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濮阳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策略研究
 来源:管理员  时间:2008-11-18 15:16 

文化产业是一个涵盖内容十分庞杂的产业系统,自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法兰克福社会学派提出这个概念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探索、研究与论证,直到二十世纪末的199910月,国际上对“文化产业”才有了一个明确的界定。但这半个世纪中,文化产业却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们的党和政府也一直密切关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就在国际上对文化产业有了明确概念后不到一年,2000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就第一次正式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十五”期间,我们国家完善了文化产业政策,明确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地位作用、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和发展策略,推动这一朝阳产业取得长足的进步。

    一、关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定义和行业范围

    按照全国政协与文化部2001年所组成的文化产业联合调查组的界定,“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和公益事业两者共同构成了文化建设的内容。”“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四个领域,具体行业的划分尚待进一步研究。”至今,文化产业的行业划分仍无统一的界定。

    广东省文化产业比较成熟,统计资料比较齐全,他们从生产、流通、服务三个环节来构造文化产业的行业结构,一般把以下行业列入文化产业的范畴:

    1.文化产品制造业

    包括图书报刊印刷业、记录媒介复制业、文化用品制造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乐器及其他文娱用品制造业、玩具制造业、游艺器材制造业、其他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工艺美术品制造业;

    文化产品批发零售贸易业

    包括文化用品批发业、工艺美术品批发业、图书报刊批发业、文化体育用品零售业、图书报刊零售业、首饰零售业;

    3.文化服务业

    包括园林绿化业、风景名胜区管理业、摄影及扩印业、旅游业、娱乐服务业、广告业、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体育、教育、文化艺术业、广播电影电视业、社会科学研究。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进程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历程。仅据全国文化系统的统计,文化产业增加值就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21亿元增加到上个世纪末的837亿元,文化产业机构也达到92万个,从业人员达到721万多人。最近的几年里,已有相当部分省市完成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且都将文化产业建设成地区的支柱产业作为规划目标。文化产业在提高地区经济增加值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性将日益显现出其强劲性。东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态势被进一步拉大,南、北间文化产业发展的矛盾冲突进一步突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全面展开,若干个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已经在那些最先发动并且已经获得占位优势的省份和大城市出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出现了东西南北“四大模式”。

    北方模式,也叫做京畿模式。以京津地区的文化产业为代表。这一模式是以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得天独厚的政治引导和政策推动为动力,往往占有发展的先机,又可运用有力的行政手段去整合资源。在全国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中,起着“标杆和主力”的作用。但是,也由于政治地理上的位置特殊,赖以发展的政治、政策方面的动力,也往往成为阻力。比如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较为严格。这也注定这一发展模式只会成为“晴雨表”,而不会成为“火车头”。

      南方模式。也称广深模式。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产业为代表。这一发展模式是与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特殊的地理位置相关联的。它与外界文化市场千丝万缕的联系,弥补了历史文化相对不足的缺憾。主要借助经济领域的发展,依靠新的技术手段,最先创新和快速发展了以计算机应用服务,娱乐服务,音像设备及音像产品制造为代表的崭新的文化产业;又以全新的观念,在传统文化领域创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这一地区的文化产业已经与那里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和生力军。

    东部模式,即苏沪杭模式。这一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是以发掘文化遗产,突出地方特色,采取灵活策略,争取实惠稳健为特点的。以旅游文化的发展为标志,又以与世界文化市场的悄然接轨为动力,入境旅游,会展服务,文体赛事服务的发展,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这一模式的主要特色。

    西部模式。以陕川地区的文化现象为代表。特点是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地域特色尤为突出。发展加速很快,具有令人瞩目的后劲。在这一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开始产生拉动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效应。

    三、濮阳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采用哪种模式

    濮阳发展文化产业,有着不少有利条件。从发展文化产业的“四大要素”,即历史文化的积淀,文化资源的状态,经济发展的状态和所处地理位置这四个方面去考察,濮阳处于中原文化圈的腹地,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量工作,文化资源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整合与配置;建市以来的20多年来,经济建设,包括城乡建设,都呈现良好态势;地理位置虽然不临边、不临海,随着交通设施的快速完善,封闭状态也已打破。但是,整体来看,濮阳仍属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仅仅处于萌生时期。在文化产业涉及的四个领域几十个行业中,濮阳还没有称得上成熟的行业。增长势头较好的也只有旅游业、计算机服务业、图书报刊批发零售业、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和娱乐服务业等为数不多的几种行业。缺乏经济支撑和新技术的拉动,尤其是缺乏政策的有力支持,发展规划缺失,也就是没有确定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走什么路子,造成文化产业发展不容乐观的现状。

    那么,濮阳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走什么样的道路,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呢?

