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城乡市场日益繁荣活跃
 来源:贸易处  时间:2009-09-16 17:37 

城乡市场日益繁荣活跃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六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几经波折起伏,与此相对应,消费品市场也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河南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省情出发,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实施开放带动和扩大内需战略,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省消费品市场不断步入日益繁荣、快速发展的新轨道,流通网络九州通衢,消费环境愈加改善,居民消费加快升级,消费在全省配置资源、沟通产销以及引导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一、商品市场建设60年发展历程

  河南商品市场建设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经历了从艰难曲折到走向繁荣成熟的两个发展时期,其中改革开放前为一个时期,分为恢复建立曲折发展两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为一个时期,分为改革起步全面展开快速发展规范成熟四个阶段。

  (一)社会主义商品市场建立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政策,恢复发展经济,活跃城乡市场。l949年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成立,之后各地区、县供销社相继成立。1950年通过调整商业中的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产销关系,逐步将私营工商业引导到有利于国计民生发展轨道上来,私营工商业也得到了较快地恢复和发展。l953年,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得到加强,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商业进行了明确分工。1954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加快了私营工商业向公私合营的步伐,并对高度集中统一的商品流通管理体制作了适时调整和充实。1957年,随着全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为目标,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以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为主体的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合营经济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市场体系初步建立。截至1957年底,全省商业、饮食业机构网点经改造后为15.36万家,尽管数量比1949年减少7.71万家,但其社会功能作用显著增强。1957年全省国营、合作商业商品收购总额与1950年相比翻两番,即1952年全省国营、合作商业商品收购总额达到7.33亿元,比1950年的3.39亿元翻了一番;1957年收购总额上升到18.4亿元,又比1952年翻了一番,五年年均递增20.2%。商品市场日显活跃的同时,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1957年全省生活消费品零售额达18.03亿元,是1949年的3.94倍,年均增长18.7%

  (二)商品市场曲折发展阶段

  1958年开始全国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大跃进运动,加之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在一五计划实施中存在的基本建设全局性冒进,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国家包揽过多统的过死,国家财政紧张等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问题逐步显露,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大失调,并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期间,河南商业发展也受到较大冲击,商业机构、流通渠道被多次大并大撤大调整,特别是政企不分、公有当头日趋严重。集体所有制的供销社变成了二官商,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和个体商业一步登天升为国营商业,经营上采取大购大销政策。虽然统购统销政策的提出,是由当时具体历史条件所决定,对发展经济保证供给、稳定物价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它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价值规律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抑制了农业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些不切合实际的做法不仅导致市场购销出现大起大落,而且致使社会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大幅减少。尽管19631965年中央进行了国民经济恢复调整,但国民经济停顿和市场运行困难仍然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1965年末,全省商业网点尽管恢复到10.38万家,比1958年末增长92.8%,但仍比1957年末下降了32.5%;二是1965年全省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为14.24亿元,比l959年下降33.5%;三是1960965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一直在31亿元左右徘徊不前。从l966年开始,受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以及一切建设让位于国防建设的总方针影响,流通领域发展与其他经济领域发展一样再次受到遏制。城乡集市贸易也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遭限制或取缔。l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由于对过去的错误并没有从思想上和理论上彻底澄清,流通领域中仍难以摆脱种种的做法。这一阶段商品市场发展中最为明显的特征是不仅商业网点发展停顿,商品供应紧张,居民消费条件薄弱,而且居民消费欲望也受到压抑。19581978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平均发展速度仅为5.9%,比19491957年下滑12.8个百分点。

  总体上讲,改革开放前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的局限,以及指导思想的失误,全省商品市场缺乏活力、发展缓慢、规模较小。主要表现为:生产力水平较低,市场商品仅仅包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且极不丰富,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产品实行凭票供应;农副产品实行统购包销,工业产品实行国家统一调拨,产品价格由国家统一定价;市场经营主体单一,国营商业一统天下;市场经营规模狭小。19491978年全省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991.21亿元,30年的总和约相当于2008年的1/6。商品短缺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需求的提升。

  (三)商品市场恢复起步阶段

  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总方针的确立,开创了消费品市场发展的新纪元。河南商业流通领域也由此开始发生巨大变革,作为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这一时期,国家逐步放开了小商品和部分农产品价格。同时,政府和商业企业主要在调整市场流通结构、发展多种经济成份、扩大企业自主权和改变商品经营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改革尝试。一是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商业的措施,迅速发展了大批多种经济成份的商业网点;二是开放全省城乡集市贸易,建立小商品批发市场,扩大工业企业自销,初步改变了单一的市场流通结构;三是改革商贸流通企业的经营方式,开始对大、中型国营零售商业和饮食服务企业试行经营承包制,对小型国营零售商业、饮食服务企业实行改、转、租;四是改革商品购销政策,物资流通突破单一的计划分配体制,从主要采取指令性计划逐步向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方向转变;五是调整商品经营机制,逐步放开商品批发零售经营权限。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各类商品市场的发展,虽然这一阶段的商品市场仍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的粗放式发展阶段,商业流通仍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但一系列的放权搞活和计划改革,使各行业生产得到发展并带动了居民收入迅速提高,居民消费需求也有所扩大。1984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85亿元,比1978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11.4%

