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新中国60年河南环境保护事业渐入佳境
 来源:社科处  时间:2009-09-24 08:52 

经过60年的发展,河南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近年来,全省环境保护系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防治为重点,以开展重点流域、区域和行业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严格执法,标本兼治,在经济快速增长和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污染减排取得重要进展,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初步呈现相互促进的良好势头。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1949~1973)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当时人口相对较少,生产规模不大,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大多是局部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尚不突出。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大跃进”时期,特别是全民大炼钢铁和大办重工业时,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处于动乱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明显加剧。在此期间,经济建设强调数量、忽视质量,片面追求产值,不注意经济效益,导致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毁林毁草等问题相当突出。

(二)起步阶段(1973~1983年)

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32字方针和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全国环境保护事业开始起步。

1974年10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后,河南各地陆续建立起环境管理机构和环保科研、监测机构,逐步开展了以工业“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污染防治工作。

1978年2月,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宪法中对环境保护作出明确规定,为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2月31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第一次以党中央的名义对环境保护工作作出指示。全国环境保护事业迎来了新的曙光。

(三)发展阶段

1984年3月,全省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标志着环境保护开始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这次会议确定了河南省贯彻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的措施和办法,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开始从单纯的工业污染点源治理转向“以防为主,以管促治,综合治理污染”的阶段。

1986年3月,全省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工业污染防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自然生态保护等各项工作逐步展开,环境保护机构得到加强,由原环境保护办公室(处级)升格为河南省环境保护局(副厅级),多数地、市、县建立了环境保护办公室,省直部分厅局和大中型企业也建立了相应的机构,配备了人员。

1990年代后,河南省环保事业开始加速发展。1991年5月,全省第三次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轨道。环境保护机构逐步健全,1995年省环境保护局升格为正厅级。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大大提高,各级、各部门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空前提升,全省工业污染防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自然生态保护工作均取得进展。这一时期,在全省组织实施了环境污染综合治理“8242工程”(即8条河流、2个重点污染行业、400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200家重污染企业的限期治理)。

(四)深化阶段(1995~至今)

1996年8月,全省第四次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明确了全省跨世纪的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开始推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标志着河南省环境管理工作从定性管理转向定量管理,进入深化发展阶段。围绕国家提出的“一控双达标”计划,全省有步骤、有重点地实施了几次大规模的污染防治行动,包括1996年的关停取缔“15小土”行动、1997年的淮河“九七达标”行动、1998年的大气污染限期治理行动、1999年的“九九黄河达标”行动。

2002年5月,全省第五次环境保护会议召开,制定了推动全省环保工作的重大措施,解决了全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环境保护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2006年6月,全省第六次环境保护大会召开,出台了省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的实施意见,为“十一五”环保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标志着环境保护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全省环保事业迈进加快实现历史性转变的新时期。

二、60年河南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污染减排实现重大转折

“十一五”期间,国务院确定河南省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分别削减10.8%和14%以上。为确保完成这一目标,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节能减排实施方案,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印发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监测和统计办法,出台了关于实行节能减排目标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的规定,并与各省辖市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各省辖市政府也分别将总量削减任务分解落实到了各县(市、区)政府和重点排污企业。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2007年,全省主要污染物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排3.76%和3.7%,首次呈现“双下降”。2008年,全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7年下降6.2%和7.17%,污染减排比例位居全国前列,实现了重大转折。

(二)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

为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省委、省政府坚持把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向人民群众承诺办好的“十大实事”的内容之一,每年都确定几个污染严重的流域、区域、行业进行环境综合整治。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贾鲁河等11个流域,安林公路沿线等9个区域,化工、医药、电力等6个行业以及113个饮用水源地的环境综合整治。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关闭取缔重污染企业5204家,对3008家企业进行深度治理,有效地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三)环评调控作用有效发挥

1.严格项目环境准入。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作为防止新增污染负荷的重要关口,所有新、改、扩建项目必须做到增产不增污。近年来,仅省级环保部门就否决、调整了308个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

2.推进区域规划环评,努力从经济发展的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按时完成河南粮食核心区规划环评并通过环保部审查;2008年完成规划环评报告书(大纲)76项;煤化工和电力行业规划环评初稿编制完成;200个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及环评正在进行。

3.大力支持重点项目。坚持“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原则,坚决控制“双高”项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努力促进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对省重点工程项目,特别是列入百户重点企业、50户高成长企业和省重点推进的30个重大工业项目的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建立走访制度,简化审批程序。仅2008年,就为37个列入省发改委上报计划的项目办理了环保手续,完成38家企业的环保上市核查工作。

(四)农村环保取得积极进展

作为“全国农村小康环保试点省”,河南省已全面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开展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完成了生态保护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等编制工作,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珍贵物种、地质遗迹、内陆湿地等加强保护。到2008年,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35个,其中国家级11个,总面积75.49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建设、命名了41个国家级、省级生态示范区;省级以上环境优美小城镇达到83个,其中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3个;236个行政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村,临颍县南街村被环境保护部命名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村”称号。

(五)辐射环境安全得到保障

全面加强辐射环境监管,成功实现了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由卫生、公安、环保三部门共同监管向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的职能转变。把广播电视、移动通讯等电磁辐射污染项目全部纳入环保部门统一监管范围进行管理,基本理顺了辐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全省废旧放射源得到安全收贮,辐射事故发生率逐年降低。2008年,原废物库顺利退役,新的省放射性废物库顺利竣工并通过环保部验收,正式投入运营,成为全国第二家开始运营的放射性废物库。

