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的新驱动轮
先进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和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占有特殊地位,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正从经济边缘走向经济中心,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例如,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近600亿镑;日本的文化娱乐业早在1993年就超过其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五分之一,其视听产品也超过其航天航空工业产品,成为其第一大出口行业。
此种现象受到学术界、理论界、产业界及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他们大多认为“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高技术’与‘高文化’联姻的时代”,文化产业将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更有学者将其称之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
鉴于此,发展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今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同比增长17.1%,超过当年GDP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
一、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的新驱动轮
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不仅是国家文化的基本形态之一,而且越来越成为强大的经济实体,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我们今天的文化,也将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部分,并成为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最直观、最具体的反映。截至2007年,11个城市中有9个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百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一
表一 11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及占GDP比重
2007年文化产业 增加值(亿元) |
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上海 |
683.25 |
5.61 |
5.6 |
5.47 |
深圳 |
381.96 |
6.84 |
6.72 |
4.76 |
广州 |
334.24 |
4.7 |
3.98 |
3.38 |
沈阳 |
127.5 |
4.15 |
3.82 |
|
天津 |
115.83 |
2.29 |
2.36 |
2.15 |
重庆 |
114.19 |
2.8 |
2.5 |
2 |
南京 |
111.65 |
3.4 |
3.27 |
2.84 |
厦门 |
102.92 |
7.5 |
7.4 |
|
郑州 |
101.7 |
4.2 |
4.1 |
4.3 |
西安 |
93.47 |
5.3 |
5.2 |
4.9 |
哈尔滨 |
73.8 |
3.03 |
2.91 |
3.5 |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已有上海市、深圳市、厦门市、西安市 4个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已形成支柱产业雏形。郑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在11个城市中排名第九,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排名第六。另据其中六个城市提供的2004年至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中,天津2004-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0.07%,高于同期全市GDP增速2.5个百分点;南京2007、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18.7%(按可比价计算)高于同期全市GDP增速3个百分点;重庆2007、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26.6%(按可比价计算)高于同期全市GDP增速11个百分点;哈尔滨2007、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21.0%(现价速度),高于同期全市GDP增速4.6个百分点;西安2007、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16.5%(按可比价计算)高于同期全市GDP增速1.8个百分点;上海提供的文字材料也显示2007、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14.2%(按可比价计算),增幅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郑州2007、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23.1%(现价速度),比同期全市GDP增速低0.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郑州市文化产业规模与发展速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核心层、相关层、外围层在文化产业中所占比重,各城市各不相同
在文化产业统计中,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的定义进行了规范,明确了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上述界定,把文化及相关产业分成了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核心层,包括新闻、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主要反映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主要反映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产业;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的销售,主要反映相关文化服务。从10个城市提供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统计数据来看,三个层次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各有千秋,做为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各城市发展不尽相同。
其一、以相关层为主体,核心层与外围层共存的文化产业结构体系有深圳市、天津市、南京市、厦门市、沈阳市、郑州市6个城市。见表二
表二 各城市文化产业分层比重
单位:亿元,%
|
深圳市 |
天津市 |
南京市 |
厦门市 |
沈阳市 |
郑州市 | ||||||
合计 |
比重 |
合计 |
比重 |
合计 |
比重 |
合计 |
比重 |
合计 |
比重 |
合计 |
比重 | |
文化产业 增加值 |
465.5 |
100 |
115.84 |
100 |
111.65 |
100 |
102.94 |
100 |
127.5 |
100 |
101.7 |
100 |
核心层 |
71.48 |
15.4 |
31.58 |
27.26 |
41.22 |
36.9 |
6.78 |
6.59 |
38.9 |
30.5 |
30.8 |
30.4 |
外围层 |
52.35 |
11.2 |
10.21 |
8.81 |
24.36 |
21.8 |
23.02 |
22.37 |
35.2 |
27.6 |
12.6 |
12.3 |
相关层 |
341.67 |
73.4 |
74.05 |
63.93 |
46.07 |
41.3 |
73.15 |
71.06 |
53.4 |
53.4 |
58.3 |
57.3 |
资料显示,除南京市、沈阳市外,深圳市、天津市、厦门市、郑州市文化产业相关层增加值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而核心层与外围层实现增加值之和超不过50%,表明传统文化产业不具优势,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慢,文化服务业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同时也表明今后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还很大。
其二、以外围层为主体,核心层与相关层共存的文化产业结构体系只有上海市一家,2007年上海市文化产业外围层实现增加值330.67亿元,占同期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8.40%,核心层与相关层实现增加值分别占同期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5.6%、36.0%。表明上海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快,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其主要特点是,与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行业,如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网络文化服务等大众型文化服务行业,以及以广告和会展文化服务为主的商务性文化服务行业发展较快,2004-2007年间增加值增加167.87亿元,增长50.77%。
其三、以核心层为主体,外围层与相关层共存的文化产业结构体系有重庆市、哈尔滨市、西安市。见表三
表三 各城市文化产业分层比重
单位:亿元,%
|
重庆市 |
哈尔滨市 |
西安市 | |||
合计 |
比重 |
合计 |
比重 |
合计 |
比重 | |
文化产业增加值 |
114.19 |
100 |
73.81 |
100 |
93.47 |
100 |
核心层 |
59.06 |
51.72 |
33.51 |
45.4 |
39.44 |
42.2 |
外围层 |
35.61 |
31.18 |
18.09 |
24.5 |
19.57 |
20.94 |
相关层 |
19.52 |
17.1 |
22.21 |
30.1 |
34.46 |
36.86 |
三个城市的主要特点是,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行业比较有优势,实现增加值分别占核心层增加值的54.76%、69.3%、52.48%。
其四、以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构成的外围层,发展较快的城市是上海市、南京市、重庆市、西安市、广州市。见表四
