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省统计学会专稿]:如何看“倒U型曲线
 来源:科研所  时间:2011-09-22 15:20 

  U型曲线即库兹涅茨曲线。最早先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提出,由于其表现在图形上是一条先向上弯曲后向下弯曲的曲线,形似颠倒过来的“U”,故后来的人们称之为U型曲线

  1955年,库兹涅茨在《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论文中,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人均财富增长(效率、发展)与人均财富分配(公平)之间的关系问题。经过对18个国家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实证资料的分析,库兹涅茨得出了收入分配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

  或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他还通过比较,得出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比处于发展后期阶段的发达国家有更高的收入不平等的结论。

  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发展初期,人均财富增长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短暂稳定之后,伴随人均财富增长,收入差距会逐渐缩小。但此命题只是猜想,数据从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中获得,并非绝对正确。

  一方面,U型曲线不是必然出现,即经济增长不一定导致收入差距增大。例如亚洲四小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较为恰当地处理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并未出现明显的U型曲线现象。

  另一方面,U型曲线的拐点也不一定会自动出现,即在收入差距扩大化后,此差距不会在不施加任何人为作用的情况下自动缩小。多数经济学家将库兹涅茨曲线认定为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而非经济学定律。在西方国家中,库兹涅茨曲线的下降趋势是由于政府采取了相应的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如政治变革和制度调整等。

  库兹涅茨曲线是一种假说,该曲线的形状是通过一系列数学方法确定的,但是这一系列数学方法,也存在各种问题,在学术界争论很多。其中存在问题比较严重的部分,就在于库兹涅茨使用的数学方法,缩小了高收入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

  “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目前我国正面临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不公平现象频发等问题,能否成功处理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决定了我国是否能顺利完成经济转型,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来源:《半月谈》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