(六)环境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1.加强地方立法。先后颁布了《河南省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河南省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规章,初步构建了具有河南特色的地方环保法规体系。

2.加大执法力度,完善长效机制。连续多年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达数万起。建立健全挂牌督办、区域限批、“黑名单”、环保后督察、领导分片定期督导、节假日环境监管等制度,绿色证券、绿色信贷、工商部门环保前置审批联动、沙颍河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等开始实施,加大了环境监管力度,成效也进一步明显。仅2008年省级环保部门就先后对12家典型违法案件实施挂牌督办、将5家典型违法企业列入“黑名单”,对民权、偃师实施区域限批。

3.强化环保宣传,加强能力建设。组织开展中原环保世纪行、“六五”世界环境日纪念、环境大接访、企业环保责任论坛、亲近河流体验环保、评选河南环境保护民间大使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普遍增强。积极筹措资金,为基层环保部门配备了必要的执法车辆和监察、监测仪器设备,提高了省、市、县三级环境监管能力和应急水平。

三、河南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经验与启迪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环保事业从部分工业“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到以防为主、以管促治、综合治理,再到坚定不移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几十年环保工作的实践,得出了五个方面的宝贵经验和启迪:

(一)坚持双赢原则,推进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把握新时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坚持标本兼治、上大关小、综合治理的思路,不仅治理了环境污染、改善了环境质量,而且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腾出了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支持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了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8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1%,而两项主要污染物COD和SO2排放量却分别削减6.2%和7.17%。实践证明,围绕“坚持‘两保一高’、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在服务经济发展中强化环境保护,在保护生态环境中优化经济发展,努力推进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高度融合是河南省环保事业更进一步的必由之路。

(二)关注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近年来,河南省坚持把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各项环保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认真组织开展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网上投诉”、环境大接访等活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如2008年河南省把饮水水源地保护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周边的75家养殖场实施了关闭或搬迁,限期治理或取缔饭店和小餐馆141家,取缔小磁选厂85家、土法炼钒厂27家、养鱼网箱1300多箱,实现了全省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无排污口,二级保护区内2000年以来无新、改建项目,确保了全省饮用水源安全。

(三)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河南省建立了领导分片定期督导重点环保工作、节假日环境监管制度,完善了挂牌督办、区域限批、环保后督察等制度,不断加大环境监管力度。环保部门领导每季度都要带队到各地督导重点工作,每个节假日都深入基层,明查暗访,现场督导。全省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实行节能减排目标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的规定,严格目标考核,对完不成污染减排、综合整治和环保目标的省辖市,严格落实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实践证明,健全完善的长效监管机制,是推动环保工作深入开展的有效保证。

(四)创新工作思路,推进污染减排新举措

1.在加强环保工程建设上,河南省为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对流域水体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于2003年提出了“到2007年底,所有县(市)级以上城市都要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目标。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2007年,河南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的目标。2008年,河南又突出抓好污水处理厂的管网配套、环保验收和运营管理,确保其稳定运行,发挥减排效能。据国家核定,2008年污水处理厂实现减排COD9.83万吨,占当年全省COD减排总量的79.3%。同时,大力实施燃煤发电机组脱硫工程建设,加大对电厂脱硫工程建设的督导和设施运行效率的核查,实行全过程监管,当年,全省共有4000万千瓦火电机组建成脱硫设施,其中现役单机容量12.5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及5万千瓦以上供热机组全部建成脱硫设施,提前完成国家规定的“十一五”燃煤电厂脱硫工程任务。

2.大力推动结构调整,河南省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以新带老、上大关小、总量控制”的原则,强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2002年开始,全省先后取缔关闭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干扰正常经济运行秩序的重污染企业,促进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建成投产。电解铝行业:淘汰了60千安以下的电解铝自焙槽,2003年又全部淘汰了80千安以下的电解铝预焙槽;造纸行业:自2003年起,关闭所有石灰法和3.4万吨以下碱法化学制浆生产线,并出台了严于国家标准的《河南省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全省造纸企业由1360多家减少到300多家,而造纸产能由原来的300多万吨发展到近1000万吨;水泥行业:淘汰落后水泥产能4500万吨,仅2005、2006两年就关停机械化立窑生产线338条,所有机械化立窑水泥生产线全部淘汰,同时支持日产5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新型干法水泥产能由2005年的2670万吨提高到1亿多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3.积极推动清洁生产,全面开展污染源普查。近几年,全省共对电力、钢铁、化工、造纸等重污染行业243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达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

按照国务院关于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的统一部署,2007年,全省各地专门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选调并培训了1.8万名普查人员,建立了有30余万个单位的污染源普查单位名录,组织对全省829家重点污染源进行了普查监测,完成了483900个普查对象的填报、审核和数据录入,如期完成了河南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各阶段的工作,《中国环境报》登载了河南省的做法和成效。

改革开放的政策为河南省环保事业打下了发展的基石,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为河南环保事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河南省环保事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全省环保事业任重而道远。在省委建设惠及全省人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规划中,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是: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力,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逐步实现天蓝、水清、大地披绿,确保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