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洛阳:“文化强市”初展新亮点 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来源:洛阳市统计局  时间:2008-11-19 08:49 

20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化席卷全球,经济与文化加快融合,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增强。发达国家把文化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经济竞争的重要战略,优先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带来丰富的文化产品,而且必将促进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和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面对这种形势,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品味、是城市的内在吸引力。为全面反映洛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进程,增强洛阳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本文以现有文化产业统计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文化资源普查等相关调研成果,对洛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进行一个客观的分析研究与评价。

一、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内涵概念界定

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文化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一种人性化的需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反映和表现。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产业的概念和分类标准。从狭义上讲:是指语言、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财富)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为统一文化产业统计口径,2004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这一界定概括了文化产业的两个属性:一是具有文化内涵,能为消费者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具有产业功能,可以通过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而营利和发展。其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具体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致性上,即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的内涵确定,一是着眼于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二是立足于市场经济。它具有文化的属性,产业的性质。它是“从事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以文化为内涵的各种服务活动或部门的集合”。也进一步体现出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是以产业作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为资源来进行生产经营,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其目的是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全面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高。

二、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统计范围与分类

根据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的概念界定,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等活动,及与之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

文化产业按照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可分为:文化服务(主体产业)和相关文化服务(相关产业)两大部分。

1、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即“文化服务”包括:提供文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和文化休闲娱乐(如游览景区服务、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活动;

2、文化产业的补充部分即“相关文化服务”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02》标准,文化产业涉及到国民经济行业的24个中类、80个小类。具体包括为:

1)为社会公众提供实物形态的文化产品和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杂志、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游戏软件等的出版、制作、发行。

2)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休闲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博物馆展览服务、网络服务、旅游休闲服务等。

3)从事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档案馆服务、文化研究、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

4)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影碟机、音响设备、文具、玩具、纸张、磁带、光盘等生产经营活动。

5)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电视机、收录机、乐器、游艺器材等生产经营活动。

6)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活动。

按照文化活动的重要程度和对社会的贡献,文化产业分为: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四个行业大类;“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等三个行业大类;“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两个行业大类。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外围层是文化产业的主体,相关层是文化产业的补充。如下图所示:

核心层包括:

一、新闻服务

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三、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四、文化艺术服务

外围层包括:

五、网络文化服务

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七、其他文化服务

相关层包括:

八、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九、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三、洛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文化产业总体发展状况。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大力推进开发第三产业目标的确立,洛阳市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精神产品成果喜人,在艺术教育、文物保护、文化市场管理及群众文化活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改革初期,一些文化单位已率先进入市场开展经营活动,部分文化单位试行企业化经营,使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社会生产属性逐步显现。

2005年,是洛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的一年。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2005818洛阳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洛阳市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826洛阳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会议”,对全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的动员部署,出台了《关于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提出了积极实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为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为贯彻落实全省、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建立健全我市文化产业统计监测体系,为市委、市政府监测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 2005年11月16,洛阳市委宣传部、市统计局联合下文,成立了“洛阳市文化产业统计调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市开始全面实施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工作。至此,新一轮文化建设的热潮在全市全面兴起。

近几年,随着大力发展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文化单位的产业意识明显增强,文化产业逐步兴起扩大,涌现出一批面向市场、创新发展、颇具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的文化企业,成为发展壮大我市第三产业的一支文化生力军,文化领域面向市场的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2006年,我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5家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的演出机构,全面完成了资产评估、职工身份置换等多项工作,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被省产业办推广,被列为全国文化产业试点城市,享受优惠政策。

2007年,洛阳市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日益繁荣。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5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4.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969.8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471.7亿元,增长12.8%。经济的繁荣推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总量和速度不断提高

从统计结果看:到2007年底,洛阳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7.9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4.1%,高于全市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75%,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6.8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7%;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74.93亿元,比上年增长48.3%。这表明:洛阳市文化产业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总量和速度不断提高。(见下表)

2007年洛阳市文化产业主要指标

层 别

文化产业分类

增加值

从业人员

(万元)

(人)

   

279012

67760

核心层

核心层小计

37406

30706

  一、新闻服务

  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17293

11509

  三、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11443

2373

  四、文化艺术服务

8670

16824

外围层

外围层小计

33677

13474

  五、网络文化服务

3528

414

  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17126

5935

  七、其他文化服务

13023

7125

相关层

相关层小计

207929

23580

  八、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95271

11159

  九、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112658

12421

——文化结构发生变化,产业分层逐趋合理

按文化活动特点分: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行业实现的增加值为7.1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5.5%,从业人员4.41万人,占全部文化产业65.2%;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各行业实现增加值20.8亿元,从业人员2.36万人,分别占全部文化产业的74.5%34.8%

按文化产业三个层次来分: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服务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实现总产出13.72亿元,创造的增加值3.74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3.4%,共有从业人员3.07万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45.3%;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实现总产出9.05亿元,创造的增加值3.37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2.1%,从业人员1.35万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19.9%;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文化产业“相关层”实现总产出52.16亿元,创造的增加值20.79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4.5%,从业人员达2.36万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34.8%。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131275,从业人员之比为452035。由此可见:我市“外围层”的新兴文化产业规模较小,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见下图)

