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河南天灾人祸不断,内忧外患频仍,卫生设施极端缺乏。至1940年代,在国民党统治区,全省官办和教会办的医院仅20余所,且大多数集中在城镇,广大劳动人民缺医少药,疾病得不到及时防治,全省人口死亡率达244‰,婴儿死亡率达300‰,人口平均寿命仅35岁。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人民的健康,在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同时,把卫生事业放在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河南卫生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1949~1965年,河南卫生事业在探索中取得较快发展
1949~1952年是河南省卫生事业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全省各级政府接管了教会医院和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医疗机构,但仍面临疾病丛生、缺医少药的局面。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是各种流行性传染病和严重危害母婴生命安全的产褥热及新生儿破伤风。为改变这种状况,全省卫生工作重点是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卫生技术人员深入城乡基层,防病灭病,控制各种传染病,积极开展妇女劳动保护,大力宣传和推广新法接生,重点预防危害母婴生命安全的疾病。同时,制订和颁发《全省医院、诊所暂行管理条例》,整顿医疗卫生机构,加强管理,提高工作质量,为建立和发展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做准备工作。到1952年底,全省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共有2066个(含门诊部、所1873个),病床5317张,卫生人员1.88万余人(含农村联合诊所人员)。
1953~1965年是全省卫生事业初步发展的时期。中共中央发布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对卫生工作提出了原则性要求,为配合《草案》的实施,河南制定了消灭和控制疾病的规划,并抽调大批卫生技术人员,组成伏牛、大别、太行山区防治队,深入山区、农村,大力开展传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同时,大力开展除“四害”、讲卫生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环境卫生。至1950年代末,在全省消灭了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天花、黑热病和性病,治愈了73万名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有效地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健康,支援了农业生产。建立了一大批医疗卫生机构(含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了保护妇女儿童、普及和推广新法接生工作。全省新法接生率,农村为40~50%,城市达到80~90%,郑州、新乡、开封等市高达95%以上。发展中医事业,全省各中医医疗单位接收培养中医学徒4000余人,约有9000名西医参加了学习中医的培训。为继承名老中医经验,给90多位名老中医配备了助手,整理出版了8部中医医学专著。在医学教育和科研方面,由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1所高等医学学校和2所护士学校,增加到3所高等医学院校、8所中等卫生学校、4所省级科研机构,并开展了心血管、肝病及沙眼、青光眼等疾病的研究。但是在“大跃进”时期,由于受“左”的错误影响,卫生系统机构、人员、设备盲目发展,求大、求多、求全;在预防保健中提出“大干100天,消灭24种疾病”等不切实际的口号,使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直到1961~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医疗卫生事业才得以稳步发展。到1965年,全省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达11.1万余人。
(二)1966~1977年,河南卫生事业曲折发展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河南许多医疗单位被撤销或合并,大批集体性质的中西医联合机构解体;城乡公共卫生设施被毁坏,医疗卫生法律和工作制度遭到批判;很多科研规划和科研活动无法进行;大批中、西医学专家以“反动学术权威”、“走白专道路”的罪名被批斗;社会环境卫生条件极差,不少疫病回升,人民健康受到损害。但是,由于全省广大干部和医疗卫生人员的努力,仍然取得了一些成绩。1970年疟疾在全省大流行,发病1300多万人次,发病率高达16.9%。为控制疫病的流行,从当年开始在全省持续实施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疟疾的发病率得以下降。1974年为发展合作医疗,改善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大力开办县卫生学校,培养农村“赤脚医生”。是年,全省127个县、市(区)办起了111所县级卫生学校。
(三)1978~2008年期间,河南卫生事业得到飞速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思想不断解放的进程,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河南卫生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卫生系统坚持以解放思想为指导,有力推动河南卫生事业实现了新跨越。
二、河南卫生事业6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
1.卫生资源总量显著增加。截至2008年底,全省卫生机构总数达到11660个,比1978年增加4204个,增长60.1%;农村地区共设卫生室60792个,比1978年增加25164个,增长71.1%;城镇卫生人员384844人,比1978年增加240387人,增长166.4%;每千人口拥有医师1.17人,比1978年增加0.55人,增长88%。全省床位总数268000张,居全国第1位,比1978年增加165987张,增长153.4%;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2.34张,比1978年增加1.05张,增长76.3%。卫生投入不断增加,2008年人均卫生事业费为41.2元,比1978年高出37元,增长10.4倍。大型医用设备从无到有,截至2008年底,拥有PET-CT、核磁共振、直线加速器等甲、乙类大型设备974台(件),全省卫生事业固定资产达270.9亿元,比1978年增长22.4倍。
2.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健全。2003年以来,投资20多亿元,建立了省、市、县13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143个医疗救治项目,装备了各级疾控中心实验室和传染病医院(病区);装备建设18个市级120急救指挥中心(紧急医疗救援中心),83个县级120急救指挥中心,拥有救护车辆1464台,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急救指挥体系和急救网络,基本形成“15分钟急救圈”。
