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龙头作用日益凸显 制约因素不容忽视
 来源:  时间:2012-08-15 08:49 

——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情况分析

  自200912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两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破解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难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高位推进、成效显著,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发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作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示范作用。

  一、经济总量增速高于全省,成为江西崛起的顶梁柱

  我省注重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龙头示范作用,坚持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有机统一,在保持生态优势的前提下,更加迅速地做大经济总量。《规划》实施两年来,区内经济发展强劲,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成为全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2009年区内生产总值4491.39亿元,2010年突破5000亿元大关,达到5544.76亿元,同比增长14.6%,比全省平均增速高0.6个百分点,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8.7%2011年再次突破6000亿元大关,达到6805.48亿元,同比增长12.8%,比全省平均增速高0.3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为58.8%,比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区内财政收入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09年区内财政总收入490.73亿元,2010年达到649.88亿元,同比增长32.4%,比全省平均增速高0.4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为53.0%,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2011年达到849.62亿元,同比增长30.7%2009年区内地方财政收入280.96亿元,2010年达到392.87亿元,2011年突破500亿元,达到522.46亿元,同比增长33.0%,占全省比重达49.6%,比2009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二、高效生态农业蓬勃发展,成为生态立省的靓品牌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发展生态农业基础较好。两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有机、绿色食品产业迅猛发展,优质粮、棉、油、菜、茶、鱼等产量快速增长,形成了许多省优、部优免检产品,注册了一系列著名品牌或商标,多项产品荣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称号,打响了“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的品牌。2011年区内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达到991.47亿元,同比增长4.4%,比全省增速高0.2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为44.9%2011年区内粮食总产达199.0亿斤,比2009年增长6.08%,增速比全省高3.57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为48.5%,比2009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全省47个商品粮基地中,区内有19个;前8名产粮大县全部在鄱阳湖区内,分别为丰城市、鄱阳县、南昌县、余干县、高安市、新建县、临川区和樟树市;其中,丰城市、鄱阳县、南昌县粮食总产量超过20亿斤。2011年区内油料总产达70.67万吨,比2009年增长15.8%,增速比全省高3.10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为61.5%,比2009年提高1.6个百分点。2011年区内棉花总产13.46万吨,比2009年增长13.7%,占全省的比重高达94.2%

  三、工业园区规模快速扩张,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强动力

  工业园区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重要的增长点。各县经提高产业集中度为重点,优化工业布局,打造产业集聚平台,努力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配套程度高、生态环境好的特色园区,不断做优做强园区经济。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39个工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664.32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40.52亿元,实现利税662.91亿元,招商签约资金2066.46亿元,招商实际到位资金1249.0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9.0%35.8%35.4%8.5%3.3%,占全省园区的比重分别为55.4%54.7%49.9%52.0%53.8%。每平方公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37亿元,增长32.1%;实现利税2.60亿元,增长31.7%;招商实际到位资金4.89亿元,增长5.51%;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15亿元、0.07亿元和0.47亿元。工业园区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已渐渐成为区内县域经济的主角。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成为科技创新的重头戏

  我省以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点,立足现有基础和条件,突出区域优势和特色,精心培育并报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使之成为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强大支撑和强劲动力。2011年,区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97.03亿元,同比增长17.6%,占全省的比重为58.7%。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1061.38亿元,增长20.1%,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67.6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48.77亿元,增长41.1%,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9.7%2011年,全省新批812家外资企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353个,占全省总数的43.47%;亿元以上内资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306个,占全省总数的50.41%

  区内新增国家级高新区2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生态工业园区8个、循环经济试点基地6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在国内居于领先位置或填补国内空白,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新余为代表的光伏产业在多晶硅铸锭和切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走在全国前列;以南昌、景德镇为中心的半导体照明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衬底原创技术,获得国际国内发明专利47项;风力发电方面,新余引进培育了技术水平先进的力德风电等风电设备制造企业;金属新材料产业铜冶炼生产全流程自动化关键技术及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成为区内经济的增长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提高服务业在区内经济中的比重。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80.0亿元,2010年为1865.89亿元,同比增长13.3%,比全省平均增速高2.1个百分点;2011年达到2197.03亿元,同比增长11.7%,比全省平均增速高1.0个百分点,占全省第三产业的比重为61.0%,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一是生态旅游产业乘势而上。随着《鄱阳湖生态旅游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旅游发展战略,乡村旅游、温泉旅游、森林旅游等生态旅游迅速升温,以鄱阳湖为中心的大旅游网络基本形成。区内共建成14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国家湿地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31个乡村旅游示范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正在成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全面旅游业的加快发展。2011年,全省接待游客量由2009年的9400万人次提高到1.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由676亿元提高到1105.9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跻身“千亿元俱乐部”;接待入境旅游人次135.83万,比上年增长19.06%;外汇收入4.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97%

  二是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壮大。区内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品牌、特色产业园区、基地的建设和培育工作扎实推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南昌国际动漫产业园已完成开园暨建设项目签约仪式;总投资3000万元的《阿香游中国》系列漫画,已由泰豪集团中法合作泰豪法语中心组织编著,出版发行了《爱茶的中国姑娘》等前4册;总投资100万元的《拇指姑娘》一剧已成功在南昌演出。

  三是商贸物流业快速发展。2011年,区内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6.64亿元,同比增长17.3%,占全省比重达57.2%,比2009年提高1.0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零售总额731.6亿元,同比增长30.5%,比全省平均增速高0.2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达66.9%2011年区内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58个,年成交额达到950.70亿元,占全省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年成交额的72.2%;与上年相比增长8.7%,增速比全省高2.3个百分点。