2

——行业比重有所转变,产业发展位次显现

从文化产业分行业增长情况来看:在“核心层”和“外围层”的“文化服务”7个行业类别中,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3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6.2%,所占份额最高;其次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1亿元,占6.1%;居第三位的是其他文化服务,实现增加值1.3亿元,占4.7%;其余依次是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实现增加值分别为1.14亿元、0.87亿元和0.35亿元。

从吸纳的从业人员来看:文化艺术服务业1.68万人,所占份额最高;其次是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达1.15万人;居第三位的是其他文化服务行业,达0.71万人;其余依次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分别为0.59万人、0.24万人和414人。

从“相关文化服务”的两个行业类别来看: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行业实现增加值9.53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4.1%,从业人员1.12万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16.5%;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行业实现增加值11.27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0.8%,从业人员1.24万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18.3%

(二)重点文化行业发展突飞猛进

1、新闻出版实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洛阳的新闻出版业一直在努力寻求新的改革发展思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新闻出版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市新闻出版业机构数为28个,从业人员538人。全市共有图书发行网点733个,其中:国有新华书店99个。出版各类杂志20种,总印数达295.45万册;出版报纸8种,总印数达到6423.4万份。全市新闻出版业主营业务收入达7.72亿元,实现增加值1.01亿元。

2、广播电视业硕果累累

广播影视事业着力推进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开拓广播影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截止2007年底,全市广播电视系统共有从业人员2373人,资产总额5.86亿元,形成了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无线、有线等多种传输覆盖以及相关产业链的事业、产业格局。2007年全市共有广播电台10座,公共广播节目套数12套。电视台1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24座,电视节目套数13套。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制作能力有较大提高。全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42176小时,制作广播节目时间16078小时。全年电视节目播出时间62203小时,制作电视节目时间7715小时,比上年增长6.7%;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5.58%96.21%,有线电视用户63.99万户,入户率34.8%

全市广播电视总收入达2.25亿元,其中:行政事业单位总收入1.23亿元,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2亿元。作为广播电视业的主体经营收入大幅度增长:2007年广播电视业广告收入6678.8万元,增长19%;有线广播电视收视费10262.68万元,增长21.1%,网络传输收入、付费数字电视收入分别增长68.3%32.8%。这表明我市广播电视业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文化艺术日益繁荣

近年来,我市加大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投资建成了洛阳歌剧院、洛阳美术馆、洛阳书画院、新区体育馆和公园等基础性文化设施,投资近2.5亿元相继建成了以东周王城广场、牡丹广场为标志性的一批文化广场,投资3.5亿元开工建设4.2万平方米的洛阳博物馆新馆,2007年起将逐步建设丝绸之路博物馆、匾额博物馆、河南壁画馆和洛阳邮票博物馆4个专题博物馆,这些设施为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007年,全市共有文化机构1611个,从业人员1.68万人。其中: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7个,从业人员213人;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79个,从业人员5841人;艺术表演场馆15个,从业人员354人;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3500场,观众357.1万人次,总收入1525万元,比上年增长1.3倍;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11个,从业人员222人,馆藏量119.3万册。全市博物馆11个,藏品1.21万件;文物业机构数39个,藏品34.8万件。人民群众就近、便利、有选择地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

4、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洛阳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雄奇宽宏的自然、人文景观吸引了海内外的旅游者。2007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02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3.8%;旅游总收入149.7亿元,增长42.4%。其中,接待国际游客26.2万人次,增长21.1%;接待国内游客4002.7万人次,增长403.9%。全市共有旅游景点65处;目前,全市A级旅游景区22处,其中:4A级景区10处,3A级景区9处,2A级景区2处;星级宾馆饭店65个,旅行社70家。从现代旅游景观来看:北有黄河小浪底旅游度假风景区,新安万山湖景观,新安县龙潭峡谷世界地质公园。南有白云山、花果山、龙峪湾、鸡冠山溶洞等伏牛山生态风景名胜,还有洛浦公园和东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等一批新的旅游观光景区(点),亦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文化旅游胜地。近年来,洛阳相继荣获“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旅游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三)历史文化资源厚重,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永久不灭的丰碑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有着深厚丰富的文化资源。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建都史长达1529年,城市史有4000多年,是我国“八大古都”中建都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历经帝王最多的古都。道学创始于此,儒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光大于此。洛阳现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77处、市县级632处。以“河图洛书”为核心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有誉满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驰名中外的佛教祖庭“白马寺”,著名的朝拜圣地“关林”;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五大都城遗址”举世闻名;被誉为“无卧牛之地”的邙山古墓群,千唐志斋、汉光武帝陵、唐恭陵、王铎故居等也都彰显出洛阳文化的厚重。盛誉天下的“洛阳牡丹”,植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构成了洛阳文化旅游的独有特色,成为洛阳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可见: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足以为洛阳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值得骄傲的、永久不灭的丰碑。

(四)文化消费有所增长,产业需求潜力很大

随着我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文化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770元,比上年增长16.3%;在消费支出中,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人均消费支出为1186.01元,增长10.4%,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的1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38元,比上年增长18.5%,(2007年洛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5.6%);在消费支出中,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人均消费支出为225.4元,占人均全部消费性支出总额的7.6%。目前,随着文化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洛阳文化市场的发展,已成为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网络服务、休闲娱乐等门类较为齐全的新型文化产业,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的消费支出也将会越来越多,文化消费支出比重也将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总之,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洛阳的文化设施日益完善,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日益发展,文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这也为洛阳进一步挖潜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强市亮点,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突出的文化产业”创造了极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