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2007年郑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来源:郑州市统计局三产处刘艳红  时间:2008-06-10 15:26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化日益融合,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成为城市竞相发展的制高点之一。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综合试点城市,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抓住机遇,强力推进,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有了较快发展,全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百亿,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2007年郑州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在2006年突破2000亿大关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达到24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169,增长14%。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24.1元,增长12.3%。全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为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


2007年,郑州市文化产业呈现了较快增长,实现增加值突破百亿元,达到101.7亿元,增长20.0%,比全市当年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快7.7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4.2%,高于全省0.95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0.8%;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7.1万人,增长1.9%,占全市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1%,占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3.4%


2007年文化产业的三个层次均保持了增长的态势。按照文化活动的重要程度和对社会的影响可将文化产业分为三个层次,具体来看: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2007年实现增加值30.9亿元,比上年增长4.0%,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0.4%;共有从业人员4.9万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28.8%。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实现增加值12.6亿元,比上年增长4.0%,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2.3%;共有从业人员3.4万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19.6%。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实现增加值58.3亿元,比上年增长36.3%,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7.3%;其中,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实现增加值38.4亿元,比上年增长25.6%;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销售实现增加值11.7亿元,比上年增长63.3%;文化产业相关层共有从业人员8.8万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51.6%。


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30.4:12.3:57.3,从业人员之比为28.8:19.6:51.6


在“文化服务”(核心层和外围层)的7个行业类别中,增加值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当年实现增加值20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19.7%;其次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3亿元,占8.2%;位居第三位的是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1亿元,7.0%;其余依次是其他文化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新闻服务。从吸纳的从业人员来看,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有3.2万人,占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9.2%,所占份额最高;其次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有1.7万人,占10.1%;居第三位的是其他文化服务,有1.6万人,占9.3%;其余依次是文化艺术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新闻服务。


在“相关文化服务”(外围层)的2个行业类别中,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行业实现增加值38.4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7.8%,从业人员3.0万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17.3%;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行业实现增加值19.9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9.5%,从业人员5.9万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34.2%。2007年郑州市文化产业主要指标情况见下表:


 


2007年郑州市文化产业主要指标


 



层别文化产业分类增加值从业人员(万元)(人)合        计1016996.1171378核心层核心层小计308925.749382一、新闻服务93244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20033732968三、广播、电视、电影服务70998.46475四、文化艺术服务36658.39895外围层外围层小计125504.933613五、网络文化服务2267.1355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83436.317296七、其他文化服务39801.515962相关层相关层小计582565.588383八、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384029.529721    九、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19853658662

二、2007年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为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建设强市转变,推进文化建设实现新跨越,市委、市政府将文化建设列为全市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八大重点工程之一,成立指挥部并强力推进。2007年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文化产业发展也呈现新亮点。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2007年,郑州市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2.4亿元,比2006年增长1.4倍,兴建了一批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在郑东新区CBD中心新建的郑州广电中心,全年共完成基建投资8000万元,预计将于2008年投入使用。黄河风景名胜区建设的炎黄二帝巨塑项目,于20074月份举行了揭幕仪式。完成了黄帝故里景区设施的改造完善,为高规格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奠定了基础。世界客属文化中心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外部装修。登封《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项目进行了进一步改造和完善,突出了演出的效果等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加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后劲。


2、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有新进展


2007年初,郑州市将大型原创舞剧《云水洛神》的创作纳入全年重点工作,全力精心打造,力争与《风中少林》形成姊妹篇,成为郑州又一张文化名片。20084月,该剧在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期间公开演出,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豫剧《美兮洛神》也于2007年开始进行创作,20083月下旬进行首演,得到广泛好评。大型科幻少儿电视连续剧《快乐星球》在第一部、第二部荣获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2003-2006)优秀作品奖,荣获第26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的基础上,第三部5020077月份制作完成,在中央电视台5个频道及河南电视台12家省市电视台播出、重播,平均收视率达到了1.5%,最高收视率达到2.8%,收到良好反响。郑州百花园杂志社所属《小小说选刊》、《百花园》等杂志,坚持开拓创新,强化市场竞争能力,催生了令社会各界关注的“中国小小说现象”,营造出以郑州为中心的“小小说集散地”,初步形成集编辑出版、多渠道发行、广告策划、社会函授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实体。20075月,成功举办了“中国郑州·第二届金麻雀小小说节”,来自海内外的作家、评论家、学者等180余人齐聚郑州,进一步提升了郑州小小说集散地的影响力。此外,全市的文化艺术创作,也有多项作品,赢得了较好的荣誉。郑州市群众艺术馆编创的舞蹈《牵手》,参加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角逐,荣获“群星大奖”和“创作奖”。郑州市艺术创作研究院编剧的电视剧《戏迷的故事》在河南卫视开播,歌曲《春天的声音》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3、文艺演出市场活跃