3.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明显加强。1990年代以来,河南通过实施“农村卫生三项建设”等项目,巩固和发展了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功能。2000年以来,先后投入10多亿元,完成了1954所乡镇卫生院建设改造任务,累计配备设备近3万台(件)。全省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设备条件明显改善,X光机等6种常用医疗设备由每种平均0.58件上升到1件以上。投入1.65亿元建设改造了68所贫困县的县级医疗机构,筹资1亿多元建设了3000所村卫生所。利用公共卫生项目,先后投入资金7283万元,培训乡、村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和卫生技术人员16.5万人次。并积极开展乡、村无学历卫生人员学历教育,加大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支援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力度。全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4.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省18个省辖市共50个城区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34个,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达到12292人,初步建立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框架,各市辖区初步形成群众“15分钟就医圈”。城市综合医院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一附院等一批基本建设项目建成投用。全省18个省辖市已完成47个综合医院建设,新增业务用房面积50万平方米。城市医院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较好地满足了城镇居民不同层次的医疗预防保健需求。
(二)坚持预防为主,公共卫生保障安全有力
1.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成果显著。继消灭天花之后,全省连续17年无脊髓灰质炎病例、12年无白喉病例发生。2000年以来,以乡为单位“四苗”接种率持续保持85%以上。2003年开始将乙肝疫苗纳入新生儿免疫接种范围。2008年底,全省“五苗”接种率达95%以上,疫苗针对性传染病发病数下降99%以上。
2003年以来,河南认真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和省“四有一不”要求,探索形成了艾滋病帮扶救治的河南防治模式,有效遏制了艾滋病疫情的蔓延。截至2008年底,全省24484名现症病人全部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医疗治疗。进一步加强对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落实对结核病人的各项免费政策,并先后争取了世行贷款卫Ⅷ等结核病控制项目,覆盖了全省所有县(市)。同时,继续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到2008年底,全省国家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卫生镇分别达到10个、14个、15个,居中西部首位。
2.卫生应急工作高效有序。200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全省卫生系统与社会各界团结一致、迎难而上、科学救治,取得了“非典”防治“无死亡病例,无医务人员感染,无输出病例”的辉煌战绩。“非典”之后,共制订和完善了20类应急预案,组建各级各类预防控制预备队、应急医疗救治队262支。在历次抗洪抢险和重大灾难事故紧急救援工作中,全省各级卫生部门都能够迅速派出紧急医疗卫生救援和救灾防病队伍深入一线防病治病,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生命安全,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2008年汶川地震后,先后派出1000多名医疗队员,救治伤员1.3万人,消杀面积近亿平方米,心理疏导3.4万人,对3万个安置点、饮食点、供水点进行卫生监督检查。灾后,又派出100多名卫生人员对口支援四川省江油市。同时,对转运河南的369名伤病员进行精心救治,全部痊愈出院,为抗震救灾作出重要贡献。
3.妇幼保健水平大大提高。认真实施“降消”项目,80余万农村贫困孕产妇得到救助。1978~2008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由74.85/10万降到28.82/10万,婴儿死亡率由47.3‰降到9.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48.9‰降到10.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提前3年实现《河南省妇女发展规划》、《河南省儿童发展规划》目标任务,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贡献奖。
4.血液管理工作安全规范。1998年《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河南积极推进采血网络化、供血一体化、献血队伍稳定化、采供血管理规范化建设,牢固建立了公民无偿献血制度。截止2008年,全省临床用血已连续10年100%来源于无偿献血,连续8年取消行政计划。2005年、2007年河南连续两次被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总后卫生部授予全国唯一的“无偿献血先进省”光荣称号,各省辖市荣获了“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荣誉称号。河南省卫生厅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
(三)坚持以人为本,逐步缓解群众就医负担
1.新农合制度提前3年实现全覆盖。河南农村合作医疗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1955年在正阳县王庄乡团结农业社最早兴起农村合作医疗,1975年参合农民达99.3%。1980年代初期,由于集体经济形式发生变化,合作医疗纷纷解体,至2000年,全省各地合作医疗覆盖农村人口仅7.8%。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在农村开展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战略决策。2003年9月,河南在25个县(市)启动新农合试点。经过逐步扩展,到2008年,全省157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全部实施新农合,提前三年实现了农村人口全履盖的目标。2008年,共有7280.2万农民参加新农合,参合率91.8%;全年累计补偿医疗费用554661.4万元,其中住院大额补助481347.2万元,门诊小额补助66218.1万元,住院分娩补助7096.1万元,享受合作医疗补偿3665.7万人次,达到封顶线补助2113人,明显改变了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
2.药品价格实现全省同药同价。为有效解决药品价格虚高现象,河南在全国率先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2003年,总结推广焦作市“决策、监督、管理、服务”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和安阳市实行“有标底招药”的办法,中标药品价格大幅度下降。从2007年开始,全省1240余所医院统一实施药品网上集中招标采购,各省辖市不再组织药品招标,实现同种药品的“全省同价”。当年全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较上年平均降幅为16.6%,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采购金额约80亿元,群众受益13.28亿元。
