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平顶山市按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建设文化强市的理念,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全市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规模日益增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文化事业丰富多彩。横向来看,与全省兄弟地市相比差距明显,具体表现为发展规模偏小,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等问题。
一、平顶山市文化产业的现状
(一)文化产业基本情况。按照国家《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统一标准,根据2008年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测算, 2008年末,平顶山市文化产业法人、产业单位和个体文化产业经营户为7145家,从业人员51785人,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74%;实现增加值143338万元,比上年增加44407万元,增长了44.89%。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3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31%,分别比上年提升0.14个百分点和0.78个百分点。
(二)文化产业结构情况。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产业划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3个层次。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4个类别,主要反映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3个类别,主要反映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产业;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2个类别,主要反映相关文化服务。核心层和外围层是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称为“文化服务”,相关层是文化产业的补充部分,称为“相关文化服务”。2008年平顶山市文化产业“核心层”从业人员为31693人,占全部文化产业人员的比重为61.1%,实现增加值65795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5.9%,增加值与上年相比增长190.2%;“外围层”从业人员为7447人,占全部文化产业人员的比重为14.4%,实现增加值29792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8%,增加值同比下降10.9%;“相关层”从业人员为12645人,占全部文化产业人员的比重为24.4%,实现增加值47751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3.3%,增加值同比增长11.5%。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从业人员之比为61:14:25,增加值之比为46:21:33,核心层的从业人员、增加值比重最大,由此看出,传统意义上的以提供新闻、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产品和服务的核心层近年发展较快,显示出我市文化产业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得到了良性发展,文化产业整体结构得到优化。(详见下表)
2008年平顶山市文化及相关产业主要指标
层别 |
文化产业分类 |
从业人员(人) |
增加值(万元) |
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
全市合计 |
51785 |
143338 |
44.89 | |
相关层 |
核心层小计 |
31693 |
65795 |
190.15 |
一、新闻服务 |
||||
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
3446 |
15672 |
19.95 | |
三、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
2140 |
7791 |
20.01 | |
四、文化艺术服务 |
26107 |
42332 |
1257.23 | |
外围层 |
外围层小计 |
7447 |
29792 |
-10.91 |
五、网络文化服务 |
||||
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
6273 |
22662 |
-8.68 | |
七、其他文化服务 |
1174 |
7130 |
-17.32 | |
相关层 |
相关层小计 |
12645 |
47751 |
11.53 |
八、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
6653 |
31235 |
41.16 | |
九、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
5992 |
16516 |
-20.16 |
注:表中指标统计范围为从事文化相关产业的企业、事业、社团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三)文化产业增加值分行业发展情况。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兴产业,涵盖了国民经济多行业,是跨部门、宽领域的交叉集群型产业,在文化产业包括的国民经济80个行业中小类中,2008年增加值排在前十位的行业分别是:
——文艺创作与表演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6888万元;
——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4503万元;
——摄影扩印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166万元;
——其他计算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781万元;
——机制纸及纸板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694万元;
——家用电器零售业,实现增加值6636万元;
——书、报、刊印刷业,实现增加值6321万元;
——电视业,实现增加值5138万元;
——室内娱乐活动业,实现增加值4907万元;
——图书零售业,实现增加值4261万元;
(四)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省中的位次。2008年平顶山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在总量上排行比较落后,位居全省18地市中的第14位,仅高于信阳市、三门峡市、鹤壁市、济源市。增加值与排在首位的郑州市相差114亿元,仅为郑州市的11.1%。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34%,低于全省(3.1%)1.76个百分点,分别比比重较高的许昌市(6.65%)、南阳市(5.79%)、开封市(5.30%)相差5.31个百分点、4.45个百分点和3.96个百分点,差距较为明显。
2008年省辖市文化及相关产业主要指标
(按增加值排序)
地市名称 |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
GDP(亿元) |
增加值占GDP比重% |
文化产业从业人数(人) |
郑州市 |
128.56 |
3003.99 |
4.28 |
143853 |
南阳市 |
94.70 |
1636.43 |
5.79 |
155371 |
许昌市 |
70.66 |
1062.05 |
6.65 |
82104 |
开封市 |
36.55 |
689.37 |
5.30 |
69474 |
洛阳市 |
30.14 |
1919.64 |
1.57 |
52810 |
新乡市 |
29.94 |
949.49 |
3.15 |
49603 |
焦作市 |
26.27 |
1031.59 |
2.55 |
36676 |
驻马店市 |
23.63 |
812.98 |
2.91 |
56999 |
漯河市 |
21.09 |
550.26 |
3.83 |
22174 |
周口市 |
17.03 |
984.13 |
1.73 |
38845 |
安阳市 |
15.82 |
1036.1 |
1.53 |
38339 |
商丘市 |
14.96 |
931.39 |
1.61 |
36061 |
濮阳市 |
14.50 |
657.28 |
2.21 |
19803 |
平顶山市 |
14.33 |
1067.7 |
1.34 |
51785 |
信阳市 |
12.07 |
866.79 |
1.39 |
33609 |
三门峡市 |
7.53 |
654.21 |
1.15 |
16341 |
鹤壁市 |
4.72 |
642.35 |
1.38 |
9489 |
济源市 |
1.84 |
288.35 |
0.64 |
3851 |
注:表中指标统计范围为从事文化相关产业的企业、事业、社团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五)重点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全市现有国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艺术表演场馆8个,艺术教育机构3个,艺术研究机构1个,公共图书馆8个,群艺馆10个,文化站93个,另有村文化大院813个,社区文化活动室85个,市博物馆、市文化艺术中心、舞钢市文化中心、鲁山县宣传文化中心等4个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正在加快建设。
2008年,广播影视业着力加大对全市演艺市场的培育、文化消费引导、推动文化市场繁荣。截止2008年底,全市广播电视系统共有从业人员1871人,资产达18143万元,比上年增加4441万元。全市共有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台1座,公共广播节目套数7套。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座,公共节目套数8套。全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28127小时,比上年增加了1646小时。全年电视节目播出时间45097小时,比上年增加了262小时。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7.97%和96.38%,分别比上年提高了0.61个百分点和1.49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111274户,比上年增加了14451户,入户率比上年提高了0.74个百分点。
2008年全市旅游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旅游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力量日益增强。2008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7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3.7%,其中:接待国际游客0.795万人次,增长35.6%;接待国内游客719.2万人次,增长63.8%。旅游总收入31亿元,增长65.0%。年末共有7个A级旅游景区,星级宾馆饭店27个,旅行社55个。
