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辉煌六十年 河南交通运输业大发展
 来源:地调队服务业处  时间:2009-08-31 18:23 

辉煌六十年  河南交通运输业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十五

河南地处中原,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素有“九州心腹、十省通衢”之称。历史上曾水运成网,驰道纵横。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的破坏和水灾的泛滥,解放前夕的河南交通支离破碎,满目疮痍。1949年,广阔的中原大地上公路通车里程仅3909公里,全省只有民用汽车434辆,营运线路13条;铁路通车里程仅1224公里,且线路设备简陋陈旧,作业能力低,列车行车速度每小时只有1020公里;航运萧条;机场荒芜。

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不断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交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发展河南、中原崛起、服务全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新中国成立,使交通运输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立即着手恢复国民经济,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同时十分重视交通运输业的恢复和发展。建立健全交通管理机构,整顿运输秩序,组织运输队伍,进行交通设施建设。至1952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5766公里,内河航道2916公里,拥有民用汽车1083辆,全省铁路、公路、内河航运共完成货运量1039万吨。郑州导航站于1950年建立,为过往民航飞机提供联络服务。

“一五”时期,是河南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交通运输“为国防、为工农业生产、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方针,一手抓交通建设,大力发展国营运输经济;一手抓社会主义改造,发展集体运输经济,大大加快了全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截止1957年底,中央铁路河南境内通车里程达1318公里,全省公路通车里程14945公里,内河通航里程3837公里。“一五”期末全省拥有民用汽车达3296辆,各种船舶9025艘,其中公私合营汽车106辆、船舶912艘。民航郑州航站于195681日正式开航运营,当年旅客发运量l2人次,货邮发运量793公斤。

“二五”时期,河南交通运输业有发展,也有教训。1958年提出全党全民大办交通,成立各级交通运输指挥部,掀起群众性大规模筑路高潮。从1958年到1960年,全省共修筑公路10166公里。1960年内河通航里程达6103公里。许昌、新乡等地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兴办地方铁路,1962年通车里程达154公里。京广、陇海铁路复线开始修建。郑州至南阳民用航空线通航。但另一方面,由于瞎指挥和浮夸风,使交通运输业也受到了不应有的损失。1962年全省的汽车完好率由“一五”时期的80%下降到45%,船舶损坏也很严重。

1962年开始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调整方针,全省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巩固了大办交通的成果,调整了管理体制,加强了运输市场的统一管理,积极恢复运输能力。

“三五”和“四五”时期,河南交通运输业曲折发展。一方面是搞“文化大革命”,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运输机构被撤销,各项规章制度被废除。但另一方面,全省人民和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坚守岗位,共同努力,使交通运输业仍得到发展。新建了焦枝铁路,京广铁路复线、陇海铁路复线河南西段也建成通车。到1975年底,中央铁路在河南境内通车里程达2099公里;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26934公里。地方铁路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快发展,1975年通车里程达到1014公里,比1965年增加725公里,增长2.5倍。由于对内河航运缺乏全面规划,忽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片面强调蓄水灌溉,在许多河流上设闸修坝,没有配建通航设施,致使航道阻断,通航里程显著下降,船舶减少39%

二、改革开放,为交通运输业发展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大动力和勃勃生机,河南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运输结构持续优化,综合运输能力大大增强。交通运输业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一)公路运输突飞猛进

改革开放以后,河南公路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公路等级不断提高,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道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运输生产能力持续提高。截至2008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40645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公路密度144.1公里/百平方公里,仅低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2008年,全省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货运量、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分别占全社会运输量的93.8%85.4%53.3%57.4%

1、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快速发展

高速公路是现代化的交通基础设施。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高速公路建设一直受到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1994年底,全长81公里的开封至郑州高速公路和全长28公里的郑州至薛店机场高速公路同时建成通车,结束了河南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标志着河南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1995年底,郑州至洛阳120公里高速公路提前一年建成通车,把郑汴洛三个中心城市联结成了一体,大大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九五”期间建成高速公路277公里。进入“十五”后,特别是2003年以来,河南公路交通坚持深化改革,全面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步伐。2003年—2008年,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376亿元,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610公里。2006年—2008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分别达到3439公里、4556公里和4841公里,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全省18个省辖市中有17个省辖市形成了高速公路的十字交叉,109个县(市)中有99个通达高速公路,通达率92%,其中45个县有两条高速路通过。全省高速公路已基本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1个半小时中原城市群经济圈,3小时可达全省任何一个省辖市,6小时可达周边6省任何一个省会城市。

