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在被热议的统计指标数据中,我们很难看到或听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然而这并不表明它不是被关注的热点。事实上,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是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动力,是投资和生产的最终目的,而作为大体反映消费需求状况的常用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就没有离开人们关注的视线。在分析研究一定时期内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居民生活水平、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及物价趋势等问题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概念及内涵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企业(单位、个体户)通过交易直接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个人包括城乡居民和入境人员,社会集团包括机关、社会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居委会或村委会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社会商品供给和有支付能力的商品需求的规模所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售给城乡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二是售给社会集团用于公共消费的商品,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服务性消费,只包括商品性消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包括
1.售给城乡居民作为生活消费用的商品和修建房屋用的建筑材料的金额;
2.售给来华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膛的消费品企额;
3.售给社会集团用作非生产、非经营使用与公共消费的商品金额。
不包括
1.售给城乡居民已确知是用于生产、经营的商品,以及各类农业生产资料类商品,如农机、农药化肥、农膜、种子饲料等;
2.城市居民间或居民委托信托商店卖出的商品;
3.售给企业单位的生产用及生产上专用的劳动保护用品。
二、基本用途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主要用于反映全社会实物商品的非生产方面消费情况,即从商品流通环节入手,观察进入城乡居民生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主要用于反映全社会实物商品的非生消费和社会集团公共消费的商品变化情况,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经济统计指标。其基本用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反映国内消费品市场的总规模和地域分布情况,为分析判断国内消费品市场运行总体状况、地域特点、商品类别供给及未来市场走势提供依据,为国家调控市场提供参考。
二是反映居民和社会集团对实物商品消费需求的总量和变化趋势,分析判断消费需求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程度。居民对实物商品的消费需求占居民全部消费需求的60%左右,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最终消费需求的变化。
三是反映经济景气状况。零售是商品流通的最终环节,是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方面,零售市场的变化最直接、最灵敏地反映经济运行的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升,意味着消费需求增加,就会刺激投资,增加产出,改善企业效益,提高居民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意味着消费需求疲软,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拖累作用。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政策效应。
2005~2010年河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速度
“十一五”时期,河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战咯部署,以促进消费作为扩内需的重要措施,努力扩大居民消费,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加强流通网络建设,改善城乡消费环境,2006~2010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万亿元,年均增速达18.6%。
三、局限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很好地反映商品消费的结构性变化。消费品包括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包括食品、燃料、服装等一次性或使用时间较短的消费品,其收入弹性较小;耐用消费品包括家用电器、汽车等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使用的消费品,其收入弹性比较大。由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一个总量指标,主要反映消费品市场的总体变化情况,因此单纯应用这一指标不能很好反映消费品的这些结构特征和变化情况。
四、影晌因素
居民收入
如果不考虑消费信贷,收入是居民消费的硬约束。收入增加,消费相应有所增加;收入减少消费也会相应减少。但消费的增长不仅与当期收入,也与前期收入、未来预期收入密切相关。
人口变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一个总量概念,受人口数量增加和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经测算,最近几年,我国每年因人口规模扩大及部分人口向城市迁移,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至少在1个百分点以上。
物价水平
由于人们在一定时间内的收入变化不大,而可供消费的商品又总是以一定的价格形式表现出来。物价上涨,会助推按现价计算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
利率变化
利率的变化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是替代效果,即利率的提高会使储蓄更加划算,人们可能会因此适当减少当前的消费,增加储蓄;二是收入效果,即利率提高了,储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人们可以利用增加的收入来适当增加消费。一般而言,对于低收入者来说,替代效果大于收入效果:对于高收入者来说,收入效果大于替代效果。对全社会来说,多数情况下,利率降低有利于增加消费,利率提高则会抑制消费。
此外,消费环境、财税政策、分配状况、社会集团购买力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五、解读提示
在使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分析和观察国内消费品市场和消费需求变化时,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以注意把握。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大体反映实物商品消费,不反映全部消费。在解读和实际使用时,人们往往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的消费当作全部消费来看待,实际上,该指标反映的只是报告期个人和社会集团通过各种流通渠道和环节购买的主要用于消费的实物商品总量,而不反映未经交易取得商品的行为,不反映居民和社会集团用于教育、医疗、文化、艺术、娱乐等方面的服务性消费支出,也不反映与生产、建设紧密相连的生产资料市场的变化情况。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既包括个人对实物商品的购买,还包括社会集团对实物商品的购买。虽然居民实物性商品消费支出增长变化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影响较大,但社会集团由于公务活动、商务活动带来的实物商品消费需求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影响也不可忽视。另外,入境人员(含旅游、探亲、公商务活动等)对实物商品的购买也体现在这一指标中。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变动存在着个体感受和总体变化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中国城乡13亿消费者中既有农村居民,也有城镇居民:既有高收入家庭,也有低收入家庭;既有生活在较发达地区的沿海居民,也有生活在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内地居民,不同地区不同居民或同一地区不同阶层收入者的购买力或潜在消费能力千差万别,消费习俗、消费结构、消费行为等也存在很大差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一个总量的概念,其增长速度反映的是全国各零售环节实物商品消费的平均水平。个体与总体之间差异的存在,决定了个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减变化的感受不可能是相同的,个体感受往往会与平均水平的实物消费增长水平有差异。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居民收入长期看变动一致,短期看不一定完全吻合。收入决定支出,没有收入就没有支出,收入是支出的基础。由于居民对于实物商品的购买构成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绝大部分,因此,长期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居民收入变动趋势是一致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居民收入与支出之间存在着时间上和数量上的间隔,即当期收入不一定完全用于当期的支出,当期的支出也不一定完全来源于当期的收入,加之还有集团消费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短期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居民收入变动方向和幅度往往存在着差异。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具有一定的刚性与滞后性。由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受人口增长、个人基本生活消费和社会集团基本公共消费等基础性(刚性)因素制约较多,因此,其增长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由于经济的波动往往先从生产、建设领域开始,进而才能影响到消费领域,所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的变动往往也滞后于生产、建设等统计指标。
结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介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之间的一个概念,能够及时、大体地反映全社会总的消费状况,它与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主要消费品的生产速度以及一些行业的税务指标有较强的相关性,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经济统计指标。基于此,我们在应用该指标分析有关经济问题时,一定要了解其内涵及与相关指标的关系,正确地运用该指标,以免产生质疑或发生误解,而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未完待续)
省统计学会秘书处根据《统计术语与热点问题解读》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