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目前深圳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何以取得显著成效时,“文化+科技”无疑是一条重要的原因和路径。“文化+科技”,首先面对的是文化与科技的关系及如何结合的问题。
第一,科技创造了文化的传输与实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渗透与覆盖能力,使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进入社会消费,乃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人们借助目前推出并将普及的3G与CMMB系统这样的科技传播手段,不仅可以做到随时随地浏览、观赏文化节目,甚至可以达到择变、互动的智能化程度;又如,深圳进入社区街道的自助机载图书馆系统,在使人们借阅行为更加简单和便捷的同时,使管理变得更加高效,人工成本大幅度降低。
第二,科技需要通过文化提高附加值,反过来文化也需要借助科技提升、优化自身价值。它们之间相互增值、增益,从互补而交融,结果形成“1+1大于2”的整体放大关系。以给电信商带来巨大收益的手机彩铃为例,人们从中得到的是一种系统效益,很难分清由此销售和消费的究竟是文化还是科技。
第三,文化与科技的结合点还在于,文化创意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起点,是市场终端需求“倒逼”的结果,也是文化消费的特殊性使然。同样一种消费品,多吸纳文化元素,譬如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和审美等要求后,而得以热卖的事例屡见不鲜;此外,现代娱乐、体育、休闲项目多为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往往需要大量借助声、光、电结合的高科技器械等“人造环境”。这就决定了,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在产品(活动、服务)的生产与消费中是“全程性”的。不仅如此,科技与产业的人文化,以及产品设计等科技运用过程的个性化,既是满足人们消费,更是引领与创造市场需求的过程。
第四,文化输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科技的辅助,以至一国、一地区、一企业的文化产品能否占领“制高点”,必同科技手段、科技载体有关。正是科技力的介入,使文化力以“高势能、大体量”对外输出成为可能。这不仅是目前美、日、韩等文化输出大国的经验,也是深圳一些文化科技企业称雄国际市场的关键所在。它们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低潮期中,所展示的市场活力和强劲的盈利能力,足可为“文化+科技型”产业的“逆周期”特性提供佐证。
第五,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在深圳拥有深厚的产业基础与需求背景。近年来,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并驾齐驱,共同成为深圳四大支柱产业。许多文化型企业作为产业的“交集”,本身也是高新技术企业,这使得文化与科技、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等其它产业的对接与交融,在深圳具有天然优势。此外,深港将共同建立创意产业中心,最新被列入《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方案》,文化加科技的产业合作,更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同时,深圳人均GDP已步入超万美元阶段,邻近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也比较高,消费水平及结构相近,这将从需求层面为高端文化产业提供重要支撑。
由此可见,选择走“文化+科技”的发展路径,对于深圳文化产业乃至公共文化事业来说,不仅是必要的,也被诸多事实证明是可行的。这条发展路径不仅体现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反映了社会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市场需求、产业升级乃至技术创新本身的一般演化规律与变动趋势,同时也符合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它作为深圳文化建设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一大特色,无论从发展潜力上,还是从发展空间和前景上,都是未可限量和可以预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