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是21世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文化产业能产生多重效益,启迪人的心智,提高人的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近年来,南阳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市,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文化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南阳市文化产业建设已经走在了全省前列。
一、南阳文化产业发展有利条件
1.经济实力优势。南阳是市场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2004年以来,人均GDP每年增幅接近20%,2004年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拉动了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为南阳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历史文化优势。 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丰厚。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4处,其中最具吸引力的两张王牌是南都汉文化和衙署文化。南阳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春秋时有秦相百里奚,越国大夫、商圣范蠡;东汉时有光武帝刘秀、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三国时有享有“智圣”美誉的蜀相诸葛亮躬耕于卧龙岗上。当代更是群星璀璨,建筑学家杨廷保,考古学家郭宝钧,历史学家董作宾,哲学家冯友兰,文学家姚雪垠,五笔字形的发明人王永民等都生于南阳,长于南阳。
3、环境资源优势。南阳是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位居全省前列,是河南省的旅游资源大市。八百里伏牛山,雄伟壮观,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华大地的脊梁”,并于2006年9月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地质公园;宝天曼林海茫茫,郁郁葱葱,动植物呈多样性分布,是联合国命名的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西峡恐龙蛋化石群规模大、种类多且保存完整,是距今1.3亿年左右的中生代白垩纪早期产物,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震惊中外;桐柏山钟灵秀丽,是千里淮河源头和中国革命根据地之一。
4、文化品牌优势。南阳的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宛梆、汉文化、四圣、民俗文化,玉雕、烙画、刺绣等民间工艺美术品,历史悠久,艺术精湛。特别是玉雕玉化,全市现有各类玉雕企业11万个,从业人员15万多人,年产值15亿多元。闻名全国的“玉雕之乡”——镇平县23个乡镇中有一半以上从事玉雕产业,专业村48个,从业人员10万人,年产值10亿元。被称为中华玉雕第一镇的石佛寺镇成为全国最大的玉雕加工销售集散地,占地32亩的镇平玉雕大世界是全国最大的珠宝玉器市场,有珠宝玉器商店800多家。
二、南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文化广电事业颇具基础
2008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7个,艺术表演场馆13个,公共图书馆13个,博物馆14个,群众艺术馆238个。全市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5.32%。全市有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0.61%,全年共制作电视节目时间1645小时,共实现广播电视收入1.06亿元。
2、出版发行稳步发展
出版行业稳步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南阳市出版业正在进一步提升。目前南阳公开发行的报纸有《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南阳广播电视报》、《南阳师范学院报》、《南阳理工学院报》等报纸,《躬耕》、《南都学坛》、《电气防爆》等公开发行的期刊及几十种内部发行的报刊。南阳日报社已经向集团化发展,经营业绩喜人,发行量已达15万份,发行量位居全省地市报前列。
3、文化旅游业方兴未艾。
南阳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依靠雄厚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南阳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猛。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市新一轮创业的一个亮点,通过宛梆、四圣、汉文化、自然风光等独特魅力,依托以众多文物古迹为主要场所的旅游景点景区,一个集游乐观赏,吃住购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服务系统产业正在形成。在加强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建设,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同时,南阳把文化旅游当作重头戏来抓,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提升文化旅游理念,促进文化旅游业健康、积极、快速地发展。2008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08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3%。旅游总收入56.13亿元,增长24.4%。2008年新创建4A级景区1家(宝天曼峡谷漂流)、3A级景区1家(花洲书院)。年末共有A级旅游景区22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5处。星级酒店38个,旅行社83家。
4、文化产业效益迅速增长,结构逐步改善
近年来,南阳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逐年增大, 2008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为92.2亿元,比2004年增加50.1亿元,增长了1.19倍,平均年增长速度21.6%,高于同期GDP平均增幅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幅1.9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由2004年的4.79%,提高到5.6%;到2008年底,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23.08万人,比2004年增加9685人,占全市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已达到3.56%;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4.0万元,较2004年增加2.01万元,平均增幅20.3%,高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增幅4.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文化产业各层次的结构也逐步改善。核心文化产业和外围文化产业大幅增长,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也逐年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正在逐步体现。
三、 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
1、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1)、集恐龙蛋化石博物馆、恐龙蛋遗址、白垩纪游乐园、恐龙高科技游乐园等于一体的“中国西峡恐龙博览苑”,第一期工程耗资近7000万元,目前已开门迎客,二期工程龙成集团投资近4亿元,开发建设中华白垩纪公园,公园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南阳乃至河南旅游的品位,并将成为河南对接国际旅游的一个“引爆点”和“国际级的旅游目的地”。(2)、乐凯集团第二胶片厂总投资2.8亿元年产1600万平方米CTP数码印刷版材生产线及配套工程项目,项目已经建成试车。(3)、投资30亿元年产值达百亿元的中光学集团光电新区工程,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形成年产光学引擎DLP24万台、LCOS10万台的生产能力。(4)、南阳金光数显公司投资2.35亿元年产20万台MD数字高清大屏幕电视机项目已经开工。(5)、万正企业集团投资10亿元开发建设的国际玉城项目开工,建成后融文博、旅游于一体,成为国内最大的玉雕及相关工艺品批发、零售交易中心。(6)、拓宝玉器公司投资6000万元的玉文化博览苑项目建成。(7)、河南耀威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特种纸生产线项目开工。(8)、中原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社旗县赊店古镇修复项目,已经投资3000万元,项目进展顺利。