二、平顶山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优秀的文化底蕴是平顶山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夯实基石。平顶山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社会民风淳朴。以墨翟、叶公等为代表的历史名人影响深远;宝丰马街书会绵延700余年不衰,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平顶山被命名为“中国曲艺城”;宝丰马街书会、宝丰酒酿造技艺、郏县铜器舞和发源于汝州的曲剧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应国墓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等重大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分别被列入1996年和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尧文化、香山观音文化、牛郎织女文化、汝瓷文化、衙署文化、三苏文化、寻根文化等独具特色,源远流长。
(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平顶山文化产业发展的便捷之路。地处京广和焦枝两大铁路干线之间,境内铁路总长400公里。距新郑国际机场100公里,离我市军民共建的尧山机场仅有10余公里。许平南、漯平洛、郑尧、太澳4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和全国高速公路网络紧密相连。
(三)旅游景点众多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市旅游景观众多,旅游资源单体达2500多个,居全省第2位。现已开发各类旅游景区50余处,其中佛泉寺景区中的鲁山大佛为世界第一大佛;尧山(石人山)景区是国家
三、平顶山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建设成为文化强市,要在建设文化强省中发挥积极作用,但目前我市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只有清醒地认识我们的劣势,找准存在的问题,准确定位,谋求突破,才能实现更大的发展。
(一)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偏小。文化产业是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传媒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影视、出版、音像、广告、文化娱乐等文化产业已逐步发展为庞大的产业集团,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全市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产业总量偏少,增加值143338万元,只占GDP的1.34%,与2008年全省3.1%的平均值相差甚远,与全省兄弟地市相比差距明显。文化产业单位规模普遍较小,还存在着经营分散、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现代化大型文化企业在我市更是寥寥无几。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为1.74%,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3%至6%,全市文化产业单位中小于10人的单位占到78.4%,10—50人的单位占17.8%,超过100人的单位只占0.38%;从文化产业企业规模来看,文化产业工业企业有408家,规模以上工业仅占12家,规下占98家,个体298家;批发零售业有2583家,限上仅占28家,限下126家;个体2429家。
(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我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仅总量偏少,而且整体素质不高,尤其高层次人才更是匮乏,2008年末,根据经济普查资料测算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仅有74人,占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0.34%,高中及以下学历有15696人,占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71.9%。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影响文化产业单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文化服务只限于一些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行业,水平和档次受到限制。文化产品的生产以来样加工和照搬照套居多,经营利润并不大,在提供文化和休闲娱乐服务方面,原创性不够,没有比较著名和较具实力的门户网站,市、县两级电视台也缺少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节目,
(三)居民的文化消费较弱。人们对文化服务的消费能力较弱,参与程度低,需求市场不足也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2008年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分别仅占消费性支出的6.7%和6.4%。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增长速度都弱于消费性支出增长速度,其中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比去年还呈下降态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受长期传统文化消费习惯以及文化消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低水平的文化消费很难真正拉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文化体制改革滞后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行的文化产业体制还存在政企不分、职能重复,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概念模糊,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仍沿用事业管理体制。文化企事业单位长期属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模式,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文艺单位“等、靠、要”问题相对突出,市场适应能力弱。加之,当前文化市场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对文化产品市场运营和引进存在薄弱环节,对可利用文化资源的整合缓慢,浪费严重,效率低下,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加快平顶山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朝阳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提升,做大文化产业既是繁荣精神文明的必然之路,更是挖掘经济社会发展新亮点的重要途径。
(一)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繁荣文化市场。文化体制改革首先要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区分开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管理,制定不同的政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必须进入市场,在市场中通过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要大力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文化市场,通过政策扶持、宏观管理、统一运作等手段,使文化生产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调节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实现文化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力度,积极打造核心产业。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核心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因此,要在人、财、物力上加大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提高政治生活待遇,改善工作创业条件等措施来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改进滞后设施来夯实和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打造一批优质高效的核心产业,使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三)合理整合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培育特色文化。平顶山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我们要将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合理整合,认真分析资源丰富与产品缺乏的原因所在,立足历史文化,挖掘民族文化,发展特色旅游。坚持对文物古迹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对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和开发,对民间文艺进行保护与传承。按照“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遵循市场化运作要求,搞好文化品牌的市场化运作,积极培育特色文化。
(四)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一是要树立人才资源第一的观念,切实制定和落实文化人才培养规划。要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以资本激励为机制,以创作、创造文化精品为载体,以大胆使用人才为手段,促进文化人才的培养,为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二是要加强与高校和文化培训机构的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培养文化专业人才。三是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要舍得花本钱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招聘高精尖文化人才,以优惠的政策,有计划地吸引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