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60年沧桑巨变新兴工业大省雄立中原
 来源:工交处  时间:2009-09-22 11:01 

斗转星移,新中国历经第一个甲子轮回。60年来,勤劳智慧的河南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奋力开拓,河南工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改革创新,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河南省情的工业化之路。今天,河南已经从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大省。河南工业60年的快速发展,为中原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60年的雄厚积淀,为河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河南工业经济60年发展进程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河南工业经济在探索中发展前进。回眸60年,既有前三十年步履维艰、曲折前行、历经风雨的经验教训;更有改革开放以后活力增强、速度加快、波澜壮阔的辉煌篇章。

(一)1978年以前的河南工业经济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1952年)

新中国建立前夕,常年的战乱使得河南国民经济严重凋敝,工业生产十分落后。新中国成立后,河南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建设工作,工业生产得以快速恢复和发展。到1952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9.98亿元,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49年的14.8%上升到23.8%。这一时期的国有工业产值从1949年的0.25亿元增长到1952年的2.40亿元,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从8.4%上升到24.0%,为河南工业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年~1957年)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关于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对资本主义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河南将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集中主要力量在煤炭、电力、化学、机械等重工业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投资,重工业产值比重迅速提高,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为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到195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16.63亿元,比1952年增长93.2%,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31.8%;重工业加速增长,年均增长23.2%,高于轻工业增速12个百分点,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20.4%上升到30.0%。河南已开始有能力生产诸如锻压设备、滚动轴承、变压器等重要机械设备。

但在这一时期,河南工业经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重工业超前起步,为后来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埋下了隐患;二是政府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从此建立。

3.大跃进及调整时期(1958年~1965年)

由于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足,1958年开始在生产建设中出现“左”倾冒进的失误,提出了“大跃进”等口号;强调“一大二公三纯”,排斥非公有制经济;工业发展被简化为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发展被简化为“以钢为纲”,违背了客观规律,致使工业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衡,重工业的比重从1957年的30.0%急剧上升到196246.0%,工业生产几乎纯化为全部国有和集体。工业结构严重失衡,导致工业经济增速大幅放缓,19581962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7%,比“一五”时期缓慢了一半。1962年全省布、纱、卷烟等轻工业产品产量比1957年还低。

为了改变这种困境,中央决定从1961年起对整个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关、停、并、转了一大批企业,大力发展轻工业,充实和加强薄弱环节。经过调整,工业生产秩序得到整顿。196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42.24亿元,比上年增长36.9%,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36.2%37.7%,各类轻工产品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大部分指标接近或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河南工业开始出现转机。

4.“文革”及之后两年极“左”时期(1966年~1978年)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积极备战、准备打仗”方针的影响下,极“左”思想泛滥,严重影响了工业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政治运动,如1967年的层层夺权风波,1970年之后的“批林批孔”、1976年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文革结束后的“两个凡是”等,屡屡对工业生产秩序造成严重冲击,工业经济运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是全省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速逐渐降低,“三五”时期比“三年调整”时期降低6.2个百分点,“四五”时期又比“三五”时期降低5.0个百分点;二是“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格局进一步强化,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产值比重达到100%;三是形成了高度的封闭式特征、最终产品率低下的“重工业自我循环”特征和分散布局特征,“三线建设”、“大办五小”的工业建设与发挥优势、区域分工、集中布局、规模经济的工业化规律趋于严重对立;四是工业管理混乱,停工停产,亏损逐年扩大,1976年全省工矿企业亏损面达到67.0%。这一阶段,河南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2%,比“文革”以前的年均增速放缓7.7个百分点。十年“文革”,严重阻碍了河南工业化的进程,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二)1978年以后的河南工业经济

1.调整恢复阶段(1978年~1983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党的工作重心。以此为背景,河南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拨乱反正,坚决纠正“左”倾错误,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对工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的同时,对全省2300多家企业分期分批进行整顿,积极开展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工作,全省工业停滞、倒退的局势迅速得到扭转。1983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236.6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3.6%;总量相当于1978年的1.45倍,年均增长7.7%;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2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1.9;成品钢材产量从1978年的30.94万吨增长到69.51万吨;发电量从1978年的130.68亿度上升到187.88亿度。河南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蓄势发展阶段(1984年~2000年)

1984年,省委、省政府要求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的自主权,简政放权,实行政企分开;试行厂长负责制,有效解决无人对企业生产经营负责的局面;适度提高国营工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加速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和改造力度。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工业经济管理体制逐步摆脱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性管理。政府向企业不断放权让利,国有企业改革朝着“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推进。社会分配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按要素分配具有了充分合法性。价格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到20世纪末,绝大多数工业产品价格都实现了市场化。企业、职工和投资者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工业经济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17年间,全省工业以13.9%的速度增长,比调整恢复阶段的增速加快了5.6个百分点。到200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为2000.0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9.6%,超过第一产业16.6个百分点;工业增长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突破50%,达到55.4%

3.加速起飞阶段(2001年以后)

党的十六大在总结20世纪我国工业发展和工业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发展思路。按照这一政策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南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全省工业步入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期,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20012008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6.0%,比19792000年加快了3.0个百分点。200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1.9%,比2001年提高12.4个百分点。

这一阶段,河南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扶持和培育大型工业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在规模、结构及增长质量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了大跨越,基本确立了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

二、新中国成立60年河南工业经济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河南工业实现了经济总量、规模、效益和结构上的大跨越,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1.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大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河南工业经济总量以年均13.9%的增速迅速扩大,全省工业增加值从1949年的1.54亿元开始起步,1978年发展到59.20亿元,1995年突破1000亿元,2004年突破3000亿元,随后更是一年一个新台阶,2008年达到9546.08亿元,占GDP总量51.9%,比1949年提高44.5个百分点,比1978年提高15.6个百分点,比第一产业比重高37.5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高23.3个百分点。