3.医疗服务改革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实行了“住院费用双卡记账制”、“一日清单制”等,让医疗服务收费处于群众监督之下。同时,为有效减少病人医药费用,自2006年4月起,在全省二级以上医院推行单病种限价管理,限价单病种达354种,涵盖32个专业,综合医院实施限价单病种不少于10种,专科医院不少于5种。2006年8月又启动了按病种付费改革试点,2008年试点病种达100个,试点医院扩大到39家。在全省各地济困医院和设置济困床位的医院68所,设立济困病床4475张,深入开展济困医疗服务。通过积极努力,群众就医负担有效缓解。目前,河南各级医疗机构门诊收费平均58.55元(全国平均94.84元),每床日平均收费水平247.6元(全国平均373.62元),出院者平均收费水平1923.33元(全国平均3383.53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1.7%、66.3%、56.8%。
(四)坚持深化改革,卫生事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1.以病人为中心,改革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开展了深化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平均主义,实行竞争上岗和全员聘任制,调动广大卫生人员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减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实施病人选医生等改革措施,充分尊重病人就医的自主权、选择权。从2005年开始,连续3年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通过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2.鼓励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1998年,结合河南实际,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全省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稳步推进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2006年,省政府批转了《关于促进民办医院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全省发展民办医院的基本原则,对民办医院的设置审批、建设用地、税收等作出了具体的优惠政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公开民办医院准入标准和审批程序,简化审批环节,努力营造有利于民办医院发展的良好环境。截至2008年底,全省卫生行政部门共批准设置22所民办医院。
3.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行政职能进一步转变。按照综合执法、依法行政的要求,积极推进卫生行政管理由微观管理、行政手段向宏观管理、法制手段管理的转变,建立健全卫生监督工作的运行机制、完善卫生监督工作的保障措施,不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自1983年以来,省人大针对食品卫生、职业病防治、计划免疫、母婴保健、爱国卫生、中医、献血等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7个地方卫生法规,省政府针对医疗机构管理、广告管理、性病防治、尘肺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等,制定了5个政府规章,使全省卫生工作步入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轨道。2001年省政府批准建立河南省卫生监督所,全省各地的卫生监督体制改革逐步推进。截至2006年底,全省18个省辖市、158个县(市、区)的卫生监督机构均获地方政府批准。
(五)坚持创新引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卫生系统大力实施卫生科技“创新、引进、推广”战略,不断推动卫生科技进步。1980年设立“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1987年设立了医学科技攻关计划,2000年启动了“河南省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工作”,2004年启动了“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2006年启动了“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临床特色专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及高新技术引进规划”,医学卫生科技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2006年以来,有46项卫生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攻关、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980~2008年,省卫生厅共奖励医药卫生科技成果1366项,省直医疗卫生单位有476项成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1.医疗技术实力日益雄厚。按照“抓基础、抓重点、建梯队、上课题、注入资金、择优扶持”的思路,2003~2005年共确定省医学重点学科36个、省临床特色专科59个。2006年,确定2006~2010年度省医学重点学科45个、临床特色专科67个。面向农村推广安全、先进、廉价的适宜技术100余项,提高了基层防治水平。食管拉网诊断早期食管癌、心脏瓣膜置换、试管婴儿等一大批代表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临床。
2.优秀技术人才脱颖而出。2000~2004年,启动了河南省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每年拿出400万元,资助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科技人才和项目,共有4222名优秀卫生科技人才获得立项资助,资助项目351项,资助金额达2000万元。2006年开始实施5451工程,每年投入400万元,用5年时间,资助开展100项左右瞄准国际前沿的先进技术引进项目,派送500名左右学术技术骨干到国外进行专业学习。实施《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近10万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促进了广大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和临床能力的提高。截至2008年,全省卫生系统共有196人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8人被评为省管优秀专家,287人被评为省级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3.国际合作助力技术提升。2003年以来,先后争取和开展国际合作项目73项,利用外资16.86亿元,直接利用外资14.08亿元,无偿援助项目资金2.92亿元。近年来,每年选送100名左右卫生技术人员赴美国等20多个国家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已引进300余项先进技术。先后与法国冈城大学医疗中心合作成立了中法河南省心血管病治疗研究中心,派出20组67人赴法学习,开展新技术40多项,填补了国内、省内多项空白。圆满完成援外医疗任务,截至2008年底,已向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等国家派遣医疗队66批723人,受到所在国人民群众的欢迎,树立了国际形象。