  (四)商品市场建设全面展开阶段

  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多年来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系逐步转变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以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逐步扩大非公有制企业的产业领域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已经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特别是乡镇企业和一些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为商品市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首先逐步放开商品价格。国家逐步缩小了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了指导性计划的范围,国家调控计划管理的消费品由1979年的55种缩减到1988年的13种,大部分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价格已经放开, 初步理顺了商品价格体系。其次河南在商贸流通领域尝试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开始广泛推进商业企业承包责任制,积极探索租赁经营和资产经营,初步完成了由计划管理型向市场经营型的转变。由于这一时期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较快,消费欲望受长期压抑后释放迅猛以及部分产销企业仍存在计划经济成份等原因,直到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部分工业消费热点产品供应仍出现短缺。

  这一阶段商品市场发展主要特征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调整改革步伐显著加快,市场发展速度尤以个体私营经济最为明显,已开始成为商业领域一支重要力量。1992年全省拥有个体商户达51.80万个,实现零售额104.47亿元,比1985年增长3.1倍,年均增长20.9%;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08.05亿元,比1985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13.3%

  (五)商品市场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商业领域开始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进入整体推进、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随着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市场有效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一般性商品极大丰富,买方市场格局初步形成。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和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之后,河南开始真正摆脱计划经济束缚,走向市场经济。1998,按照中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河南国有商业企业改革转向以企业产权关系为核心、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改革。一是改革市场调控管理机制。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河南在1994年开始了对物资、贸易、商业等政府机构进行改组和职能转换,组建经济实体和集团公司,把工作职能转移到培育和建设商品市场以及对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上来,受政府委托行使行业管理职能。二是改革原有的省、市、县三级批发流通体制,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少流通环节的三多一少的新流通格局,市场经营形式也从单一百货业态向超级市场、连锁店等多业态发展。三是逐步完善商品市场体系。通过试点推广和有关政策扶持,发展大批产地型、销地型和集散地型的工农业产品销售市场,逐步形成一个多档次、多结构、多形式的商品市场体系。到1999年末,全省已建成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719个,是1978年的2.1倍,达到历史顶峰;商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1001.83亿元,是1978年的100.7倍。新型流通格局的建立促进了居民消费快速提升。2001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1.90亿元,比1993年增长2.6倍,年均增长20.4%

  (六)商品市场规范成熟阶段

  以2001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内部的改革要求和外部的开放压力推动着河南商业经济领域加快规范创新步伐。首先,为积极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全省开放、招引大批国内外新型流通企业入驻河南,鼓励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相互促进,规范发展,国有、民营(非国有)和外商商业逐鹿中原的格局初步形成。二是城市市场基础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消费环境明显优化。政府、企业注重在市场经营环境和软件设施建设上下功夫,纷纷加大投入,新建、改建、扩建和装修市场,提升商品市场的规模和档次。同时,在软环境建设上,国际上通行的现场电子监控技术、商品流程自动化管理、计算机网络交易系统等逐步被商品流通企业学习和采用,管理水平积极向国际化、现代化目标迈进。三是不断开拓农村市场。商务部门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家电下乡活动,大型连锁企业踊跃向乡村延伸开店,着力构建城乡互动、双向畅通的商品流通体系,形成了以城市市场为龙头、乡镇超市为骨干、村级便民店为消费终端的农村现代消费经营网络。四是不断规范市场秩序。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实施意见》、《河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河南省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加强和改善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全省市场秩序规范程度明显好转。这一时期的改革开放使流通领域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运行机制更加灵活。

  二、商品市场60年发展的辉煌成就

  纵观新中国成立60年发展历程,全省商品市场在建设中发展,在改革中奋进。目前,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少环节、开放式的新型流通格局已经形成,为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商品市场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

  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河南商品市场经营主体迅速扩充,经营主体所有制性质日趋多元化。2008年底,全省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5.63万家法人企业中,国有商业占5.0%,分别比1952年、1979年下降了8.5个、14.8个百分点;集体、集体联营企业共占7.3%,分别比1952年、1979年下降了79.2个、72.8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私营企业、股份制商业和港澳台、外商投资商业也从无到有,并呈逐年增加之势。到2008年底,全省私营商业占全部商业法人企业的66.0%;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占18.4%;港澳台和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已发展到318家。另外,个体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达177.15万户,分别是1952年、1979年的4.9倍和48.8倍。