2、干线公路由薄弱走向强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交通部门抓住机遇,采取一系列措施调动多方积极性,推动干线公路建设。1985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公路拓宽改造,一年内拓宽干线公路3763公里、县乡公路1733公里。从1986年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安排路面和桥涵配套工程建设,改善城镇出口公路、“卡脖子”路段和连接省际、地市之间的断头路。2001年以来,为提高干线路网的通行能力,对全省干线公路实施了大规模的升级改造,共升级改造干线公路6433公里。1979年至2008年,全省新增二级公路23164公里,新增三级公路8414公里。截止2008年底,全省普通干线公路总里程达到17775公里,其中一级公路547公里,二级以上干线公路比重达87.4%,基本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完善的干线公路网络。

3、农村从“雨天不出门”到实现“村村通”

改革开放前,河南农村公路的发展非常滞后,通油路的乡镇不到总量的60%,通油路的行政村更是不到20%,遇到雨天,出行道路基本中断,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为改变农村公路落后状态,河南省委、省政府一直把加快发展农村公路作为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并于2005年提出到2007年底实现全省所有行政村通水泥、油路。交通部门坚持把“改善群众出行,不断提高农村公路通达率和通畅率”作为工作重心和核心任务。2005-2007年,按照省有关“村村通”建设每公里贫困县10万元和非贫困县8万元的补助标准,不足部分由市、县、乡政府自筹资金解决,全省共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179.8亿元,实施“村村通”工程建设56350公里,解决了26170个建制村通水泥(油)路,至2007年底,河南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所有建制村通水泥(油)路。2008年,改扩建农村公路15700公里,全省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16555公里,100%的乡镇和98%的行政村通了班车。

4、道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运输能力持续提高

改革开放前,运输市场由国营运输公司独家经营,群众乘车难问题突出,货运市场发展严重滞后。30年来,从推行企业经济责任制,实行道路运输企业承包经营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放开道路运输市场,允许城乡个人或联户从事运输经营到加强对运输市场的监管,完善运输服务体系,以道路运输市场化、调动道路运输经营者积极性的道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运输市场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放。

19857月,河南省汽车运输公司下放到市地管理,运输管理部门由管理直属企业向管理行业转变。1986年开始的三年整顿,使道路运输市场关系得以理顺,出现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经营成分并存的运输新局面。1997年,全省98%的专业运输企业进行了以车辆租赁、班线承包为主要内容的经营机制改革。进入新世纪以来,运输企业联合、租赁和改制步伐加快。通过改制,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公司化营运客车占总数的10%以上,货运车辆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截止2008年底,全省道路运输营运车辆发展到91.89万辆,其中客车7.94万辆、货车83.95万辆,中高级车辆占载货汽车总数的49%。最近十年,河南还狠抓了运输场站建设。目前,大部分省辖市所在地汽车站已改造一遍,县级汽车站60%完成改造;已实现了“乡乡有客运站”的目标,全省现有客运场站2141个,招呼站1.3万个。截止2008年底,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达338.44万辆,比1949年增长7797.1倍。2008年,全省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12.24亿人、货运量11.82亿吨、旅客周转量808.32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2995.15亿吨公里。

(二)铁路运输全面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贯彻执行,河南铁路扩能改造步伐不断加快,运输能力大幅提高;从国家铁路干线两侧延伸的地方铁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2008年,河南境内铁路运输完成客运量7476.13万人、货运量16225.17万吨、旅客周转量667.32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2006.41亿吨公里,分别比1949年增长19.7倍、88.6倍、122.1倍、562.6倍。

