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我国GDP核算方法哪些方面已与国际标准接轨?目前需要完善之处是什么?
 来源:综合处  时间:2011-01-06 11:20 

这个问题从我国1985年开始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谈起。1985年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是产生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的国民收入,它只能反映物质生产活动成果。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我国非物质服务业发展加快,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这样就提出了如何反映非物质服务业发展的问题。既能够反映物质生产活动成果,又能够反映非物质服务业发展的宏观经济指标是产生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国内生产总值。1985年,我国统计部门建立了国家和省两级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1993年,国家统计局正式取消传统的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1990年代初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正在逐步向最新国际标准——联合国1993SNA转换;与此相适应,统计调查范围由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到非物质生产领域;统计调查方法也从全面行政报表的方式正在逐渐向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的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法过渡。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历史比较短,又经历了从传统体系向新的国际标准过渡的历史,所以,与发达国家和一般国际规则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缺陷:资料来源方面还有不完善之处,比如服务业,特别是一些新兴服务业,如律师服务、会计师服务、广告咨询、证券交易等,缺乏健全的资料来源;分类方面比较粗,还未达到国际标准,比如由于小型和个体工业企业统计缺少细分类资料,全部工业增加值尽管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40%以上,但却没像国际标准那样划分为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细行业;在计算方法上仍保留着部分传统方法;在数据发布上还不够及时完整,透明度不够。目前国家统计局正在逐步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