同时,各种经济成份的市场占有份额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河南商业国有经济市场占有率由19494.1%上升到1978年的52.7%,再下降到2008年的4.9%;个体、私营、股份制等非国有经济市场占有率由1949年的95.9%下降到1978年的47.3%后,再上升到2008年的95.1%,其中,个体经济发展变化更为凸现,市场占有率由1949年的86.1%下降到19780.2%,再上升到2008年的63.0%;港澳台、外商合资经济市场占有率逐年增加,2008年已经达到3.2%

  (二)市场主体规模快速扩大

  首先,大型重点商品交易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08年底,全省城乡交易市场达2958个。其中,城市交易市场1203个,农村交易市场1755个;消费品市场2581个,生产资料专业市场329个,生产要素市场48个;全省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57个。从历年成交额看,1950年河南全部商品交易市场(3000个)实现年成交额仅0.20亿元,1978年全部商品交易市场(2683个)实现年成交额也只有9.95亿元,而到2008年全省重点统计的157个年成交额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已达1132.29亿元。商品交易市场的规模、质量以及为促进商贸流通所发挥的作用已今非昔比。

  其次,流通网络日趋完善,商业网点遍布城乡。至2008年末,全省拥有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5.63万个(其中批发零售业法人单位4.74万个)。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产业活动单位2.18万个(其中批发零售业1.68万个)。个体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177.15万个(其中批发零售业153.35万个)。商业网点合计184.03万家,是1979年的15.3倍,年均增长9.9%;是1949年的8.0倍,年均增长3.5%。尤以个体商户发展最为突出,19792008年间年均增长19.9%,高于19491978年间平均速度(下降9.3%29.2个百分点。另外,企业规模和营销实力大幅跃升。从业人员达500人以上的商业企业在1983年全省仅有3家, 2008年末已经达到2920家,是1983年的973.3倍。2008年末,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达5992家,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和星级宾馆达2887家,分别是1993年的4.7倍和137.5倍。商业网点规模的快速扩大和经营功能的优化,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消费需求,促进了市场的繁荣稳定,推动了商业主体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商业投资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前河南商品市场投资小、发展慢。十一届三中全会充分肯定了集市贸易和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社会各界投资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力度不断加大。十五期间,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投资额达391.72亿元,是六五时期的49.3倍,是一五五五计划时期投资总和的34.0倍;仅十一五前三年商业投资就达856.63亿元,年均增长29.7%,其中2008年全省批发和零售业国定资产投资344.47亿元,是1949年至198032年投资总和的17.7倍,投资力度明显加大。

  (四)消费需求增长动力强劲

河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49年仅有的4.58亿元,到六五时期初年(1981106.86亿元)突破百亿元大关用了33年;从百亿大关到九五时期初年(19961194.86亿元)突破千亿元大关用了15年;从千亿大关到十五时期初年(20012071.93亿元)突破两千亿元大关用了5年。十一五时期前三年(2006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40.56亿元,以年均19.0%速度快速增长,其中, 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62.55亿元,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1236.4倍、78.9倍;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15.7%,比1978年前30年年均增长高出5.8个百分点;2008年全省消费总量仅次于广东、山东、江苏和浙江,居全国第五位。

  (五)现代零售业态快速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当前河南零售市场几乎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零售业态。发达国家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把零售业各种业态建立健全,而河南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2008年底,全省5245家综合零售业法人单位中,百货零售店2059个,占39.3%;超级市场1146,21.8%;专业店、专卖店等其他综合零售店2040,38.9%。连锁经营己成为全省零售业发展的主流方向。2008年底,全省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总部)总数为219个,连锁门店2170家,营业面积为189.15万平方米,实现商品零售额240.84亿元;连锁门店、商品零售额、营业面积分别是2000年的98.4倍、67.8倍和85.7倍;全省连锁零售业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4.3%

  (六)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

  河南消费品市场对外开放从1980年代初开始起步,港澳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时计宝郑州店于19834月开业。但到上世纪末,由于受省内市场发展成熟程度和商业对外开放政策的局限,外商投资商业发展较慢。我国加入WTO以来,特别是到2005年我国零售业对外资全面开放后,港澳台和外资零售企业纷纷入驻河南,并呈现加快新店开发并购,加速向市、县中小城市扩张之势。到2008年底,全省港澳台和外商投资批发零售业法人企业已达44家,产业单位105个,分别是2000年的7.4倍和6.5倍。另外,商业对外开放尤以住宿餐饮业发展最快最多。港澳台和外商从1989年开始投资(合资)河南省住宿餐饮业以来,到2008年底法人企业达47家,产业单位122个,分别是2000年的5.6倍和8.4倍。2008年港澳台和外资商业企业零售额达183.60亿元,约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零售总额是2000年的14.4倍。

