影响了全市文化产业的规模。因此我们还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诸如网络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文化艺术商务代理服务以及广告和会展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


5、缺少具备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体


产业主体是产业发展的关键。2006年许昌市文化产业单位数为7643个。但上规模的文化产业主体还太少,其中:文化产业单位中,规模以上工业84个,规模以上商业24个。两个加起来仅占单位总数的1.4%。许昌市每个文化产业单位年创造的增加值平均仅为55.3万元,仅比全国46.16万元(2004年)的平均水平高9.14万元。虽然许昌市的工艺美术、机制纸及纸板等行业在全国全省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主体,但这些有竞争力的大规模文化产业主体数量少,相互之间互补性不强,不能更好的服务于产业链的完善与壮大。总体来看,许昌市文化产业各类单位中,现代性文化企业比较少,综合性文化企业很少见,迫切呼唤能够充分借助现代光电科技,依靠现代资本市场实现文化资本、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的全国知名文化企业。


四、对加快发展许昌市文化产业的几点建议


(一)、准确把握政府和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位置


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看到作为文化的市场品,其生产和流通应该完全采取市场经济的办法,采取竞争的办法,采取自由定价的办法,采取与消费者博奕决定价格的办法,也就是靠市场机制发展文化市场品,政府要尽可能减少干预。政府提供的文化公共品和公益组织提供的准文化公共品,既可以政府出资提供,也可以采用市场机制进行委托生产或政府采购,尽量推向市场,委托公益组织和社会组织机构提供公共文化品,政府作为行政部门起监管作用。


(二)、正确确定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


从事文化产品应该研究其生产方式,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国外象电影、电视的生产、拷贝、制作和发行采用文化产业的方式。软件、光盘、动漫等行业采用集群式或产业集聚式的方式生产,产业配套能力越强,生产成本就越低,效率就越高。网络、媒体等文化产品采用网络化的生产方式,其网络体系越发达,发挥的潜能就越强。写作、绘画、设计等创意适合个体创造。因此,文化品的生产方式需要准确划分,不同的文化品采取不同的生产方式,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进行不同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的。


(三)、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重点行业


针对许昌市文化产业结构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现代文化产业贡献的增加值份额偏小的现状,建议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选择关联度强、增加值比重较大、增加值率较高、行业增长速度较快、具有资源竞争优势等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点行业来发展。这是由于关联度体现各个行业间投入产出的市场供需关系,当这一行业获得先行发展之后,会对上下游相关产业起到很强的拉动作用,在产业链中贡献度大;增加值体现行业创造价值的程度,是产业贡献度的直接反映;增加值率高说明盈利空间大,可以容纳更多的企业进入;行业增长速度快体现了市场前景好。建议加快以下重点行业的发展。


1、将文化旅游打造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许昌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旅游需求的强劲,文化旅游业增速非常高。应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旅游产业将其作为全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要求,加大对旅游重点景区开发建设的投入,要着力发展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旅游配套产业、关联产业同步联动,提高旅游产品和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围绕“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培育综合旅游产业体系,跨入全省旅游大省之列。通过着力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升产业素质,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增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旅游产业完全能培育成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2、发挥文化艺术休闲娱乐服务业的龙头作用


2006年全省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938万元,同比增长2.87%,居文化服务业7个行业中的第三。文化艺术和休闲娱乐服务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有增长潜力的行业。许昌市的文化产品已经具备了自身的特色和优点,具有很多全省性和区域性的文化品牌。从发展趋势看,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在许昌的常住人口达427.9万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压力的加大,人们的文化休闲娱乐将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文化休闲娱乐活动释放生活与工作压力,需要寻找心灵的寄托,人们的文化需求将大大增强,从而决定了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的需求将随着社会发展进一步增强,为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四)、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唯一出路。许昌市文化体制改革还处在起步阶段,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根本性问题还没有解决,面临的主要问题依然是改革不够、文化产业发展不够。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加快发展。首先应按照权利、责任、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成立许昌市文化产业管理机构,行使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管理和调控、国有资产的监管职能,打破条块分割、管理效率低下的局面。其次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政事和政企分开,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三是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有知识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使骨干文化企业成为文化自主创新的主体,提高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要切实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扩大文化产业单位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确立文化产业单位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相协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符合,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率、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


(五)、拓宽融资渠道,采取市场运作和政府推动相组合的方式,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文化产业需要资本的拉动,资本充裕的产业才能充分发展。多年来,许昌市对文化事业投入相对不足,欠帐较多,文化设施比较落后;全市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少、比重小。资金不足,是许昌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文化产业的发展仅仅靠国家财政的投入是不够的,要消除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体制障碍,可以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可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预算资金、文化事业建设费作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引导资金 。对一些重大项目政府要进行引导和扶持,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同时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增加研究开发资金投入。允许社会和个人兴办文化艺术基金。逐步扩大文化产业直接融资比重,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可以利用企业债券、股票等融资手段加速发展。调整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制定差别税率、税金减免、先征后退等优惠政策,广开筹资渠道,支持文化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金融机构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适当向文化产业倾斜。逐步建立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元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新型文化投融资体制,为文化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以大项目带动许昌市文化产业发展


许昌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2006年文化产业投资额为12437万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0.5%。总量和规模的非常小,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建议在文化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积极策划、组织一批许昌市的文化产业大项目,不仅包括文化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而且要策划具有许昌特色的文化休闲娱乐项目等。以这些大项目带动许昌市文化产业发展,将“软实力”变为“硬经济”。在投资项目的选择方面,一是要扩大产业规模,重点、优先发展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相关性大、核心竞争力强,且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二是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业、文化信息服务业和创意产业;三是增加非公有资本在文化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想方设法把闲置的社会资本吸引到文化产业中来,逐步完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四是增加高新技术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创造文化产业新业态;五是完善产业布局,在区位优势明显、投资环境良好的地区整合资源,适应区域文化传统、文化资源、文化需求、文化消费特点实际,形成相互错位竞争、相互关联互补的重点文化产业功能区域。


(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发展许昌市的文化产业


相关部门应当编制出“许昌市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把文化项目纳入招商引资范围,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经营理念,积极兴办新的文化企业,对现有的文化企业、旅游景区、文化项目进行上档次的升级改造。提高产业品质,增强竞争力。鼓励国有、民营企业开展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兴办文化产业项目或实行经营权转让。大力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尤其在钧瓷销售、工艺美术销售、文艺演出、电视节目制作和其他新兴文化产业等领域抢占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


(八)创新人才机制,大力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建立合理、规范的人才机制。认真落实省、市已出台的各项政策,采取普及与提高、培养与引进、调进与聘用等方式,以重点文化项目和重点文化课题为依托,聚集和培养文化人才,在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广播电视、新闻等领域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建立开放型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理队伍。加强对文化从业人员文化知识和业务素质培训,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人才激励机制,对文化产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


许昌是一个有几千年文化传承的地方,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文化资源,完全有能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并将其转化为新的财富。在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激烈碰撞的今天,只有当我们成为文化强市的时候,许昌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中原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