(六)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中医事业逐步从中医药资源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迈进。尤其是近年来,共实施贫困县中医院建设四类项目222个,投入资金1.5亿多元,支持建设76所县级中医院,重点建设103个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和特色中医专科,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截至2008年底,全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省、市、县三级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共有中医院242所,其中,138家中医院达到二级医院规模,病床达25937张,比1978年床位数增长39%。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置有中医科或中医管理科,半数以上的村卫生室可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机构数、床位数均居全国前列。全省独立设置的国有科研院所4个。全国示范中医院9所,中医高等院校1所,中等中医药学校5所。
实施了“四类人才”培养计划。近年共培养“四类人才”1000人,中医管理人才85人,有25名老专家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40名中青年临床骨干被确定为学术继承人,19名主
(七)坚持两手抓,卫生事业和谐发展
在大力发展卫生事业的同时,切实加大了精神文明建设及行风作风建设。紧密结合卫生改革与发展实际,深入开展争创“廉医、诚信、为民、和谐医院”等多项活动,实行行风巡查、举报和责任追究制度,行风建设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同时,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运用新手段,创造新方法,成立了全省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努力提高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抓好以法纪知识为基本内容的法纪教育,以典型案例为反面教材的警示教育,以先进典型为学习榜样的示范教育,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先进人物的时代精神,涌现出一批以郭春园、马文芳、郭光俊、张菊新等为代表的先进模范人物,引领了行业新风,树立了行业正气。2007、2008连续两年全省政风行风评议卫生部门综合考核进入前16名,树立了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
三、河南卫生事业60年发展的经验与启迪
(一)坚持政府主导是做好卫生工作的基础
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健康权力是人民的基本权力。政府对维护和促进国民健康负有重要的责任。政府必须把保障群众健康权益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国民素质的大局之中去统筹谋划、安排、部署。60年的发展实践及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加大政府投入,引导和监督医疗卫生机构坚持公益性质发展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发展宗旨,卫生事业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坚持改革创新是卫生事业发展的灵魂
卫生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无不与改革创新密切相关。举世瞩目的爱国卫生运动,创造了群众卫生运动的新理念、新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和体制转轨,卫生工作的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税费改革以及新近出台的农村卫生政策,对农村卫生原有的管理模式、筹资机制、办医形式和农民健康保障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处于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关键时期,所触及的机制性、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工业化、城镇化、重大工程项目开发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所造成的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相关的卫生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卫生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卫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大卫生改革创新力度,在改革创新中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办法,才能不断促进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坚持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是卫生工作的核心
我国的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这一基本属性规定卫生事业是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受益的事业。因此,卫生工作必须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和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正确方向。卫生机构和卫生工作者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一切工作要以提高人民健康为中心,切实做好各项卫生工作。特别是公立医疗机构承担着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的职责,必须坚定不移地始终把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遵循社会主义市场规律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医疗服务质量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是检验和衡量医疗服务工作的根本标准。
