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作为河南省西北部的一个新兴城市,济源从1988年撤县建市,到199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到被列入中原城市群、被确定为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走过了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稚嫩到茁壮、从貌不惊人到靓丽转身的历程。
长高了
“树高楼低,路宽人稀”。这是不少人对老济源的印象。而如今的济源,已经一改昔日城市建筑普遍只有六七层的格局,锦绣水岸名家、世纪花城、新城花园……放眼望去,一幢幢十几层、二十几层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形成了新的楼宇建筑群,在提高城市个头的同时,也有力改善了城市形象。济源已不再是过去的那座小城,而是一座透着时尚元素的现代城市。
最新的一项统计数字显示,在50平方公里的济源市区,高层楼宇的数量已达近100座。高层建筑成为城市发展向高空突围的有效载体,成为济源城市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在位于商贸中心的济水街道,总部型楼宇经济正在成为辖区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城市南部的沁源街道,高层建筑的聚集不仅提升了区域形象,而且聚集了人气,增加了商气;在玉泉、北海、天坛三个街道,楼宇建设的高度也在不断提升……
伫立在济渎大街市委党校综合楼上,放眼欣赏城市风景,可以看到高低楼宇错落有致,与宽阔的道路、多层次的绿化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崭新的现代城市画卷,透出一个济源这个新兴城市的宽阔胸襟与浩然气魄。
长靓了
春日的济源市区,漫步在济源南北蟒河两岸,绿柳拂风,鲜花摇曳,波光倒影,野鸭嬉戏,好一派迷人的春色。市民置身其中,仿佛游在画中。再加上错落有致、点缀其间的精致小品、公益设施,透出这个城市强烈的人文气息。宽阔的世纪广场上,雄伟的文化城、独特的篮球城、别致的科技馆……这些济源标志性建筑的建成投用,让济源市区处处透露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几年来,围绕“大气、秀气、灵气”的目标,济源市连续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把济源城市装扮得更加多姿多彩。每个居民区500米之内有绿地、游园;沁源路、黄河路上各单位拆墙透绿、还绿与民;今年,涉及“五路两河”综合改造的中心城市提升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开展,各单位百舸争流、明争暗赛,植树绿化、环境美化、夜间亮化……相信一个更加靓丽的城市形象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农村,百村富民工程“五化”达标工作、迁户并村工程、生态村建设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让济源农村面貌焕新颜。截至2009年年底,该市有11个镇全部通过了省级环境优美镇验收,其中轵城、坡头、下冶3个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环境优美镇;有134个村完成了市级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其中48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村,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名列前茅。今年,该市开展的组团及小城镇提升、新农村提升工程等,将会进一步提升济源农村形象。
农村像城市一样漂亮,城乡处处是风景,已成为济源这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的一大亮点。
长大了
从六七十年代的“一条街、俩岗楼”,到九十年代突破南北蟒河跨河发展,再到环城公路内50平方公里,又到三个产业集聚区和三个城市组团的开发建设,再到按照“城市的概念建设农村、以市民的素质教育农民、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的思路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济源的城市面积由过去的五六平方公里,发展到28平方公里,扩大到50平方公里,再到全市1931平方公里都以一个城市的标准来发展。
2009年,济源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又提出“1133”发展战略,把城市组团、镇区、产业集聚区纳入到一个“盘子”里,进行全面规划建设。2010年,该市又提出本着“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理念,全面实施“四大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济源城市整体形象。
济源在长大,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她的美丽光环正在由过去中心城市的一个“点”,向乡镇、农村扩展、延伸。
长壮了
按照牢固树立“机遇意识、总量意识、超前意识”的思路,济源市各级、各部门大力弘扬“六超”精神,用超前的理念、超前的思路、超前的谋划、超常的力度、超硬的作风,着力推动济源市实现超常规的发展。济源大地到处呈现出争一流、谋先进的好局面。
随着工业强市、项目带动、三产富市等战略的强力实施,济源市已培植起2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88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随着放权强镇战略的实施,济源去年出现了两个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大镇。工业企业四赛、农村“3581”计划、镇办结对竞赛……这些措施将推动济源总体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
从2004年到2009年5年时间,济源市的GDP从122亿元增长到3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也从不到7亿元增长到了2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828元增长到14985元,农民人均收入从3397元增长到6763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多年居全省前列。
济源这个昔日貌不惊人的边陲小城,正在实现今日破茧成蝶的完美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