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新中国成立60年固定资产投资硕果累累
 来源:投资处  时间:2009-09-09 08:59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五

乘风破浪六十载,翘然回首喜心间。新中国成立60年来,通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省新建、改建和扩建了一大批工矿企业以及铁路、公路、水利工程、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逐步夯实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有力地支持了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增强了河南经济持续发展的实力,改变了河南贫穷落后面貌。60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事业硕果累累,成就辉煌,但由于经验的缺失,在快速迈进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挫折。

一、曲折的历程

合理安排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60年来,河南各个历史时期投资规模起伏较大,总体上是在膨胀与压缩、失控与控制中不断扩大。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迅速恢复了经济,并依照苏联模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1950年到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全省接收了48个官僚资本的工矿企业,从上海、无锡等地内迁了一批烟厂、纱厂、印刷厂,恢复和扩建了一些煤矿和纺织厂。当时,在党中央确定的“重点恢复,稳步发展”的方针指引下,重点抓了水利建设和铁路、公路交通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冬,开始了大规模的治淮工程,先后完成了一、二、三期工程,初步解除了淮河两岸人民的痛苦。这一时期还修建了板桥、南湾、石漫滩等大中型水库。经过3年的恢复与发展,为全省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五”时期。1953年,国家进入了大规模、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河南共安排建设项目2099个,其中大中型项目40个。这一时期积极地发展了机械、煤炭、电力、轻工、纺织等工业部门,在郑州、洛阳建立了新的工业基地。这一时期虽没有经验,但工作比较谨慎,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安排比较适当,建设规模同可提供的财力、物力基本适应,建设速度快、工程质量好、投资效益显著。

“二五”和三年调整时期。最初几年,除了继续完成“一五”时期安排的续建项目外,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建设得到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盲目追求高速度、“大跃进”、大办钢铁等,使基本建设规模过大过快,1958年全省施工项目达5400项,基本建设投资达16亿元,1959年和1960年还在继续增加,完成投资分别达到18.6亿元和19.4亿元,大大超越了当时财力、物力承担的可能,造成严重的比例失调,被迫进行了调整,不少项目后来不得不停缓建,造成了重大损失,仅关掉的冶金企业就花掉了4.6亿元,这个时期上马的131座大中型水库,停建和报废的就达40座。1961年开始,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战线,当年完成投资4.96亿元,比1960年下降74.5%1962年投资额又下降为3.05亿元。在以后的3年中,除继续压缩调整基建战线外,根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加强了“三线”建设和国防建设,在豫西等地新建了一批国防军工项目。

“三五”至“四五”时期。十年动乱的期间,全省的建设重点是,加强煤炭开采,发展电力工业,改造冶金工业,兴建化肥厂、水泥厂、玻璃厂,加强纺织和交通建设。1969年,一方面提出了“扭转北煤南运”和大办“五小工业”,另一方面大搞军工建设,在豫西“三线”山区100多个军工项目尚处在“半拉子”的情况下,还继续大上项目,使军工投资比重猛增到13%,高于任何工业部门的投资水平。这一时期的19691970年,基本建设投资大量增加,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投资膨胀的局面。

“五五”前期。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的基本建设经历了两个阶段。1978年,在“大干快上”“左”的思想指导下,许多不具备基本条件的项目一哄而起,建设规模达到历史高峰,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次投资膨胀局面。1978年全省基本建设施工项目1560个,其中大中型项目76个,年度投资规模19.8亿元。由于盲目的“洋跃进”,使建设规模超越了国力的可能,1979年开始,不得不进行调整,清理停缓了一批项目,提出把农业、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欠账”补上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战线认真贯彻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不断清除经济建设中“左”的思想和做法,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开始走出一条投资比较少、工期比较短、质量比较好、效益比较高的新路子。但也经历了膨胀与压缩的宏观调控,19802000年,先后经历了三次投资总量的膨胀与控制。

党的“十六大”以来,河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资力度不断扩大,投资结构逐步优化,为实现中原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河南始终把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发展精深加工产品、终端产品和高端产品,延伸产业和产品链条,提升产品产业档次,采取多种措施培育食品、化工、纺织服装等几大优势产业,实现了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的跨越。

二、辉煌的成就

60年来,河南固定资产投资事业硕果累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1950年到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了47962.81亿元,年均增长23.2%。其中,19792008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652.53亿元,占6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的99.4%,年均递增21.5%