  六、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成为投资增长的主抓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坚定不移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支持大发展,着力在基础设施、重大产业、社会建设、民生工程、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综合效益高的好项目,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力。《规划》实施方案确定的405个重大项目,有300多个已启动建设,其中21个提前完成建设任务,累计完成投资近5000亿元。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鄱阳湖综合治理规划获得国家批复;鄱阳湖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和库区移民进展顺利;环鄱阳湖天然气管网建设基本完成,南昌、九江、景德镇、新余、高安、丰城、永修等地已实现供气,日供气量在70万立方米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清洁工程试点均已启动。数量众多的大项目拉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11年,区内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916.49亿元,占全省比重达56.1%,同比增长27.73%,增速比全省高0.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投资92.38亿元,增长12.8%,增速比全省高7.3个百分点,对全省一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109.75%;第二产业投资2918.91亿元,增长29.3%,增速比全省高1.6个百分点,对全省二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58.48%;第三产业投资1905.21亿元,增长26.2%,对全省三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52.31%

  七、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成为项目落户的新热土

  我省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用足、用活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努力打造环境品牌,把扩大投资与扩大开放、全民创业结合起来,大力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破除制约民间投资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平等准入、公开竞争的市场环境,成为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引进的重大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大多数落户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如香港理文集团在瑞昌投资3亿美元的理文化工项目、香港华南城控股有限公司在南昌投资2.74亿美元的华南城项目、四川金天集团在湖口投资50亿元的硅锰合金新材料生产项目,等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在成为招商引资、项目落户的热土。2011年,区内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35.76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59.02%,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1.4%;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实际进资金额1333.38亿元,占全省总额的51.7%,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4.6%;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招商引资占据全省半壁江山。

  招商引资的强劲发展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外贸出口积蓄了强大后劲。2009年区内出口总值只有45.74亿美元,2010年增长到85.34亿美元,2011年达到128.95亿美元,是2009年的2.82倍,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为58.93%

  八、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2项生态经济工程全面启动实施,85个县(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完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开工,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五河一湖”水污染治理工程、长江暨鄱阳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等生态环境工程顺利实施。两年来,区内共实施循环经济项目、重点节能工程项目、清洁生产实施项目500个,总投资达450亿元左右。2011年区内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1.29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4%

  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模式,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行先试的重要任务。从2008年开始,我省共投入3.69亿元对“五河”和东江源头地区进行生态补偿试点。2011年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每亩15.5元,位居全国前列。同时,制定出台《江西省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草案)》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对占用、征收湿地和利用湿地资源的单位或者个人征收湿地生态补偿费。生态补偿机制激活了各地环境保护的动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初见端倪。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3.1%,位居全国前茅;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6%,高出全国30多个百分点;11个设区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在巩固提高中保持全国前列。

  两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高位推进,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三慢一快一重”:

  一是第二产业增速慢于全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从区内38个县(市、区)来看,2011年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7.6%)的县(市、区)有20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1%)的县(市、区)有19个。

  二是实际使用外资增速慢于全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幅比全省低7.4个百分点。从区内38个县(市、区)来看,2011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78%)的县(市、区)有24个,其中有9个县(市、区)出现负增长。

  三是出口额增速慢于全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出口总值增幅比全省低12个百分点。从区内38个县(市、区)来看,2011年出口总值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3.1%)的县(市、区)有14个,其中有2个县(市、区)出现负增长。

  四是能耗增长过快。江西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工业,工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重化工发展,有色、化工、水泥、电力、钢铁等高耗能行业占工业的比重较大,其对能耗增长的拉动远大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工业经济的发展以高能源消耗为代价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但综合能源消费量增幅却比全省高1.5个百分点,其中煤炭消费量比全省增幅高8.2个百分点;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全省高0.14吨标准煤。2011年,区内38个县(市、区)中有23个县(市、区)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9%),最高增幅达到236.3%;有17个县(市、区)煤炭消费量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9%);其中,有16个县(市、区)煤炭消费量增速高于13%

  五是减排降污压力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畜禽养殖规模扩大及机动车迅猛增长,主要污染物新增量消化任务重、困难大。再加上,重金属污染防治历史遗留问题突出,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治理技术,防治与修复治理难度大。

  以上问题,不利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密切关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确保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更好更快发展。

  1、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龙头昂起。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突出“核心是发展”、强化“特色是生态”的基础上,围绕“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制高点,使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为转型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强力打造由南昌核心增长极、九江沿江产业带、昌九工业走廊构成的区域增长极,昂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经济发展的“龙头”,促进全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跨越。

  2、挖掘资源优势,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牢固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后劲、最大的品牌”的意识,充分利用江西独特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扩大影响力,增强吸引力,提高竞争力。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经营环境,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开公平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优质便捷的服务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不断增强引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企业来赣投资,把好的项目“请进来”。同时,要大力实施自主品牌战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鼓励和引导一批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企业稳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国际市场,促进外贸的长足发展。

  3、加快科技创新,实现节能降耗和经济增长“双赢”。通过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企业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品,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产品。加快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及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对高耗能模式的化学、水泥、钢铁、煤炭炼焦工业等企业要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大企业生产工艺的改造,大力降低能耗,支持重点节能项目、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以及重点行业节能技改项目,为企业节能降耗提供保障和支持。

  4、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提升减排降污能力。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工作,增强企业减排的自觉性。继续加快县市区排水管网建设,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率,加快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启动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抓好火电,钢铁和水泥行业脱硫脱硝工程建设,继续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推进生态养殖和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我省推行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引领产业升级和推进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坚实的技术和产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