2、优势产业发展迅速。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坚持抓基础、抓精品、抓机制三管齐下,以打造全省伏牛山生态游龙头为目标,整合旅游资源,培育精品景区。南阳的文化旅游业正在由单一化的门票经济向综合性的产业经济转变,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地位已经日益彰显。二是精心培育特色工艺品产业。通过繁荣市场、举办节会、扩大规模来打响南阳“千年玉都”品牌,提升南阳玉雕发展水平。进一步完善玉器专业市场功能。中国·南阳第六届玉雕节暨首届宝玉石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体现了博览会高起点策划、高标准组织的特点,组合了全国珠宝玉石精品展览、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高峰论坛、“独玉杯”玉雕精品评选等10多项主体活动,充分展示了南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坚实的玉雕产业基础和极具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优势。三是光电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南阳光电产业龙头企业中光学集团生产的LCOS光学引擎正式实现批量生产,现有生产能力达到3000台/月。这个项目的建成带动了南阳光电产业园规模化、聚集化、产业化发展。四是创意产业起步较好。充分发挥南阳作家群优势,梳理文脉,挖掘资源,实行作家签约制度,推进“文化南阳创作计划”,形成创作、改编、拍摄一体化的内容产业发展格局。成立南阳影视剧生产领导小组,加强影视剧生产的领导和协调,保证了多部影视剧顺利开拍。
3、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从内部机制改革入手,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岗位体系为重点,实行岗位分类,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全员聘用制、项目负责制、签约制、合同制,内部三项制度改革进展顺利。至目前,文化艺术学校、博物馆、群艺馆、图书馆等单位,均已全面推行和完善全员聘任制,单位岗位科学设置及岗位绩效工资的实施正在摸底排查,今年将按照“先入轨、后完善”的思路,完成事业单位的设岗和绩效工资的落实。
三、南阳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可以说近几年南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但从总体上看仍需加大力度,文化产业结构有待改善,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文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文化服务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行业。即包括传统文化产业,也包括新兴文化产业。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达与否的主要标志之一。近几年来,南阳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一直位居全省前列,2008年文化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已达到75.2亿元,其增加值已占到全省的半壁天下。但相比之下,南阳市的文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2008年南阳市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04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只有13.06%,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6%,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也只有16.68%,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8.8%。面对当前群众文化消费大幅度增长,文化需求多样性、多层性、个性化的趋势,缺少高质量、高品位,切合文化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2、文化产业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
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产能结构、市场结构、人才结构仍然不够合理,文化资源未能有效地得到挖掘利用。文化单位规模小、实力弱成为通病,低水平重复建设,低水平无序竞争现象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从文化产业结构看,文化产业相关层所占比重及增速大大高于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外围层。2008年南阳市文化产业相关层的增加值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6.94%,而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外围层所占比重分别只有5.30%和7.76%,从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看,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单位7112家,平均每个单位仅12.4人;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看,尖子人才匮乏,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3、居民的文化消费较弱
2008年南阳市城镇居民家庭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8362.0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4.93%,而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支出1004.9元,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7.46%。2008年城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支出占城镇居民家庭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从2007年的12.85%降到12.02%。2008年郑州市农民家庭全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56.2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4.77%,而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消费支出157.6元,仅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63%.2008年农民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支出占全年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比2007年降低了0.47个百分点。文化消费萎缩说明全市文化消费产品对大众的吸引力下降,而文化主流消费意识未能很好的引导消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4、投入不足,机制落后
近年来,南阳市各级政府在文化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总的来说还有很大缺口和历史欠账,2008年,政府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支出为1.56亿元,相对上年同期增长16.78%,低于同期地方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占同期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也相对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主要表现为:公益性的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县及乡镇的三馆一站建设还有不少历史积欠;维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基本运行经费不足;为城乡群众提供免费服务的一些重点文化工程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从文化系统自身的因素来看,则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与事业发展的要求尚不协调,不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运行机制落后,一些艺术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游离于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与需求之外,因而长期缺乏活力。
5、企业集约化和产业集中程度偏低
南阳文化产业经营部门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大多数为中小经营户,缺乏龙头企业,50%以上的文化产业增加值由限额以下企业创造;经营运行机制僵化,冗员多,经费短缺,设备陈旧,经营活力不足,虽然也组建了一些企业集团,除个别有点起色外,多数经营情况一般,效益不理想,产品档次不高,企业自我发展能力还普遍比较薄弱。同时文化产业在自主创新方面显的有些不足,未能有效地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应用现代科技改造抢救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很不充分,致使有些优秀的民间文化濒临消亡。受产业规模和集约化小的限制,对丰富内涵的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创新,尚无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使得文化资源和高新技术结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的文化产品难于大量涌现,真正具有核心版权和自主创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比较缺乏。
