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新中国60年河南科技创新助推经济大发展
 来源:社科处  时间:2009-09-24 08:46 

河南是中华文明主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曾经对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共中央“向科学进军”号召的鼓舞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南科学技术事业始终坚持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实现了飞速发展,有力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中原崛起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一、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          

回顾河南科技事业60年的发展进程,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即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发展时期和改革开放后的飞跃发展时期。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河南科技事业曲折发展

这一时期河南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首先是建国初期的打基础阶段。主要特点是拓荒与创业、恢复与发展,为以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接下来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大发展阶段。主要特点是百废俱兴、百业并举,科技管理体系初步形成,科研秩序初步建立,科技活动十分活跃。然后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停滞阶段。科技事业的发展遭到干扰,科技工作在夹缝中曲折发展。这一时期科技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如下:

1.科技管理机构的建立与发展过程。1958年9月,“河南省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随后,各专区、市也相应建立科学工作委员会,全省120个县(市)中有111个建立了科技工作委员会,初步形成了省、专区(市)、县三级科技管理体系。同年12月,省科学工作委员会更名为“河南省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1959年5月省委批准又更名为“河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1961~1962年精简调整机构中,各专区、市仅保留了8个省辖市科委,每个专区仅保留1~2个县科委。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河南科技管理机构遭到很大破坏;1969年11月,省革委会宣布省科委解散,决定在省计委增设科技组,负责全省科技工作。1973年6月,河南省委决定建立河南省革命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使省科委得到恢复。1965年,全省未设科委的专区(市)、县又恢复和成立科委。1969年,根据省革委会的决定,各级科委全部撤销。1973年,全省各级科委陆续恢复。

2.科技人员队伍建设情况。建国初期,河南只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3.78万人,到1960年底发展到7.54万人,在生产建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文化大革命”中,整个科技工作处于停顿状态,科技队伍建设受到严重影响。

3.科技信息情报工作进展情况。科技信息工作是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1959年2月,省科委设立科技情报处,作为全省科技情报中心,同年7月,省科委撤销情报处,成立河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9月又恢复情报处,同情报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承担对全省科技情报机构综合指导,对社会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的职能。省直各部门,各专区、市、县科委,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厂矿企业等相继成立科技情报机构,全省科技信息工作进入发展时期。“文革”期间,科技信息事业陷入了停顿状态,1969年情报机构被撤销,大量资料流失。1973年,河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新恢复。

(二)改革开放后,河南科技事业飞跃发展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大致可分为资源重建、机制转变、体制转换、加速发展四个阶段。

1.资源重建阶段(1978~1984年)。这一阶段的主题是恢复机构、重建队伍。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而解决了中国长期未能解决的对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问题。同年5月,河南省委、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召开“全省科学大会”,号召和动员全省人民特别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经普查,此时河南省有县以上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研究开发机构(含中央驻豫单位)273个,自然科学类专业技术人员210423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705人,这些人员中的相当一部分当时不在科技单位或不从事科技工作。在此期间,河南省将科委和科协“分设”,恢复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独立开展工作。为加强科技行政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又将管理与研究工作“分流”,恢复河南省科学院,并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河南省科学院下属的研究所进行了调整。与此同时,在全省范围内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重点解决用非所学、夫妻分居、生活待遇和历史遗留下来的所谓政治问题,重建全省科技队伍,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献身新时期河南科学技术事业的积极性。这一切为河南省科技管理体制和科研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是新时期河南省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良好起点。

2.机制转变阶段(1985~1991年)。这一阶段的主题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放活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以解放科技生产力为目标的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科技与经济的关系即“依靠”和“面向”的问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河南科技体制改革侧重于管理和科研运行机制的改革,其目标是增强科技机构和科技人员的活力。在此期间,河南省先后出台了改革科技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强化企业技术开发与吸收能力、改革科技管理制度和人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旨在放活科研机构、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以多种形式推动全省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1990年代初,河南在全国较早提出并认真实施“科技兴省”战略。全省科研机构按照“科技兴省”战略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人才分流、加强转化”的方针要求,进一步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通过机制转变进一步推动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市场意识进一步增强,开始创办领办企业或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3.体制转换阶段(1992~1999年)。这一阶段的主题是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体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以后,改革开放揭开了新的篇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明确目标。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工程,其目标是在20世纪末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建立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新科技体制,从而实现科技体制的根本转换。从1992年开始,河南与全国同步,科技体制改革进入了深层次的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组织结构改革。1995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实施“科教兴豫”战略的决定,先后制定、颁布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加快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改革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加强专利技术保护等相关的一系列文件、法规,用政策和制度引导、推动、支持科技机构特别是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能力,将企业真正提升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一阶段的最大成果是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体制,科技力量布局依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逐步得到优化,主要标志是计划体制下建立的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逐步向企业转制,与市场接轨;体制外的主要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的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崛起。