从各个历史阶段看,“六五”时期完成376.05亿元,年均增长40.4%;“七五”时期完成903.21亿元,年均增长12.0%;“八五”时期完成2458.78亿元,年均增长30.5%;“九五”时期完成6220.92亿元,年均增长14.9%;“十五”时期完成13237.05亿元,年均增长20.2%;“十一五”前三年完成24408.50亿元,年均增长34.4%1978年全省投资总量仅24.79亿元,1994年突破500亿元,1996年突破1000亿元,2003年突破2000亿元后,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元的新台阶,2004年突破3000亿元,2005年突破4000亿元,2006年接近6000亿元,2007年突破8000亿元,2008年突破万亿,达到1.05万亿元。投资建设发展之快、规模之大令人瞩目。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60年来,一批批骨干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的建成投产,增强了全省经济实力,改善了经济结构,提高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水平,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及住宅和城市建设都有很大发展,为全省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业水利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从1950年到1998年用于农林牧副渔水利业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达351.29亿元,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集体和个体固定资产投资,下同)的7.3%。其中用于水利建设的投资为313.07亿元。1999年到200810年间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1139.62亿元,是前50年的3.2倍,年均增长6.9%,占同期城镇投资的比重3.6%

早在1951年和1952年,毛泽东就先后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和“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从那时起全省水利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扩大,主要建设了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以及南湾、白龟山、昭平台、宿鸭湖等大型水库。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新建扩建和恢复重建了鸭河口水库、石山口水库、薄山水库、陆浑水库、故县水库、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盘石头水库、田岗水库和石门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开工建设了燕山和马家岩等大中型水库;完成了白沙等大中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目前全省大多数防洪骨干河道的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除害兴利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到2008年底,全省共建成各类水库2342座,总库容272.69亿立方米。其中,库容为一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有21座;库容一千万至一亿立方米的中型水库104座。特别是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将在防洪、蓄水、灌溉、发电等方面综合发挥作用,可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现在的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可基本解除黄河河口地段凌汛威胁,每年可增加40亿立方米的供水量,发电装机18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51亿度,缓解了全省用电紧张状况,有力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工业建设

1950年到2008年,用于工业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18000.09亿元,占城镇投资总额的37.7%。截止2008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15793个,在电力、煤炭、石油、机械、建材、化工、食品、纺织等行业建成了一大批骨干工程,使全省工业生产能力大大增强。

电力工业建设,60年来共投资2840.36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9%,占工业部门固定资产投资的15.8%,其中近10年投资2235.89亿元,年均递增14.0%,是前503.7倍。建成了包括姚孟电厂、首阳山电厂、焦作电厂、郑州热电厂、洛阳热电厂、安阳电厂、鹤壁电厂、鸭河口电厂、三门峡电厂、禹州电厂、沁北电厂、民权电厂、信阳华豫电厂、新密裕东电厂等单机2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电厂几十座,发电装机容量已由1949年的9300千瓦发展到2008年的4086万千瓦。河南告别了电力长期供应紧张的历史。为全省的工业发展及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煤炭工业建设,60年来共投资1118.70亿元,占投资总额的2.3%,占工业部门固定资产投资的6.2%,全省煤炭产量由1949年的90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20888.3万吨,增长232倍,成为全国重要产煤大省。已建成和继续扩建的有平顶山、焦作、鹤壁、义马、郑州、永城等煤炭工业基地。尤其是近10年来,煤炭工业投资856.80亿元,是前50年投资的3.3倍,一批层次较高具有规模效益的大型现代化矿井的建成投产,为河南煤炭工业注入了新活力,对稳定全国煤炭产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石油工业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建成河南油田、中原油田两大油田。60年来,石油工业建设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4.9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2.0%,占工业部门固定资产投资的5.3%2008年石油产量达到475.8万吨。“六五”和“七五”时期是石油工业重点建设的一个高峰时期,进入“八五”以后,由于开采难度增加,石油工业建设主要为挖潜改造,提高经济效益为主。

冶金工业建设,从“一五”开始,分期分批地新建扩建了一批钢铁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企业。60年来共投资2282.02亿元,占投资总额的4.8%,占工业部门固定资产投资的12.7%,先后建成了安阳钢铁厂、信阳钢铁厂、洛阳钢铁厂以及郑州铝厂、洛阳铜加工厂、洛阳单晶硅厂、秦岭金矿、舞阳钢铁公司、中州铝厂、中原黄金冶炼厂等大中型冶金企业。2008年全省钢产量已达2570.8万吨、粗钢2187.8万吨、生铁1716.0万吨、氧化铝856.6万吨。郑州铝厂已经成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机械工业建设,60年来共投资2682.19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6%,占工业部门固定资产投资的14.9%。“一五”时期以洛阳为基地建成投产一批机械、矿山设备制造项目,为机械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拖拉机厂、洛阳矿山设备厂、洛阳轴承厂、郑州第二砂轮厂、河南柴油机厂、郑州电缆厂等,都是当时的重点工程。进入“七五”以后,随着这些企业的设备老化和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工作。近10年来,机械工业累计投资2464.76亿元,是前50年投资的11.3倍,年均递增47.3%