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南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热切期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需求;我市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源优势。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努力把发展潜力变为产业优势,以创新理念、超常发展为导向,以体制改革、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市场配置、投资多元化为保障,以科技进步、人才支撑为动力,加快实现南阳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势化重组和跨越式发展。
1、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主体产业
在国家文化产业标准中,按照文化活动的重要程度和对社会的影响,把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外围层定位为文化产业的主体,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南阳市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比较薄弱,直接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整体实力的提升。所以我们应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增强文化产业的主体产业,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传媒、文艺演出等主导产业,加快文化旅游、网络文化服务、休闲娱乐服务、广告会展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龙头作用,要相应调整文化产业投资结构,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资金和项目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文化产业层次,重点、优先发展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相关性大、竞争力强,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形成一批强势文化产业,发展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形成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格局,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实现文化产业的全面繁荣。
2、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发展领域
一是加强南阳市特色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工程和历史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二是着力建设一批公共文化重点工程,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加强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建设,基本实现全市乡镇都建有综合文化站;大力推进以农村为重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基本实现乡镇及大部分建制村有共享网点;加强全市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实现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落实到位。三是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充分发挥南阳市民营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特别是在政策允许进入的出版物分销、有线电视接入网、影视节目制作和销售、电影放映、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出场所等领域,吸引非公有资本或参加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或兴办文化企业,加快南阳市文化产业发展。
3、进一步统筹区域发展
要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新增文化资源配置上重点向农村倾斜,使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文化领域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一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逐步扭转城乡差距过大并不断扩大的局面,提高农民收入,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和消费差距相差大的状况。二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素质。强化乡镇文化站建设,扶持乡镇的无房文化站和面积不达标文化站建设,力争实现100%乡镇拥有一座具备展览展示、科技培训、书刊阅览、农村信息共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站,。加强加快“村村通”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广播电视网。
4、进一步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突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加快文化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着力文化产业发展。要对现有的文化事业单位按其性质及其职能进行科学定位,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着眼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要实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代表负责制,使其面向社会,面向群众,自主开展服务活动。
5、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努力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渠道
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模式。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鼓励民间团体、企业和私人等投资文化事业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鼓励民营、外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形式参与国有文化及旅游企业改制,培育跨地区、跨行业的产业集团。
6、努力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
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我市文化消费不足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想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一是要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这样才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越来越大的市场空间;二是要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培养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习惯;三是要创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领域,同时要倡导文明消费,逐步提升广大人民的文化素养;四是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市场优势,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南阳是一个有几千年文化传承的地方,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文化资源,完全有能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并将其转化为新的财富。在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激烈碰撞的今天,只有当我们成为文化强市的时候,南阳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又快又好发展的中原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