郑州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艺术剧院走向市场,使艺术剧院的演出市场日益活跃。全年国内演出达到2996场次,其中到农村演出达到1869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4.2%.《风中少林》在继2006年创下演出收入突破千万元的历史纪录后,2007年仍盛演不衰,先后赴福州、广州、深圳、香港、海口进行巡回演出,并参加各类大型节庆活动展演。郑州市豫剧院先后在郑州、巩义、长垣、伊川、新密等地演出77场,收入52万元,并参加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演,荣获由文化部颁发的“文化遗产日奖”。郑州市曲剧团辗转南阳、伊川、河北、山西、兰州、开封等地,演出186场,实现演出收入55.9万元,并参加了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和2007新丝绸之路城市文化周展演活动。郑州市杂技团国2007年共演出990场,其中国外演出530余场,演出收入约33万余元。嵩山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一期工程2006年建成后,加大对项目的推广、对外宣传和市场推介,在2007年的演出中,显示出良好的市场前景,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共演出200多场,观众人次达到20多万人,实现票房收入1500多万元。文艺演出市场的活跃,不仅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更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显示了艺术剧院的活力。


4、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扎实推进


2007年,在城市基层文化建设方面,郑州市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纳入政府十件实事之一。经过一年的努力,100个社区文化中心全部建成,为社区居民提供了符合标准,设施完善的文化活动场所。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上,郑州市以被文化部列入全国农村数字电影试点唯一的省会城市为契机,把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作为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新途径,建立了108个农村电影放映队,设立2254个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点,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68区、110个乡镇、2254个行政村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服务网络。一年来,组建的108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全年放映场次近35000场,观看达千万人次,深受群众欢迎。在县(市)区图书馆和文化馆建设中,4个县区(新密市、新郑市、惠济区、中牟县)图书馆和文化馆已建成,4个县区(管城区、上街区、巩义市、荥阳市)图书馆和文化馆已开工建设,4个县区(登封市、中原区、二七区、金水区)图书馆和文化馆已完成选址。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11个并投入使用。


5、大型文化活动和对外文化交流增多


20074月,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系列活动成功举办。拜祖系列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规格高、规模大、影响广、社会效果显著,得到了海内外华人的高度赞誉。拜祖大典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增强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凝聚力、亲和力,推动了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进一步弘扬了黄帝文化,展示了中原文化的丰厚底蕴,进一步宣传了郑州,推介了河南,有力促进了郑州经济文化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郑州市旅游业参加了莫斯科国际旅游交易会,并独立设台参加了“中国国家展”;参加了“中原文化港澳行”活动、韩国投资贸易旅游洽谈会、中华台北旅游展,使全市在境外旅游市场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先后邀请北京、广州、香港、印尼、泰国、新加坡等境内外大旅行商参加全市重大旅游节事活动;参加了苏州国内旅游交易会、昆明国际旅交会、成都海峡事业旅游业界联谊会、呼和浩特中国北方交易会,进一步加强了交流和合作。先后赴江苏、山东、河北、山西、福建、广东等地开展了系列旅游促销活动,全市国内旅游客源地市场进一步扩张。舞剧《风中少林》作为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剧目在湖北鄂州隆重上演。“绿色周未”邀请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剧院在河南省人民会堂演出《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经典芭蕾舞剧。郑州市“重金属”摇滚乐队,于20071024赴保加利亚舒门市参加“友城之约”现代音乐节,增进了国际艺术交流、推动了郑州—舒门“友好城市”的艺术交流。


6、文化旅游业继续发展


旅游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郑州市旅游业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911.2万人次,同比增长25.7%;国内旅游收入27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5%。接待入境游客26.2万人次,同比增长12.9%,外汇收入10030.4万美元,同比增长13.6%。旅游资源更加丰富,到2007年底,全市拥有自然和历史文化旅游景点156处,新兴的工农业旅游点近百处。其中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6个,3A级景区6个,2A级景区4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0处。全市旅行社发展到200余家,旅游车船近600台,旅游教育培训机构40余个,


三、郑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虽然郑州市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文化的需求相比,与先进城市文化发展的情况相比,还存在着不足。具体来看:


1、文化产业在全市国民经济所占的份额小


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2004年郑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60亿元、比重为4.3%2005年实现73.5亿元、比重为4.4%2006年实现82.6亿元、比重为4.1%2007年实现101.7亿元,比重为4.2%。要实现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必须加快发展。


