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30年,是焦作市县域经济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30年。县域从落后迈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小康,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正向全面小康迈进。
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改革的序幕,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县域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第一阶段:1978—1982年,恢复性发展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开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束缚,恢复了农村的集市贸易,初步搞活了农产品的贸易流通,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由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多种经营发展,由之前的几乎全部为集体统一经营所得,开始转变为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多元化收入构成。
第二阶段:1983—2000年,一次腾飞阶段。1983年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了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利益分配新格局,彻底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这一时期,各县市抓住了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机遇,先后实现了农业县到工业县的跨越。通过实施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乡镇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工业已完全替代了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第三阶段:2001—2007年,二次腾飞阶段。焦作的县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九十年代末的发展低潮后,抓住了发达地区制造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积极调整工业结构。这一时期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工业化进程步伐加快,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取消了农业税,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稳定了粮食的种植与生产。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进一步得到了重视肯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已经超过了公有制经济。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1、县域经济总量继续扩大,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07年,县域经济GDP达到了692.2亿元,而1978年仅为5.6亿元,年均增速达到了13.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85%。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了80.5%,比1978年提高了19.2个百分点。2007年,六县市全部进入全省综合实力前30名。其中,沁阳市、孟州市和博爱县三县市进入全省综合实力20强。
2、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县域工业经济的效益大幅度提升,从而增强了财政实力。2007年,县域经济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利税230.3亿元,是1978年的503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的比重由46.9%提高到78.8%。县域经济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利润155.2亿元,是1978年的487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比重由67%提高到80.3%。县域经济地方财政收入为26亿元,是1978年的46倍,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45.1%提高到46%。
三、经济发展主要由投资和消费推动
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各县市纷纷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集中力量建设了一大批工业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为改善环境和推动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奠定了基础。2007年,县域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1.8亿元,是1978年的485倍。其一年的投资完成额就相当于从1978年到2003年26年间的投资总和。其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由36.4%提高到77.7%。
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使得消费品市场得到快速发展。消费升级速度明显加快,新兴业态蓬勃发展。2007年,县域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2.1亿元,是1978年的61.5倍,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61.8%提高到67.7%。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县域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工作从无到有,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世界五百强企业韩国电力公社和英国GKN公司先后投资武陟县和孟州市。2007年,县域进出口总额达到了5.14亿美元,当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了1.21亿美元。
四、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成效,工业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各县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农业由弱变强,二、三产业由小变大,完成了由一二三向二三一的经济结构转型。三次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51.5:28.2:20.3优化为2007年的9.6:67.2:23.2。
1、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初步形成了以蒙牛集团为依托的奶源基地、工业原料林基地、以优质小麦种植为主的优质粮食基地、以四大怀药为主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的新型农业格局
粮食种植业产量大幅增加。2007年粮食总产量为192.84万吨,是1978年的1.9倍,粮食亩产由
2、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竞争能力不断提高
工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各县市结合本地优势,大力发展符合本地特色的制造产业。切实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用新型工业化思维谋划县域经济发展,通过上工业新项目、中小企业改革转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措施,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工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7年,县域经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完成312.2亿元和1040.5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79.2倍和401.5倍。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73.3%,比1978年提高38.8个百分点。
修武县形成了铝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和机械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博爱县形成了汽车配件、医药化工、食品饮料、轻工纺织和玻璃建材五大支柱产业,武陟县形成了造纸、食品、医药化工和机械制造四大支柱产业,温县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械制造业、制鞋业、化工和医药产业五大支柱产业,沁阳市形成了铝工业、化工、电动车、玻璃钢和造纸机械五大支柱产业,孟州市形成了粮食加工、皮毛加工、机械加工和化工医药四大支柱的行业布局。
3、旅游业快速发展为第三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2000年以来,以修武县云台山等景区为龙头的旅游业带动了全市交通、零售、餐饮、住宿和服务业快速发展。2007年接待旅游人数一举突破了120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93.3亿元,是1999年的63倍;其占GDP的比重达到10.9%,已经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五、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迈进过程中,人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由温饱水平步入了小康水平。
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26元,是1978年的55.5倍,年均增长14.9%。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86元是1999年的3.3倍,年均增长16.1%。
居民的消费结构继续优化升级。2007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2.6%,比1995年下降了20.6个百分点。人均消费粮食比1995年减少了
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逐步加强。2007年,六县市建成区面积达72.5平方公里,城区道路长度
30年成就辉煌,未来发展更加璀璨。十七大勾画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没有县域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全面小康。我们坚信,只要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县域经济社会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