建材工业建设。60年来共投资1872.74亿元,占投资总额3.9%,占工业部门投资的10.4%2008年全省平板玻璃产量已达3208.9万重量箱,水泥产量已达10227万吨。洛阳玻璃厂诞生了全国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洛阳水泥厂、平顶山水泥厂、新乡水泥厂、焦作水泥厂、确山水泥厂、七里岗水泥厂、鹤壁水泥厂、天瑞水泥厂等大中型企业通过不断更新改造和新建、扩建生产线,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到2008年底全省大中型水泥企业253家,占全部建材大中型企业的11.3%,为全省工业结构调整中发展水泥工业“上大压小”,重点扶持先进新型工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化学工业建设。60年来共投资2397.22亿元,占投资总额5.0%,占工业部门投资的13.3%。特别是“七五”以后,投入逐年加大。其中近10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74.69亿元,是前50年投资总额的6.4倍,年均递增31.3%。重点项目建设获得了较大成绩。中原化肥厂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项目、洛阳石油化工总厂6万吨聚丙烯和500万吨炼油工程、中原14万吨乙烯工程、平顶山尼龙66盐工程、以及安阳化肥厂、平顶山化肥厂、洛阳大化纤工程、河南轮胎厂130万条子午线工程等大中型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大大增强了河南化学工业的实力。

纺织工业建设。60年来纺织工业共完成固定资产879.29亿元,占投资总额1.8%,占工业部门投资的4.9%50年代,国家相继在郑州建成第一、三、四、五、六等5个大型棉纺织厂和郑州印染厂,在洛阳、三门峡建设了棉纺织厂,同时对安阳豫北纱厂、开封纱厂、新乡中原纺织厂、郑州第二棉纺织厂等老企业进行了改造和扩建。改革开放以后,纺织工业得以更迅速的发展。仅1979年到“八五”末,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就达64.34亿元,相当于前30年的9倍。特别是合成化学纤维工业有了较快发展。1981年、1987年和1998年,平顶山锦纶帘子布厂经过三期建设,总规模达到年产锦纶66帘子布4.6万吨,成为世界三大帘子布生产企业之一。进入“九五”以后,按照国家压锭计划和政策,全省通过“压锭、减员、增效”等措施,使纺织工业的解困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从而影响了纺织工业投入。1997年和1998年纺织工业投资分别比上年下降30.7%1%20062008年投入有所加大,三年投资598.87亿元,占60年的68.1%

(三)交通邮电建设

60年来,为适应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全省交通邮电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自1950年到1998年,用于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达597.73亿元,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12.3%。特别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建设迅猛发展。1978年至1998年,投资高达571.25亿元,年均增长26.9%,比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平均增幅高出4.3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投资390.25亿元,年均增长24.3%;邮电通信投资181.00亿元,年均增长38.8%1999年至2008年十年间,全省交通运输邮电业投资3314.98亿元,年均增长17.8%

交通运输建设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全省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截止2008年底,全省中央铁路营运里程达2833公里,地方铁路营运里程达1156公里。先后翻新、改造和扩建了以京广、陇海为主的中央铁路大干线,新建了太焦、焦枝、新荷、京九线和郑州北编组站。到2008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4万公里,居全国第1位,全省公路密度达到144.1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第2位。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841公里,连续三年居全国第1位。全省干线公路总里程达到1.78万公里。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1.66万公里,居全国第1位。河南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所有建制村通水泥(油)路,解决了6000个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大大改善了农民出行条件。目前,全省已形成了纵贯南北、连接东西、辐射八方的公路交通网络。航空运输从无到有,现拥有郑州、洛阳、南阳3个民用机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目前已开辟78条国内国际航线,通航城市或地区达48个,是全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河南在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彰显。