1、国家铁路不断发展壮大

郑州铁路局的设备、线路不断得到修复和改善,机车车辆不断更新。一是车站客运设备逐年改善。至2008年,郑州铁路局共有客运车站66个,其中特等站1个、一等站12个、二等站17个、三等及三等以下站36个。车站旅客候车室面积共达8.7万平方米,行包房1.7万平方米;共有旅客站台147座,其中有雨棚站台62座。车站内部的服务设施也不断得到充实和更新,各客运站已逐步形成了售票、候车、签证、问事、宣传、揭示和文化娱乐等配套的服务设施。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步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目前郑州铁路局所有客运站均实行了电子计算机售票。郑州铁路枢纽经过多次的新建、改建和扩建,运营能力迅速提高。2008年,郑州北站、郑州东站办理装车达10.7万辆,郑州站发送旅客达2546.8万人。二是铁路线路不断改善。为改善路网结构、缓解运能紧张局面,郑州铁路局进行了大规模的新建铁路、复线建设和线路电气化改造。新建了新菏线、京九线、焦柳线、太焦线、侯月线、宁西线和一些铁路专用线等干支线;建成后单线建复线的有焦柳、太焦、新焦等线路;电气化的线路有京广、陇海、焦柳、太焦、新焦等线路。到2008年末,郑州铁路局线路营业里程达2453.6公里,1949年增长1.3倍,其中:双线及以上营业里程1888.2公里,占总线路营业里程的77.0%;电气化铁路营业里程1538.9公里,占总线路营业里程的62.7%;线路延展长度7056.7公里,比1949年增长3.8倍;允许列车运行时速120-160公里、160-200公里、200-250公里的线路分别达188.4公里、229.1公里、283.8公里。三是机车车辆不断更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行驶在干线上的蒸汽机车开始由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所代替。2002年,郑州铁路局线路车辆已全部实现牵引动力的内燃化和电气化,国产、新型、大型的车辆成为旅客和货物运输的主型车。2008年末,郑州铁路局拥有内燃机车517台,占配属机车的44.7%;拥有电力机车640台,占配属机车的55.3%

大规模的扩能改造,使铁路运输能力大幅提高。2008年,郑州铁路局客车旅行速度达每小时76.2公里,是1949年的3.4倍;货车旅行速度达每小时34.6公里,是1950年的2.0倍;全局发送旅客达6419.2万人,完成旅客周转量553.63亿人公里,分别是1949年的14.9倍和85.8倍;货物发送量17348.1万吨,货物到达量9436.5万吨,完成货物周转量1796.57亿吨公里,分别是1950年的70.4倍、43.2倍和104.8倍。

煤炭、粮食、矿物性建筑材料、钢铁以及化肥、农药等货物的运输量长年占铁路货运总量的70%左右。作为全国铁路路网中心,河南铁路运输多年来为全省经济建设及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满足鲜活货物的运输需要,郑州铁路局1989年开始使用现代化的机械保温车辆。多年来,快运鲜活货物列车为港澳地区和世界各国运送了大批鲜活货物,为港澳市场的繁荣稳定,为河南省出口贸易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近20年来,集装化运输和集装箱运输站也得到较快发展,2008年郑州铁路局集装箱运量已达254.0万吨。

2、地方铁路作用不断增强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后,河南地方铁路建设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以前的窄轨型、区域型向准轨型、网络化方向转化。现共有地方铁路13条,占全国地方铁路的四分之一,居全国同行业之首。线路总长达1156公里,贯通全省16个市60多个县(区),其中准轨铁路442公里、窄轨铁路714公里,资产总额达46亿元。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期间,在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政策、方针的指导下,河南地方铁路开始进行内部改造和配套建设。对既有铁路进行提高通过能力的技术改造和延伸,主要对许昌至禹县、新郑至朝阳沟和漯河至周口段进行了改造。将韩岗至郸城铁路延伸到神,朝阳沟至尉氏铁路延伸到杞县和开封,漯河至周口铁路向东延伸至河南与安徽交界处,与安徽修建的界首至阜阳铁路接轨。将平顶山至禹县、汤濮铁路的汤阴至濮阳段修建为准轨,从而使准轨在地方铁路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地方铁路布局逐渐合理。到1990年,河南地方铁路正线里程达到1357公里,其中准轨214公里、窄轨1143公里,全年实现客货周转量48497万吨公里。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国家铁路连续进行大提速,公路、高速公路迅猛发展,运输市场竞争激烈,加之地方铁路设施陈旧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处在夹缝中生存的河南地铁越发艰难,企业面临严重困难。省地方铁路局为适应形势发展,进行了思想观念、运输方式、结构调整、管理手段和技术创新等五个方面的改革,使全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十五”期间,全局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创新高,客货周转量、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实现利税和资产规模分别较“九五”期间增长了46倍,新改建铁路600公里,并开行了从周口到北京、从周口到广州的快速客车,年发送旅客40万人次,极大地方便了沿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加强了沿线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物质文化交流。