2、文化产业总量与先进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2006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81.9亿元,广州达到241.4亿元,长沙市达到171.56亿元,沈阳达到148.4亿元,杭州达到131.4亿元,武汉市达到126.9亿元,都比全市高出很多。


3、文化消费水平偏低


2007年郑州市城镇居民家庭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871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4.4%,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支出1111元,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4.2%,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支出占城镇居民家庭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从2006年的12.8%降到12.7%。2007年郑州市农民家庭全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1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9.1%,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消费支出34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8%,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支出占全年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比2006年降低了1.01个百分点。文化消费萎缩说明全市文化消费产品对大众的吸引力下降,而文化主流消费意识未能很好的引导消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4、文化产品的制造业规模小档次低


郑州市文化产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印刷业和造纸业两类,大多生产企业的规模都较小,2007年这两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实现增加值占文化产品制造业的比重达到83.1%。而高附加值和高档文化产品制造业所占比重较低,如文化设备制造业,2007年实现增加值仅占文化产品制造业的1.9%,这种状况,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升文化消费水平


消费观念的落后,文化消费的不足,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要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要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制定有关政策,大力发展大众文化娱乐场所,适应工薪阶层和普遍百姓的文化消费需求,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生产适应人民大众需要的文化产品,使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新兴行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档次也会愈来愈高。郑州市应结合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文化产品制造业。通过兴建、引进、改造等多种途径,加快文化产品制造业升级。建设一批文化产品制造业的重点大型企业,形成郑州市在文化产品制造业的优势行业、名牌行业,尽快改变目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产品制造业较为落后的局面。


网络文化、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动漫产业、广告及会展等文化产业中的新兴行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从郑州市的具体情况看:(1)要充分利用全市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嵩山文化、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商都文化、武术文化等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较高的知名度,要进一步提升嵩山少林、黄帝故里、黄河风景等文化旅游的经营水平,全力打造商都、武术、寻根、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2)要大力发展网络动漫文化,集中开发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网络动漫文化产品,全力打造快乐星球、小樱桃等一批卡通动漫品牌形成品牌产业链,加快发展快乐星球影视城和小樱桃动漫城的建设,形成以动漫文化品牌为主,其他相关产品为附的动漫文化产业链,占领网络动漫文化产业高地,创造和培育未来郑州城市文化的新形态。(3)抓住郑州交通便利这一优势,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中原国际博览中心、郑州贸易中心栈商品交易馆这三个专业展馆,省人民会堂广场、大厨房农副产品物流港、丰乐农庄农业示范园、中国元通纺织城等众多展览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会展文化,进一步提升郑州的影响力。


(三)加大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实施文化人才引进工程


文化产业也是“创意产业”、“内容产业”,人才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培养和引进优秀的文化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要发挥郑州是河南的省会,高校较多这一优势,积极培养文化人才,通过高校大力引进文化高等人才,使全市的文化人才能“出得去、留得住、走进来”,为全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


要认真贯彻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继续积极培育和大力支持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要转变对民营文化企业的认识。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对促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新的力量。要进一步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政策,努力消除落实中的“中梗阻”现象。对已经出台的政策要一条一条抓好督促检查,使之真正落实到实处,同时要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结合郑州市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要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应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政府部门要尽快完成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以经济市场准入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性规定工作。要进一步改进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服务。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以更加优良的作风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要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积极开展创业服务,加强科技创新服务项目,推进企业信用制度建设。要切实维护民营文化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的服务职能,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


(五)加大投入力度


目前,全市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还不相适应,很重要的一条原因是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特别是财政投入不足。要实现全市“建设文化强市、奋力实现文化发展新跨越”的目标,一是在文化事业上,市财政要大力支持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已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一些建设内容还制定了具体的标准。目前全市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更需要市财政加大投入,努力使全市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同时,为适应全市文化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要继续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建立郑州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宣传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二是在文化产业上,要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发展。如设立郑州市文化产业引导专项资金,通过重点扶持全市鼓励优先发展的、有竞争优势的文化产业门类,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对文化建设的投资。设立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三是加快改革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融资体制。要组建郑州市文化投资总公司,搭建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投融资平台。要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盘活存量,发展增量,迅速扩张国有文化资本,引导民营资本和外资投入非限制性文化产业门类。四是制定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认真执行中央和省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主动吸纳外省市好的经验做法,完善全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注入全市文化建设领域,形成国有、民营、外资等多渠道、多领域投资文化产业的大格局,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