(四)坚持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不动摇,是做好当前卫生工作的重要保障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卫生工作方针的根本原则始终没有变化,这就是:预防为主、人本思想、以农村为重点、中西结合的思想等。这些大的方向和原则,实践证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符合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农村卫生工作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始终是卫生工作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毛泽东同志早在1960年代就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60年来,农村卫生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当前,农村卫生工作依然是个薄弱环节,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卫生工作。预防为主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制定的卫生工作四大方针之一,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继续把预防为主确定为主要内容,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工作宝贵经验的总结,也是世界卫生工作发展的潮流。总之,只有坚持卫生工作的基本的方针,才能够牢牢把握卫生工作的正确方向。
(五)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是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时代要求
60年卫生事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牢牢把握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解决好卫生事业为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享有、如何保障享有的问题,才能促进卫生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新需求。
四、河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全省卫生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仍不能满足农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二是区域卫生规划不到位。卫生资源分布缺乏有效规划,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不明确,造成重复建设等资源浪费。三是卫生文化建设成效不明显。四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创新人才队伍梯队尚未形成,缺乏高层次医学领军人才和较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团队,医疗技术水平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五是体制机制创新不到位。主要是阻碍卫生事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公立医疗补偿机制不健全,存在“以药养医”问题,公益性淡化,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突出。六是发展思路不科学。存在“八重八轻”的问题,即重城轻乡、重医轻防、重西轻中、重大轻小、重公立轻民营、重设备轻人才、重高端轻基础、重部署轻落实等问题,还有待解决。
五、河南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路与展望
当前,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实现这个目标,河南提出了“五大工程”建设的工作思路。并以实施“五大工程”为突破口,加快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快实施农村卫生体系建设“五年百亿”工程。以完善功能和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用5年的时间,筹资近百亿元,重点支持建好县级“三院一所两中心”(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和县卫生监督所、县疾控中心、县120指挥中心),完成6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所有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整体水平。
(二)加快实施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51111”工程。充分利用中央和河南在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方面的经费、编制、工资等相关优惠政策,采取定向培养和在职学习深造两种方式,用5年时间,投资4亿多元,免费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培养1000名研究生,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中心乡镇卫生院培养10000名本科生,为乡镇卫生院培养10000名专科生,逐步实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以本科生为主、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以专科生为主的目标。同时,将全省10万名注册乡村医生全部免费轮训一遍。
(三)加快实
(四)加快实施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5年投入近2亿元,在全省优势医学学科领域,培养或引进1~2名院士或院士后备人才,5~10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术带头人,30~50名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优秀人才,培养100名在省内有较高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的青年专家或名医,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形成有梯队、有活力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实现河南卫生科技跨越发展。
(五)加快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程。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目的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按照全国的总体部署在今后三年要着力做好五项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建设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优质价廉的药品;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大力加强城乡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强医疗服务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