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新中国60年河南教育事业在变革中前进
 来源:社科处  时间:2009-09-24 08:49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河南教育事业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形成了一个拥有5.81万所各级各类学校,2744.41万名在校生和125.77万名教职工的大教育格局,取得了辉煌成就,有力促进了全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河南教育事业60年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前,河南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全省共有中小学18820所,在校生165.53万人;盲聋哑学校在校生20人,幼儿教育发展最高水平的1946年在园幼儿也只有9051人。1949年,全省只有中等专业学校8所,在校生1573人;高等学校仅有2所;全省无一所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中等师范学校虽有24所,但在校生只有6000多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迅速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教育体系。60年来,河南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

(一)国民经济恢复及“一五”时期,教育体系恢复、建立

新中国成立之初,学校教育基础不够巩固,社会教育远远赶不上实际需要,而财政又比较困难,由此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适当地开展社会教育,同时抓紧干部教育,着重继续整顿与改造学校教育”的基本方针。1950年,河南普通中小学主要开展了以改革课堂教育为重点,全面学习苏联“新道德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卫生教育”经验的改革,加强了教学工作的思想性、目的性和计划性。195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调整初级小学,增加高级小学和完全小学,全省小学校数由1952年的31074所调整为1954年的29870所,小学在校生由433.36万人缩减为432.64万人。1956年,小学开始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在国家办学的同时,充分发挥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当年民办小学在校生占全省小学生总数的2.5%。这一时期,根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重点发展了高中教育。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调整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专业布局,更新了教学内容。1956年,全省中等专业学校达到30所,在校生1.89万人。中专教育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比较适应。这一时期,河南高等教育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949年5月,省委、省政府决定重新建立河南大学。1952年,高等教育进行院系调整,河南大学中文、历史、地理、数理、教育、化学等六系和俄语专修科改为师范性质,改称河南师范学院。1953年平原省建制撤销后,平原师范学院与河南师范学院合并,分别在开封、新乡两地办学,以后学校名称分别为开封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1956年,郑州大学建立;河南师范专科学校按照文理分设的要求将文科迁到郑州,建立了郑州师范专科学校。到1957年底,全省已有高等学校7所(河南农学院、河南医学院、开封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师专、郑州师专),在校学生9618人,其中高等师范院校4所,在校生7143人。

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广泛开展了扫盲运动和干部文化教育活动。据1959年统计,10年间全省参加学习的干部、群众达5667万人(次),扫除文盲664万人;有46万工农群众在脱盲的基础上分别达到小学、初中和高中毕业水平。

(二)1958~1960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及大跃进期间,教育人才遭受摧残,各级各类教育盲目发展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在河南教育史上留下了沉痛的教训。据统计,全省教职工中被划为右派的占23.0%。在当时全省办的较好的222所中等学校中,参加反右派斗争的教职工5604人,被划为右派的达1118人。高等学校中“右派分子”占教职工学生总数的5.0%。

在1958~1960年的教育大跃进中,河南各级各类教育超越客观条件盲目发展。1959年,全省小学校数由1956年的28428所猛增至40209所;中学从459所增加到3873所;普通高等学校由7所增加到42所,在校生由9618人发展到15396人。师范院校及在校学生人数增长过快。各种业余学校、扫盲班更是不计其数。中专教育出现不顾客观条件大发展的局面,到1960年,全省中等专业学校和其他中等技术学校达250所,在校生8.28万人。

(三)1961~1966年,教育事业步入稳步发展轨道

从1961年起,通过定(定发展规模)、缩(缩小发展规模)、并(与他校合并)、停(停办)等四种主要方式,开始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对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半工半读农业中学进行大规模的调整。经过三年调整,全省共保留中学1359所,在校生38.65万人;高等学校裁并为12所,其中高等师范院校由10所并为2所。由于在农村实行多种形式兴办基础教育,到1964年全省小学校达30807所,在校生发展到820.95万人。三年调整期间,对布局不够合理和条件较差的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裁并。到1965年,全省有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25所,在校生1.40万人;半工(农)半读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学校96所,在校学生2.60万人。

这一时期,工农业余中、小学和初、中级技术学校得到重点发展,扫盲工作取得巨大成效。到1966年5月,全省青壮年文盲比例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5%以上下降到20%左右。

(四)“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文化大革命”中,教育工作受到严重冲击,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小学受到严重削弱,教育质量迅速下降;普通中学畸型发展,到1976年普通中学在校生占整个中等学校(不含技工学校)的99.4%;各大专院校在“撤、并、迁、散”中损失惨重,到1971年全省大专院校均已没有在校学生。按照教育一般规律测算,河南全省大中专院校在“文革”十年期间少培养毕业生30万人,这造成了很长一段时间内各行各业人才奇缺,青黄不接。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大部分被砍或停办,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损失殆尽,教师被下放和外流。1966~1970年中等专业学校5年没有招生。成人教育基本停顿,青壮年中的文盲比例又回升到30%左右。中等师范教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全省中等师范学校只剩下11所,从1966年到1971年整整6年没有招收新生。1973年全省高等师范学院在校生只有2856人,仅相当于1953年高等师范在校生的数量。