200512月,河南省铁路总公司改制为河南铁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国有独资性质的有限责任公司,和省地方铁路局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此后,省地方铁路局全面推进了产权制度改革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在周口、汤台、登封公司率先完成公司制改造的前提下,相继完成了省局的国有独资公司改制并对周口、汤台、登封公司,许昌、新郑分局,实业、铁建公司等7个单位进行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现代企业制度。2007年,对许昌、新郑两个窄轨分局的主业进行了改制,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并购重组两条窄轨铁路,分别成立了河南中航铁路发展有限公司、河南中州铁路控股有限公司。大刀阔斧的改革改建,不但大大促进了企业自身向市场化的迈进,而且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2000年开始,河南地方铁路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时期。2008年,全省地方铁路完成客运量62.7万人、货运量2442.7万吨,分别较1960年增长61.7倍、2441.7倍;完成旅客周转量0.45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27.65亿吨公里,分别较1961年增长5.4倍、344.5倍。

(三)内河航运步伐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内河航运开发建设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七五”、“八五”和“九五”时期,全省共完成投资2.2亿元,先后建成了涡河鹿邑船闸、周口沙颍河沈丘船闸和周口郑埠口枢纽主体等一批航运设施。“十五”期间,内河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共完成投资4.2亿元,实现了沙颍河周口以下在断航40余年后的通江达海,小浪底等库区港航、安全设施得到完善。进入“十一五”,河南把加快水运发展摆上了重要位置。2007718日,省委书记徐光春在《中国水运报》发表署名文章《加快河南水运发展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国家交通运输部也将河南的涡河、沱浍河列入地区重要航道,支持河南实施沙颍河复航工程,并协调安徽省在相关航道建设上同步进行,尽快形成直通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通道。目前,淮河淮滨至三河尖(省界)、涡河航运开发工程已开工建设,沱浍河航运开发建设一期工程也已完成初步设计批复等前期工作。截至2008年底,河南内河通航里程增加到1439公里,拥有港口码头泊位49个。水上安全监督支持保障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农村渡口渡船改造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由于历史及河南航道断航等原因,长期以来河南籍船舶多在长江干线及淮河、京杭运河等水域营运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运输市场开放搞活,河南省际专业运输船舶得到长足发展。改革开放初期,逐步淘汰了木帆船,取而代之的是钢网丝水泥船。上世纪八十年代,下大力气抓了船舶更新改造,共更新改造各类钢质船373艘、3.48万载重吨。到2000年,河南已拥有货运船舶3539艘、50.4万载重吨,但平均单船载重仍只有144吨。随着推行船型标准化等工作,河南船舶开始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十五”期间,船舶载重吨位年均增长41.4%,平均单船载重达459吨。截至2008年底,河南货运船舶拥有量4165艘、245万载重吨,平均单船载重达580吨以上,运力规模和发展速度在长江干线位居前列;全省从事省际运输的水运企业达到87家,从事省内封闭水域旅客运输的企业达17家。2008年,全省库区客运量100多万人次,渡口渡运量达3000万人次左右;全省水路运输共完成客运量190万人、旅客周转量0.49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3964万吨、货物周转量213.8亿吨公里。

(四)民航事业长足发展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雨露阳光,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河南民航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现有郑州、洛阳、南阳3家民用机场。截止2008年,郑州机场开辟了78条国内国际航线,通航城市或地区达48个,另外还开通了通往国外的不定期国际客、货运包机。

1997828,由省、市政府和民航总局联合投资新建的郑州新郑机场建成通航,结束了郑州地区不能起降大型飞机的历史。郑州新郑机场按照现代化国际机场的标准设计、施工及装备,飞行区技术等级为4E级,跑道长3400,机坪面积11万平方米。面积为4.59万平方米的宽敞明亮的候机楼及10万平方米的大型停车场为旅客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环境。机场装备有各种先进的通信导航监视系统、空中交通指挥系统、气象保障系统、进近灯光系统、自动燃油加油系统、地面服务系统、航班信息显示系统等,保证了飞机的正常飞行、夜航及盲降(仪表着陆)要求。2000年,郑州新郑机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际机场。2005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开始实施一期改扩建工程,2007年底竣工启用,使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的航站楼建筑面积达到了12.89万平方米,客机坪18.25万平方米,货机坪7.6万平方米,年旅客和货邮保障能力分别为1200万人次、35万吨。2008年初,郑州新郑机场被国家民航总局列为全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2008年,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588.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47万吨,飞机起降62288架次,在全国机场的排名上升至第20位。2008年,南阳机场航站楼进行了改扩建,总投资达6278万元。洛阳机场改扩建工程也已全面启动。