邮电通信事业建设成绩卓著,建成了以河南信息高速公路传输交换平台为主体的通讯网络,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覆盖全省,联结国内外的门类齐全、适度超前的邮电基础通信网络体系。20032008年累计完成投资363.72亿元,促进了电信事业迅速发展,累计完成邮电业务量4033.40亿元。2008年全省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061.33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562.4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498.89万户),比上年增长4.2%。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5.8/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35.4/百人。全年新增互联网用户91.12万户,比上年增长20.1%,总数达到494.38万户。

(四)城市建设

1950年至199850年间,全省用于住宅、文教卫生、城市公用设施等为人民生活服务的固定资产投资847.21亿元,占投资总额的17.5%。其中,住宅建设投资511.22亿元,占投资总额的10.6%。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对住宅、文教卫生、城市公共设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这一时期全省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2275.73亿元,年均增长11.8%2000年至2008年全省城镇新建住宅28230.67万平方米。到2008年底,全省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已由1978年的3.1平方米提高到31.91平方米。普通高等院校已由1978年的24所发展到2008年的84所。医疗机构已从新中国成立以前的22座,99张床位,发展到2008年的3263所医院卫生院,各类医疗机构总床位已达25.22万张。

房地产开发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从1982年的第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挂牌,到2008年底已发展到4146家,企业总资产达2696.43亿元,19992008年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为3848.1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3.1%,比城镇投资的增速高出9.5个百分点,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12.1%10年间竣工房屋面积13583.52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1.8%,其中竣工住宅11633.19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1.4%;实际销售商品房屋15147.7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9.6%,其中商品住宅13769.72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9.0%。房地产开发业的兴起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河南城市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投入增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08年末,全省已有38个建制市,比1990年增加12个。仅2008年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就达531.17亿元,占全省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的30.3%,城市自来水普及率2008年达到85.6%,民用燃气普及率由199041.0%提高到2008年的66.9%,城市道路由1990年的2586公里增加到8704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990年的3.0平方米增加到8.2平方米

三、发展的启迪

经过60年的发展,河南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之上,河南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走出了一条符合河南实际的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面对新的问题和矛盾,河南如何通过适度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从而加快其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其农业现代化,同时进一步合理化其产业结构,以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是摆在河南人民面前的迫切任务。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投资发展

历史经验证明,投资需要保持适度增长,投资增长过快会引起经济过热,投资增长不足又可能产生经济增长不景气。在保持河南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更应注重投资质量和投资效益,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不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和量上的扩张,更应注重和质量效益相协调,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切实提高投资质量和投资效益,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投资又好又快发展。

(二)保持适度投资规模

历史经验证明,投资规模适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投资规模过大,将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加剧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正确认识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科学测算河南投资的适度规模,客观分析影响投资规模的因素,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对于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有着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三)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投资结构调整主要体现为增量结构调整必须与存量结构调整相结合,制定既符合国家宏观目标要求,又有区域特征的产业政策,确保投资在最有效率的地区扩张“瓶颈”产业,在无效率的地区收缩长线产业。在产业结构上,要巩固提高第一产业、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于第一产业,要进一步加强对“三农”的投资,抓好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给予扶持,确保第一产业投资比重适度提高。对于第二产业,要牢固树立工业是牵动河南发展全局的思想,在现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继续实施重点投入,重点培养,对于国家明令禁止、已处于淘汰的行业坚决予以取缔,坚持有保有压。同时,要适当压缩资源类投资规模,限制低水平加工工业投资,大力加强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工业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努力实现河南投资增长方式由传统工业为主导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转变,由原材料工业为主导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工业为主导的转变,从而加快河南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对于第三产业,要加大对其投资扶持力度,通过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促进河南服务业水平的提高,从而使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协调,同时应尽快培育河南第三产业新的投资增长点,要逐渐把投资重点从目前的交通运输、房地产、水利和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向金融保险证券、现代物流、科技教育卫生、餐饮旅游、文化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行业转移,从而促进河南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国定资产投资的目的是增加固定资产,并使其发挥最大效益,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要不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投资管理职能,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构建充满活力和效率的投资自在增长机制。

回首过去,河南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全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对推进生产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提高、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宏观上看,由于投资体系和管理体制与改革、开放、搞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相适应,对全社会的投资活动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也存在投资效益整体不高,投资质量亟待进一步提升,投资结构不尽合理,部分领域投资需要进一步加强等值得关注的矛盾和问题。

展望未来,今后一个时期是河南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崛起、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随着各项建设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未来的河南,经济将更加繁荣、社会将更加和谐、生态环境将更加优美、人民将更加幸福安康。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富民强省的新河南将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