十年动乱,“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教师不敢教,学生不能学,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危害了一代青少年的成长。

(五)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党中央、国务院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对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指示。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对省情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并且长抓不懈,确保了教育的战略地位。

1982年,党的十二大第一次将教育列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体制改革。1986年4月1日,在河南省教育厅的基础上成立了河南省教育委员会,标志着全省教育管理工作进入了新阶段,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1991年,省五次党代会提出“科教兴豫,教育为本”的战略方针。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到20世纪末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描绘了“把生机勃勃的中国教育带入21世纪”的宏伟蓝图。河南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从本省实际出发,抓住有利时机,明确提出教育事业“优先、超前、加快发展”,使河南教育在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又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写下了河南教育史上精彩的篇章。

2002年以来,河南教育系统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基本适应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机制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教育发展走向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

二、河南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南对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各项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全省义务教育实现了政府统办的跨越,职业教育实现了由低谷徘徊到快速发展的跨越,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办学主体实现了由单一的政府办学向多元化办学的跨越。河南实现了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的跨越,人口素质大幅度提高,教育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贡献。

(一)基础教育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后,河南在贯彻中央决定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上,实行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兴办教育的积极性。1990年全省基本普及小学教育,有条件的地区基本普及初中教育。

河南省委、省政府根据河南实际情况,明确了“普九”的目标和任务,即到2000年,在占全省人口85%以上的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制,到2000年底,全省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84%,毕业率达到98.8%;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05%,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通过“普九”验收的县(市、区)达到154个,“普九”地区人口覆盖率达93%。

2002年以来,河南逐步完善省级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政府为主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启动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农村教育为重点,积极推动“两基”巩固提高。2004年,全省所有县(市、区)通过了省级评估验收。2007年12月,河南“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截止2008年底,全省有小学30214所,在校生1036.6万人;初中4810所,在校生484.2万人;全省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到99.9%和98.8%,辍学率控制在0.28%和1.32%,连续多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120所,在校残疾儿童2.07万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5%以上。

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2008年全省有普通高中908所,在校生207.26万人,一些城市已率先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全省形成了一批特色突出、质量较高的示范学校。幼儿教育也取得很大进展,2008年,全省有幼儿园5617所,在园幼儿164.52万人。

(二)中等职业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发展职业教育。1987年,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要把兴办职业技术教育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相适应,要求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大力支持职业技术教育,推动了全省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1991年省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突破口”。1994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并提出要大力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的比例。1997年省人大通过了《河南省实施<职业教育法>办法》,逐步将全省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由于政府的强力推动,职业教育规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2~2008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从36.28万人上升到67.64万人,在校生从88.96万人上升到171.75万人。2005~2008年连续四年超额完成教育部下达的中等职业教育扩招任务,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扩招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2年以来,河南把职业教育作为实现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的战略重点,促进农民增收、社会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按照“狠抓招生、就业两个关键,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实现农村职教规模发展、城市学校质量提高两个突破”的职业教育工作发展新思路,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强县(市)”创建活动,组织实施“双百工程”,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调整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等措施,强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创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河南职教发展模式。目前,全省中等职业学校1173所,在校生达171.7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9.71%和45.32%。按照“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城乡联姻,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以骨干职业院校为龙头,以特色专业为纽带,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组建职教集团,提升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目前,全省已成立职教集团30个,共吸收职业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成员单位913家。

(三)成人教育

改革开放以后,河南成人教育快速发展。1979年,创办了河南广播电视大学。1979~1983年,共创办职工大学、夜大等成人高等学校40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39所;共扫除文盲134万人,职工中的文盲基本消除,农村青壮年文盲比例下降到18.8%。截至1997年底,全省158个县(市、区)全部通过省政府组织的扫盲验收,使全省青壮年人口中的非文盲率达到97.8%,摘掉了文盲大省的帽子。

进入21世纪以来,河南成人高等教育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办学形式趋向多样化,逐步开展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2003年起,逐步加强了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规范化管理。截止2008年,全省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21所,全日制普通高校中开展成人教育的有67所,其他成人高等教育机构5所,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26.88万人,成人初等学校11785所,结业生50.39万人,注册学生47.16万人,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以上。