2.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1949年,全省工业企业只有2646家,到2008年,全省工业企业单位数已增加到68.03万家。由于企业单位数大幅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快速提高。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292.02亿元,相当于1979年的194.5倍,居全国第5位;建材、有色、农副食品等9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179.10亿元,相当于1979年的157.3倍,居全国第4位;实现利润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75家。

3.工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不断增大

随着河南工业实力的显著增强,工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贡献与日俱增。工业的快速增长为河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2008年,全部工业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3%,远超过其他产业,比1981年提高55.1个百分点。工业的快速发展还为国家财政税收提供了重要的来源,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交税金达1279.72亿元,占全国的6.4%,相当于197894.9倍。

4.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

建国初期,河南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不全,工业结构极为简单,生产水平极为低下。经过60年的建设,工业结构门类逐步齐全,煤炭、建材、钢铁、有色、电力、机械、轻纺、食品等工业部门逐步发展壮大,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等也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目前河南已拥有39个工业大类,一个行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轻、重工业关系逐步趋于协调。1949年轻重工业产值比重为3.8:1,此时的工业主要为手工作坊,且以劳动密集型为主。1978年,轻重工业产值比重尽管有了很大变化,为0.8:1,重工业占比已经高于轻工业,但技术含量不高,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有色金属工业、石油化工及煤化工工业、装备制造工业等为主体的重化工业加快发展,工业内部结构向更高层次演进。2008年,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30.7%69.3%,重工业占比大幅上升,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壮大,为工业经济由大变强奠定了基础。

5.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建国以后特别是“文革”期间,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相适应,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占绝对优势,基本上没有非公有制企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中央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种经济成份在市场经济中竞相发展。到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公有制工业和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28.7%71.3%,单位的经济类型结构呈现多样化,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已经形成。

6.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全省主要产品产量均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和改革开放初期有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全省发电量1952.78亿千瓦小时,居全国第6位,相当于1949年的39055.6倍和1978年的14.9倍;原煤20888万吨,居全国第4位,相当于1949年的232.1倍和1978年的3.6倍;钢2187.85万吨,相当于1962年的561.0倍和1978年的40.4倍;水泥10227万吨,居全国第3位,相当于1962年的1704.5倍和1978年的29.0倍;平板玻璃3208.94万重量箱,相当于1965年的39.5倍和1978年的17.4倍;饮料酒448.77万吨,相当于1950年的3452.1倍和1978年的34.4倍。很多产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发展变化,有的甚至一举主导国内乃至国际同类产品市场,有力地支援了地方和国家的经济建设。

7.一批优势企业迅速崛起

近年来,河南实施工业强省战略,重点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加强资源整合,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有力促进了优势企业(集团)的做大做强。目前,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企业迅速崛起。2008年,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集团达到23家,其中超过500亿元的达到4家。食品行业的双汇集团、华英禽业、莲花味精,有色金属行业的金龙铜管、栾川钼业,煤炭行业的河南煤化工、中平能化,汽车行业的宇通客车,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黄河集团、西保集团,化工行业的风神轮胎、神马集团等公司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甚至是该行业的“领头羊”。

三、新中国成立60年河南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工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的转变。辉煌成绩的取得,是全省人民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奋斗、齐心协力、积极进取的结果;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辉煌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工业发展思路的明确,得益于改革创新的推进,得益于工业发展环境的优化,得益于狠抓工作的落实,同时也为今后工业发展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

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间,虽然也有过“八大”前后对经济建设较为重视的短暂时期,但整体来看,“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左”倾错误政策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工业的发展,导致生产停滞不前,工业经济几乎到了即将崩溃的边缘,从而使河南错失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而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里,由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依托资源、区位优势谋求发展,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契机,加快工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60年的曲折道路经验证明,要想实现工业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历史提供的发展机遇,坚定不移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是推进工业发展的不懈动力

1979年春天起,全省进行了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导的国有工业企业改革试验。1982年明确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方针,在计划经济体系中为市场经济打开一扇门窗。1984年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1992年以后,在邓小平重要谈话思想的指引下,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崭新的阶段,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经过30多年的系列改革,基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在资源的有效配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大力推进所有制改革是加快工业发展的活力之源

1984年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一方面把原来作为政府附属物和计划指标被动执行者的国营企业转变为独立核算的经济主体,通过逐步引进经济激励机制,逐渐改变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严重低效率局面;另一方面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并逐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可以进入的领域。这不仅使得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有了更大的回旋空间,还使微观经济主体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

4.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的基本途径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进入19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结构和国内外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面对加入WTO的新情况,使得实施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更加迫切。多年来全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加大投入,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现有产业的高新技术化,注重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促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探索工作新路子,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间,全省众多企业正是针对当时国内外市场需求和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才使河南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

5.坚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河南实际相结合是实现工业持续发展的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河南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同时结合本省工业发展的特点,在实施总量控制的同时,注重调整和优化结构,分类指导,做到了松紧适度,调控更科学,更有预见性和有效性,保证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下半年开始,中央政府采取了收缩性调控政策。河南结合实际,提出了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的思路,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认真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及时治理整顿土地市场,同时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继续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有效益项目的建设,大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实践证明,河南工业持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是各级政府坚持宏观调控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具体表现,也是各级政府成功驾驭经济发展能力的综合体现。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河南已初步确立了“工业大省”的地位,为实现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充分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策划重点发展项目,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注重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抓住集约度高的优势资源构筑和拉长产业链,以产业链延伸求扩张,以促进河南工业经济新一轮的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