    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已有模式中,濮阳没有现成的可以照搬。倒是可以从各个现成模式中,找到可以借鉴的东西。

    比如,北方模式中积极的行政干预和善借政治导向的特点;东部模式中发酵历史文化积淀,突出旅游拉动的做法;西部模式中张扬地域文化特色,以神秘和独特性致胜的战术;南方模式中,敢于汲取新思想,应用新技术,抢占发展先机的经验,都给了我们极其深刻的启示。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认为濮阳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应当是:做大历史文化基础增加厚重性,放大源根性等文化特色增加吸引力,做强旅游等骨干行业融入大文化,借势发力获得大发展。

    四、发展濮阳文化产业的若干策略

    发展模式确定之后,重要的是采取怎样的发展策略。我们对此的基本表述是:“解放思想,续断发微,放大特色,有机整合,借势发力有所为有所不为。”

    首先,“解放思想”。勿庸置疑,濮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旧的错误的观念的存在。对于文化产业,有的是不认识——对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认为文化是“虚”的,只有经济(农工商业)才是“实”的,看不到文化产业正是文化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看不到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的是老认识——还沉醉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对文化形成的一系列传统认识,还怀念计划体制下国家对文化产品不管质量如何,统购包销。不愿意闯市场,害怕闯市场,闯不了市场;有的是错误认识——认为发展文化产业就是文化彻头彻尾的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忽略了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的区别,忽略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忽略了公益性文化与商业性文化的区别。上述这些旧的错误的观念都会妨碍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从这些观念中解放出来,与时俱进,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其次,“续断发微”。濮阳是真正的历史名城。翻开中国历史甚至是远古历史,濮阳曾经有过辉煌的文化。只是由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濮阳地区不但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区,还是人们争战的主战场。这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使作为这些文化的载体和见证物多已灭失,文字记载十分简略,文化脉系的自然流传也已非常细弱,许多地方已经出现考之无证的断代。相当长时期的缺少发掘、整理和保护,特别是城乡建设中“去文化传统”的做法,更是加速了文化资源的消亡。这就使濮阳的历史文化出现说起来辉煌,论起来底气不足的尴尬局面。

    我们要把濮阳文化产业的基础做大,首先应当把历史文化中的一个个亮点接续起来,把点状的历史事件用文字的或文物的,甚至是艺术创造的东西连贯起来,让他们成为一个十分清晰、易于理解的历史链条,与今天的文化连接起来,这样,濮阳历史文化的厚重性才会凸现。

    考察一下文化产业发达的地区,他们其实也是在续断发微方面起步早、作得好,营造了甚至可以叫做发酵了一种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比如,提起江浙地区,不少人可能觉得春秋战国时期那里是主要的历史舞台。因为那里出现过的夫差、勾践、范蠡、西施、伍子胥等等历史人物,如今几乎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其实,春秋战国的历史主战场也是在中原。那一时期的历史佐证留在中原的应该比留在江浙的要丰富的多,只是我们疏于发掘、研究,反而让精明的东部抢了先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反倒受到冷落。可见续断发微多么重要!

    当然,续断发微也相当艰难。因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认真组织和部署。比如,断代史的研究和历史事件的专题研究,较易突破,也容易成为亮点,濮阳已经有了一些成果。通史研究就要更加艰苦一些,而且容易成为历史亮点的陪衬。我们这方面好像成果也少一些。续断发微就是需要加强这个薄弱环节。这样才能使濮阳的历史文化以全面的、立体的、更加厚重的姿态面向世人。这是濮阳文化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其三,“放大特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到来,文化的趋同也风行一时。处处都可以看到跟风现象。必须看到,文化产业与工业产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文化产品只有保持个性化和多样性才会有市场、有生命。如同彩虹,只有绚丽多彩才有存在的价值。等到它“一体化”为一束白光,它的生命也就结束了。文化产品中的欧化、跟风、学嗲,只能热闹一阵子,最终都会因为缺乏与当地历史文化的有机联系而短命。文化艺术界有句老话,说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文化产业来说也是如此。什么是民族的,就是有地方个性,有地方特色的。只有具有个性与特色,才能登上世界的文化殿堂,才会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濮阳应当对此充满信心。因为这里有特色的东西太多了:从口头的到文字的,从诗赋词曲到楹联戏剧,从俚曲谚语到民风民俗,从古建民居到田园景观等等。现在需要的是发现、保护。特别要宣传,要放大。这方面西部地区和一些偏远地区作得很好。当然,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人们过去接触那些地方的东西较少,感到新鲜,所以具有吸引力。有人认为中原文化早已四下传播,并已吸纳了多种文化元素,没有特色可言。这实际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对于中原文化,拂去历史的遮蔽,放大地方的特色,往往连我们自己也会为之感到心灵的震撼,更不要说中原文化的源根性和神秘感对外地、外国人的吸引力了。