(四)高等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南高等教育从实现大众化教育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一是规模成倍增长,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合格人才。到2008年底,全省有普通高等学校84所(本科院校33所,专科学校51所),独立学院10所,成人高校20所,研究生培养机构23处;全省接受高等教育人数达215.44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分别为56.58万人和68.44万人;在学研究生达23551人(其中博士生974人);民办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20.29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26.8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0.5%,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二是结构不断优化。1978年之前,河南高校主要集中在郑州、开封、洛阳、新乡等少数几个省辖市。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各省辖市均布局了高校,其中5个省辖市布局了市属本科院校,高等教育布局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逐步适应,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在规模发展的同时,积极改造和拓展传统学科,优先发展经济和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学科和专业,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三是质量显著提高。随着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办学软硬件条件的显著改善,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重点大学建设取得突破,1999年郑州大学进入“211工程”,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在全国高校排名位次逐年提升。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突破。2002年,郑州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凝聚态物理,河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等3个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实现了河南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2007年,全省高等学校已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建设取得新成就。全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人文研究中心)现已达到25个。高校学位点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省高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个、博士点10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4个,硕士点845个。四是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显著增强。高等学校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人才汇聚的优势,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参与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模式,在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成果转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2002~2006年,全省高校获得科研经费15亿元,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5万项。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园高校项目127个,科技园技工贸累计收入15亿元,利润1.5亿元,科技园的孵化功能日益完善。在2007年国家三大科技奖励中,河南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在河南设立的国家级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研究中心80%以上建在高校,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一半以上出在高校。高校已经成为河南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主力军。

(五)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长期以来教师队伍缺乏稳定的师资来源,教师队伍学历合格率偏低的情况,河南确立了师范教育“优先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大师范院校和培训基地建设力度,不断深化师范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从1987年到1994年,先后恢复和新建师范专科学校10所,加上后来新建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1所和原有的3所师范院校,至1998年底,普通高师达到14所。“六五”期间,恢复和新建教育学院17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133所。在恢复和新建的同时,对中等师范学校的布局进行了调整,压缩了2/3条件较差的中师。最近10年来,师范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师范教育投入进一步增加,师范院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中等师范学校基本实现了办学标准化。

在职教师培训工作得到加强,尤其是从1990年开始,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卫星电视教育、函授教育与自学考试相结合培训中学教师的渠道,大大加快了学历培训步伐。1986~1995年的10年间,中小学教师学历培训共毕业39万余人。1990年代以后,在职教师培训开始向继续教育和提高学历培训转移。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5年一周期制度。目前,全省基本形成了布局比较合理,专业基本齐全,新师资培养与在职教师培养相结合的师范教育体系。

为解决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奇缺的状况,1986年建立了河南省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并在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等15所高校和郑州旅游学校等职业学校举办职业高中师资班和各种类型的短期进修班。各地市还通过聘请、调入科技人员、工人技师和能工巧匠充实专业课教师队伍,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1991年,省教委制定《河南省民办教师管理暂行办法》,对民办教师的任职资格、队伍管理、职务聘任、权利待遇、考核奖惩等做出了一系列规定,并确定逐步减少民办教师,加大民办教师招转力度。

2002年以来,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工程、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全省中小学名师培育工程,实施师范生实习支教计划和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举办高等师范专业毕业生技能竞赛等,切实加强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稳步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通过评审认定职业教育专家,启动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强校长队伍和专业师资的培养与培训等措施提高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素质。通过设立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岗位,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出国留学等为重点的高校“人才强校工程”,全省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教师学历层次大幅提高,结构明显优化,整体素质显著提升。截至2008年底,全省普通高校教职工达到9.5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49万人,专任教师中副高及以上职务的有21485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39.9%。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0.5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0.38万人,专任教师中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达31.5%,研究生学历及以上达16.1%。

三、河南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和启迪

河南教育历经60年的发展,不仅仅是规模增长、质量提升,更在教育思想、战略规划、结构、体制、内容和评价等方面发生了根本变革。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政策、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是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尊师重教,由确立教育的战略重点地位,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有限的资源和财力向教育尽可能大的倾斜,使河南教育在公共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保持了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住机遇,推动教育不断跃上新台阶,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是实现“两基”,还是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坚持发展不动摇,抓住机遇不放松,乘势而上,快速发展。

(三)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增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60年来,河南教育工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突破教育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在思想观念、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改革,使教育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尊重教育规律,结合河南实际,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是做好河南教育工作的根本方法。在加快教育发展的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教育规律,使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相适应,保持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坚持依法治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顺利推进河南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转变管理职能,依法决策,依法办事,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保证了教育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

(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价值取向。坚持办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体,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始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的教育政策,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问题,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在整体推进教育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河南虽然已经实现了从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的跨越,但人力资源开发仍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矛盾、困难和问题。让孩子们有学上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各级各类教育的数量和规模问题已初步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现代化教育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同时,还存在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够协调,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教育仍然薄弱,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水平亟待提高,教育投入仍然不足等问题。当前,正值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新阶段。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统筹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复合性发展目标,日益成为主导性的教育目标;依靠内涵提高、质量型发展的发展方式,日益成为主导性的发展方式;对优质、公平和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日益成为主导性的教育需求;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角度评价教育竞争力、贡献力,日益成为主导性的评价方式。新的历史时期,教育事业既面临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实现,河南教育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