4.加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这一阶段的主题是切实提高全省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原崛起做出新贡献。2004年和2006年,省委、省政府分别召开了全省科技大会,研究部署科技创新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中原崛起的意见》、《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等政策文件,颁布了《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省八次党代会将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列为新一届省委的中心工作之一,并要“浓墨重彩地写在中原崛起的旗帜上”。这一时期,河南科学技术事业在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经费使用、资源配置等方面趋向合理,在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促使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大力兴办民营科技企业等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在科技成果获奖、专利技术申请和授权、科技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影响等科技活动的产出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二、60年河南科技事业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科学技术整体实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幅提升,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中原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一)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

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拥有各类科研机构794家,其中省属科研机构64家,中央驻豫科研机构31家,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618家。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7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9.60万人(1978年约为2.70万人),长期在豫工作的“两院”院士16人,省属单位自行培养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08年,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11.7亿元(1978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为4304万元),占全省GDP的0.61%;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30.44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1.33%。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位居中部各省第一位。全省共建设了2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5个国家级和11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3个省级民营科技园区。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290亿元。

(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与科技部建立了省部工作会商机制,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多晶硅产业化、大采高液压支架等实现了重大突破。在全国率先解决了纯低温余热发电等关键技术难题。输变电装备、电解铝、超硬材料、客车等重点产业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0年以来,全省共取得省级奖励的科技成果2730项。国家级奖励成果108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超薄浮法玻璃生产工艺是河南在工业领域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鸡传染性病毒快速检测试纸条是省属科研机构获得的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8年,全省专利申请量18411件(1985年我国开始实施专利制度,当年河南申请293件),专利授权量为9133件(1985年仅为2件)。自1985年以来,河南专利累计申请114175件,年均增长48.0%;专利授权57986件,年均增长44.0%,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984件。

(三)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科研机构进一步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目前,省属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已全部改制为股份制企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突出。2008年全社会R&D投入中,企业投入已占到78.6%;17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在企业的有158家,省百户重点企业和50户高成长性企业基本都已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崛起,企业总数超过1.4万家,技工贸总收入达到3600多亿元,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居中部六省首位。

(四)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推广硕果累累。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河南注重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推广。目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其中玉米良种覆盖率100%,小麦良种覆盖率98%以上。小麦品种“郑麦9023”连续6年,玉米品种“郑单958”连续4年位居全国小麦、玉米推广面积第一位,使河南由原来主要依靠引进农作物品种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用种大省和供种大省。认真组织实施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科技入户工程,解决了一批制约粮食丰产的重大技术难题,形成了具有河南区域特点的粮食丰产技术体系。正是这些粮食科技成果支撑着河南粮食生产不断登上新台阶,不断实现新跨越,为河南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1/10的粮食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进一步稳定和巩固了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战略地位。同时,围绕拉长主要农畜产品产业链条,集中力量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培育了双汇、华英、科迪、三全、思念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重要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品牌。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0年以来,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高于同期工业增长速度6个百分点。2008年,经认定的5家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内共入驻企业554家,工业增加值105亿元;经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17个,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0个,省级创业服务中心7个,在孵企业2742家,工业增加值36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90亿元。全省2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高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686亿元。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河南已形成技术和市场优势,成为全国重要的超硬材料、多晶硅、电池生产基地。

三、60年河南科技事业发展的经验与启迪

(一)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打造创新型河南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科技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快缩小河南与先进水平的发展差距,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坚持解放思想为先导,努力实现科技新突破

解放思想是科技发展的一大法宝,改革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科技事业的每一个重要成就、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的结果。通过不断解放思想,树立了世界眼光,放眼科技前沿,树立科学思维,大胆探索,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努力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创新,永葆科技事业的生机与活力。

(三)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

改革是动力,开放添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科技强力推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调动了各类主体的创新性。通过改革,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了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高等院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了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不断对外开放,用开放的思维、合作的观念推进科技创新。

(四)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解决重大瓶颈问题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科技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突出战略重点,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通过全社会科技资源集成,力争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突破,着力解决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关键共性技术和制约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五)坚持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是科技事业发展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科技按照面向现代化建设、面向广大人民需求,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领域作为重点,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努力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

在河南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阶段,河南科技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以提升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发展需求为根本目的,以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为主体,以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园区等为载体,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建设自主创新体系。以应用开发研究为重点,以集中资源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重要抓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难题,打造新兴产业,振兴提升传统产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依靠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推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河南综合竞争力,加快中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