表四 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增加值占各地文化产业
增加值比重增减情况
|
核心层所占比重(%) |
外围层所占比重(%) |
相关层所占比重(%) | |
上海市 |
2007年 |
15.53 |
48.4 |
36.07 |
2006年 |
16.82 |
44.77 |
38.41 | |
±百分点 |
-1.29 |
3.63 |
-2.34 | |
南京市 |
2007年 |
37.63 |
22 |
40.37 |
2004年 |
46.1 |
17.1 |
36.8 | |
±百分点 |
-8.47 |
4.9 |
3.57 | |
重庆市 |
2007年 |
51.72 |
31.18 |
17.1 |
2006年 |
54.26 |
29.8 |
15.94 | |
±百分点 |
-2.54 |
1.38 |
1.16 | |
西安市 |
2007年 |
42.2 |
20.94 |
36.86 |
2006年 |
42.09 |
19.34 |
38.57 | |
±百分点 |
0.11 |
1.6 |
-1.71 | |
郑州市 |
2007年 |
30.4 |
12.3 |
57.3 |
2006年 |
35.4 |
10.9 |
53.7 | |
±百分点 |
-5 |
1.4 |
3.6 |
数据显示,郑州市外围层虽有发展,但发展速度仍超不过相关层。另据广州市提供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从业人员2007年比2006年增速为4.06%、9.54%、6.22%;营业收入2007年比2006年增速为11.04%、46.03%、19.97%。显示出广州市文化产业外围层发展速度也是最快的。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是未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生力军。
三、非公有制企业、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主体逐步形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主体呈现多元化。文化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许多城市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主体已经形成。在我们调查的11个城市中,有6个城市对文化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统计。
厦门市,2007年文化产业单位6465个,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单位6201个,占文化产业单位数的95.02%;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总收入282.17亿元,占文化产业单位总收入的88.22%。
重庆市,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14.19亿元,全市民营企业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9.32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的69.4%。
沈阳市,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5232家,其中非公有制企业占68.56%。
广州市,2007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3942家,其中非公有制企业11832家,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84.87%,从业人员、营业收入分别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78.79%、81.59%。
西安市, 在数字娱乐、广告会展等诸多方面率先对非公有资本和外商开放后,民营文化企业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西安电视制作和文化娱乐企业90%为民营企业。
深圳市场经济发育较早,不少民营企业和个人将文化产业作为主要投资方向,涌现出一批规模大、效益良好的民营文化企业。劲嘉彩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市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天威视讯股份有限公司、A8点电媒音乐控股有限公司2008年分别在深圳中小企业板和香港主板上市。在资产规模、赢利能力以及经营模式、创新能力等方面,这些企业都已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领军企业。
四、发展郑州文化产业的思考
近年来,郑州市文化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关心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总量偏低、占增加值的比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的外围层发展较慢等。为此建议: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郑州市文化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还不能完全适应实现郑州市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改革对文化领域的管理方式,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职能。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对文化领域的不同行业和单位进行科学分类,区别对待。积极扶持和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稳妥地促进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创新转制,使其真正成为郑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
2、依托本土资源,打造具有自主品牌的文化精品,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
在文化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下,投资文化产业,已成为促进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独特的文化资源无疑是各地区参与经济竞争的法宝。实施文化核心品牌组群战略,树立精品意识、品牌意识,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突破郑州文化产业发展品牌单一性的局限,培育黄帝故里、诗经圣地、河图洛书等一群知名核心文化品牌,形成以少林文化为核心的郑州文化品牌群,使文化资源优势所蕴含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价值效应体现出来,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
3、发展高技术产业,建立具有郑州特点的创新体系,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
随着新科技浪潮席卷全球,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等高新技术已经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走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与广电技术的融合。融合使技术操作更加简便,提供的服务更加全面,也使不同行业、不同媒体间的业务可进行相互合作与新的开发,给传媒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专家预见,今后的5至10年,数字化、网络化将使传媒发展产生更大的变化,也将推动文化产业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此外,可建立以政府为引导、文化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创新体系,带动郑州文化产业的战略性调整和跨越式发展,使文化创新成为郑州文化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内在动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实现文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和推进各文化产业创新主体的集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整合文化资源、集成文化技术、聚焦文化原创产品,加速创意变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激发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创新活力,形成创新集群网络,形成明显的区域文化产业竞争优势。
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特征,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一支既懂专业、有善经营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其要瞄准新兴文化产业的需要,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资本运营人才、文化经济人才、数字技术人才、网络游戏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等。要结合文化产业的特点,积极推进文化领域用人机制的改革,营造人尽其用的和谐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制度体系,使人力资本真正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本。
5、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郑州作为中原文化的核心原产地,拥有无比丰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现代文化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具有其它文化不可替代的独特性。顺应国家大力提倡和积极推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利时机,在查清郑州非物质文化资源家底的前提下,对郑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实行保护性开发战略,充分挖掘郑州文化圈极其深厚的文化资源,统一规划,集中优势力量,丰富和提升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文化产业中的价值和意义,扶植具有鲜明中原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创作,保护具有文化资源价值的新民间文艺成果,在文化信息、特色文化产品、新型文化产业等关键领域,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和文化资本优势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