    前几天,新华社发了一条《广东兴起乡村游》的消息。说是广东各大旅行社推出各类“乡村游”线路超过40多条,既有面向青少年的单车乡村动感游“百里走单骑”,也有针对老知青的“重温过去的日子”,还有避开城市喧嚣的“乡村古巷游”,以及“渔村游”、“客家村寨游”等等。如果我们也去发现和开发诸如黄河古渡,落日炊烟,沙丘枣林,菜花麦浪,还有其它许许多多我们特有的东西,经过各种形式的推介、宣传和放大,也一定会成为很好的文化产品。濮阳的特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的基本上还处于没有充分开发阶段。比如古建民居,碑刻砖雕,剪纸刺绣,手工缝制,社火歌舞,民间习俗,乡土戏曲,草秸工艺等等。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西方国家对东方文化的探奇和借鉴将趋热门,这就为民间工艺及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民间工艺,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名镇、民俗文化村都将成为旅游观光的景点,各种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品都是难得的旅游纪念品。当然,土生土长的艺术,带有一定的原始性、传统性,这种纯朴的乡土风格在文化市场上很受青睐,但要作为产业发展,就要既继承传统风格,又不断创新,要在艺术价值、工艺技术、包装运输等方面不断改进,靠精品占领市场,以质量求发展、变观赏为实用,这样才会做大这个文化产业。

    从国际经验看,发展核心版权产业是文化产业上水平、上档次的突破口。濮阳文化产业靠什么发展核心版权产业?保持和突出乡土特色就是一个很好的路子。

    其四,“有机整合”。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整合各类资源使之形成合力。濮阳现有的文化产业资源基本处于自由分布,分散管理,多头所有,随意开发的状态。我们应当组织力量,科学审慎地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一旦完成,就要维护其权威性,要赋予规划以强制性。

    各类文化机构和组织以及文化专业人员和从业人员,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按照濮阳的实际情况,突出发展重点,创造条件,尽其所能。

    整合各类文化产业资源,应当注重文化产业合理结构的需要,顺应文化市场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叫做有机整合。

    其五,“借势发力”。根据濮阳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濮阳文化产业的发展只能“借势”,尚且没有条件独立“造势”。

    一是借政策之势。抓住国家支持、扶持和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这一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用足用活有关政策,趁势加快发展。

    二是借发达地区之势。学习它们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不照抄照搬,形成自己的路子,力求“后发优势”。

    三是借周边之势。强调“续断发微”,不是局限于眼前脚下。应当充分利用外地特别是周边地区已有的成果,“旁征博引”。强调“放大特色”,也不是自我封闭,而要努力与大的文化圈、大的文化趋势找到关联。比如发展旅游,我们可否与周边地区的成熟线路联起来,串上去。这可能比单独推销濮阳游要好做些,宣传与影响效应也会大一些。再比如文学创作,在努力营造濮阳乡土文学的同时,可否利用濮阳与《诗经》的关联,《诗经》在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影响,搞一些诗词创作、诗词研究、诗词鉴赏方面的大型活动,借名家的参与推出和唱响濮阳文化。

    其六,“有所为有所不为”。文化产业的几大行业中,要想齐头并进,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和客观条件,确定发展的重点行业。全力支持,重点突破,带动相关行业,促进文化产业的全面成熟。

    濮阳的文化产业可以选择旅游业作为重点突破。因为近些年,围绕濮阳的旅游,我们已经作了大量的整合与提高工作,对外宣传也已取得明显效果。旅游业的增长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势头。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濮阳将会很快融入大交通,彻底改变封闭状态。所以,做大做强旅游业,已经具备基本条件。旅游业的发展,会带来更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会刺激观光农业、工艺制品业、娱乐餐饮服务业以及其它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所以,选择旅游业作为扶持与发展的重点符合濮阳的实际,应当全力实施。

    历史上,濮阳曾以其辉煌的文化成就载入史册。今天,濮阳也一定不辜负历史文化名城的盛名,要以清醒的思路,灵活的策略,扎实的工作和快速的发展,迎接我国文化产业大潮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