在加快机场建设步伐的同时,河南积极引进航空公司建立基地,发展航空运输。目前,在郑州机场运营的航空公司有17家,其中基地公司3家。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河南省政府组建的中原航空公司成立。1992年,南航河南分公司成立。上述2家公司均以郑州机场为基地。200084日,原中原航空公司与南航成功实现联合重组。2006年,深圳航空公司郑州分公司成立,也以郑州为基地。鲲鹏航空公司已获得民航中南局颁证,正式入驻河南。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河南分公司经过数年的发展,已拥有19架波音737客机。2008421日,南航南阳基地机构升格暨南航南阳飞行训练中心成立,南航河南分公司拥有南阳机场所有权。南航率先在河南推出电子客票,目前河南全面实施了客票电子化,旅客可以就近购票、网上订票,并可享受送票上门等服务,大大方便了旅客出行,促进了民航运输的发展。2008年,南航河南分公司旅客运输量达到356.10万人,旅客周转量41.20亿人公里,货邮运量4.09万吨,货邮周转量0.51亿吨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通用航空得到较快发展。通用航空广泛服务于工业、农林业等行业,还扩展到人工降雨、航空物探、航空摄影、航空测量、规划选址、重力联测、空中视察、高空采样、航空跳伞、抢险救灾等30多个项目。河南民航为全国民航飞行培训也作出了巨大贡献。经原民航总局批准,1993年底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三分院由四川广汉迁至洛阳北郊机场,与民航洛阳航空站合并成立了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洛阳分院。洛阳分院是民航飞行学院唯一一个集飞行教学训练和航班运输保障于一体的训练分院,目前执管训练飞机60架,训练能力居4个分院之首。分院搬迁洛阳16年来,共完成飞行教学训练50余万小时,毕(结)业学生5300多名。据统计,目前我国民航飞行人员中,有四分之一是从洛阳分院毕业或是在洛阳分院接受培训的。空中交通管理是民航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航空器提供管制、气象和情报等保障服务,以保证空中交通的安全、有序。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空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空管保障能力大大提高。2008年保障飞行310846架次,其中飞越248403架次,本场起降62443架次,抗震救灾飞行695架次。

伴随着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民航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0310月,中国民用航空河南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成立,随后中国民用航空河南省管理局撤销,实施了机场属地化改革,民航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成为历史。民航河南监管办(20094月更名为民航河南监管局)代表国家民航局行使政府职能,对河南辖区民航的航空安全和运输市场进行监管。民航空中交通管理体制改革也在20079月实现了政事分开、运行一体化的目标。

三、展望未来,交通运输业前景更加灿烂

60年来,河南交通运输事业全面发展,为促进全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交通运输生产增长率上升,往往带动经济增长率上升。但是,目前河南综合交通建设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仍显不足;网络结构不尽合理,各种运输方式缺乏有效衔接;交通科技发展水平较低,交通信息化水平和交通技术装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仍然比较落后,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今后一个时期,河南将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中部地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要求,继续坚持交通发展适度超前原则,全面提升交通供给能力,力争到2020年,建成“四纵五横四辐射”的铁路网络,全省铁路正线营运里程达到6300公里以上,形成中原城市群紧密层“半小时”交通圈、全省“1小时”交通圈和覆盖北京、西安、武汉、济南、太原、合肥等周边中心城市的“两小时”交通圈;建成以郑州机场为中心,洛阳、南阳等机场为支撑的“一干多支”的航空运输体系,郑州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初具规模,多家航空公司竞相发展,形成以郑州为中心,覆盖全国主要经济区、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两小时航空圈”;建成以“686”高速公路网和“8118”一级公路网为骨架的高密度、网络化的便捷公路运输体系,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840公里,一、二级公路分别达到9000公里和16000公里,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紧密层1.5小时交通圈和全省3小时交通圈,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更好地满足全国交通需求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交通区位优势和区域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