  (七)商品市场供求格局得到根本性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和影响,生产力发展受到束缚,市场供应贫乏,从粮、棉、油、糖、肉、禽、蛋、菜、鱼到各种烟、酒;从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各种化工日用品,都曾不同程度地按人或按户凭票、券、证、本和条子购买,当时人们戏称商业部门是商品分配部门而非流通产业。1979年开始,经济体制的变革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社会经济建设逐步恢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的工农业生产与消费协调关系逐渐形成,同时国家积极扩大进出口规模,利用国际市场平衡国内市场供求,有效供给能力得以增强,消费品供给结构水平加快提升。1990年代后期,河南商品市场在全面告别匮乏和供应短缺后,即由卖方市场开始向买方市场转化,一般性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普遍供不应求的状况基本结束。买方市场格局的形成不仅结束了国内消费品物价长期大幅震荡的局面,而且市场应对经济发展复杂局面的能力大大增强。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际重要商品物价出现大幅波动,全省商品市场供给能力也在经济运行较为复杂时期经受住了严峻考验。2008年除上半年猪肉、成品油等个别商品出现短期供应偏紧外,其他社会商品供求基本平衡或供大于求。巨大的商品供给能力为居民消费和市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八)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生产发展水平低、经济基础薄弱,居民消费主要集中在吃饱穿暖,对大部分居民来讲家庭出行能有自行车、精神享受能够有收音机就已知足。1978年末,全省城镇居民每万人拥有自行车408辆,手表497只,缝纫机86架;在农村,每万人拥有自行车32辆,手表17只,缝纫机35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品供需结构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呈现出阶梯式递进发展趋势。纵观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程,河南居民大致经历了四次消费升级:第一次是1949年至1980年代初,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老三件为代表的消费结构升级;第二次是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以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新三件为代表的消费结构升级;第三次从1990年代中后期转向以摩托车、电话、空调器为代表的消费结构升级;第四次是从本世纪初开始到现在是以汽车、住房、通讯为主导的消费升级,同时文化教育、休闲旅游、服务消费大幅度增长。截至2008年底,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4.15辆,移动电话156.15部,家用电脑46.64台,空调器102.96台,分别是2000年的4.0倍、12.8倍、8.2倍和3.0倍;电冰箱87.02台,彩色电视机120.31台,分别比2000年增长21.2%11.4%。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00.05台,移动电话114.14部,电冰箱27.07台,空调器11.36台,摄像机0.64台,家用电脑2.17台,分别是2000年的1.6倍、81.7倍、2.9倍、11.4倍、11.8倍和37.4倍。

  (九)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近年来,随着河南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内外大型连锁企业纷纷入驻或扩张经营规模,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企业蓬勃发展,整体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08年,全省8879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实现主营营业收入4229.02亿元,平均单个企业实现营业收入是1991年的9.5倍;实现商品销售利润419.20亿元,而1991年销售利润亏损7.08亿元;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48.55亿元,而1991年全部企业利润亏损(补贴后)2.17亿元,亏损企业面达39.0%;拥有资产合计1921.38亿元,平均单个企业是1991年的21.9倍。

  对社会贡献明显。一是上缴税金大幅增多。2008年,全省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上缴税金达190.75亿元,是1978年的39.7倍,年均增长12.6%。二是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2008年全省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从业人数达553.17万人,比1980年增长9.9倍;安置就业人数占全省劳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9802.1%增加到2008年的9.5%。三是推动全省经济增长作用稳步增强。2008年,河南省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增加值达到1946.1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5.5%上升到10.6%,约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6.9%;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位居各行业门类第4位和第5位,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河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实现新的跨越,人民群众广泛享受发展成果,居民购买能力大幅提升,消费环境明显改善,全省消费品市场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之上。然而,面对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改革开放任重道远,河南消费品市场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如政策刺激拉动作用仍没有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严重制约河南城乡消费结构平衡;近年来物价较大的波动趋势影响居民消费预期;本地零售企业与外资零售企业竞争劣势明显;流通领域的法制建设仍不健全等。

  展望未来,随着商品流通产业将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的地位日渐突出,商品流通行业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作用将不断增强。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完善,人民生活会更加殷实。同时河南人口多、经济发展快,商业发展潜力巨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将不断推动流通领域创新;农村地区消费环境持续改善,将成为消费品市场发展新热点等因素的推动,河南省消费品市场也必将实现新的跨越、迈向新的辉煌!

(撰稿人:赵新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