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新形势下湖南加快产业转型的现实压力与路径选择
 来源:  时间:2012-08-17 09:38 

  加快产业转型,既是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具体实践,也是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当前湖南面临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的双重压力,如何立足省情,科学把握新形势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瞄准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目标,实现“两个加快”、“两个率先”,已成为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一、抢占先机,湖南加快产业转型具有现实基础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一化三基”、“四化两型”建设,2008年湖南地区生产总值大步挺进“万亿俱乐部”,2011年达到19635.19亿元,经济总量连续四年位列“全国十强”,“两型社会”建设纵深推进,产业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成效明显,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6.739.643.7转变为13.947.538.6。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分别达47家和419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900亿元,比上年增长21.9%;休闲农业经营收入112亿元,增长25%。工业发展的高级化程度提高,全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1.1%,增速分别比全部工业增加值和规模工业增加值高12.9个和11个百分点;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增长28.8%,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2.4%,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3.7%5.3%,比上年提高1.7个和0.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7%,分别比上年、2005年提高2.5个和7.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体系逐步完善,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现代金融、文化创意、会展经济、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竞相发展。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8.12亿美元,增长51.0%;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比2005年提高1个百分点。

  (二)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2011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170.87亿元,成为继机械、食品、石化、有色、轻工、建材、冶金之后的第8个千亿产业;涌现出长沙工程机械、岳阳石化2个千亿集群,“三一”系、“中联”系、“南车”系等相关配套中小企业正在逐步兴起;形成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株洲高新区3个千亿园区,20062011年全省省级及以上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3%,比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快4个百分点;五矿有色成为省内首家千亿企业,全省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202家,过50亿元的26家,过100亿元的12家,分别比上年增加68家、6家和1家。

  (三)创新能力提升加快。近年来,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亚欧水资源研究与利用中心等一批重要创新平台落户湖南并正式运行;“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轨道交通高速机车交流技术、5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一批示范效应明显的“两型”技术和产品得以推广,涌现了一批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2011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占全部纳入高新技术统计企业的55.5%,比上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湖南创新能力在中部六省排名上升至第一位。

  (四)绿色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20.43%,超额完成下降20%的目标任务;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减排均超额完成任务;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2006年下降6.5个百分点。初步核算,2011年全省清洁能源利用达到2051.96万吨标煤,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12.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2.7%3.4%。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7.6%,分别比上年提高5个和8.6个百分点;14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实际监测的地表水断面中,达到III类标准的比重为91.8%;森林覆盖率达57.13%,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目前,中央投资的49个治理项目已全面启动实施,全省已完成水污染整治项目2063个,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衡阳水口山等7大重点区域整治正有序推进。

  二、冷静分析,加快湖南产业转型仍然任重道远

  (一)外部发展环境出现新的变化。

一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一方面当前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经济普遍陷入低迷状态,债务危机不断发酵,外需下行压力较大;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以低廉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对我国和我省劳动密集型产品形成了强大的供给替代压力。

  二是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近年来,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预期不断增强;上游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上升幅度较大;企业的资金、用地、用电、用水等供需紧张,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人口红利即将消失,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资料测算表明,湖南劳动适龄人口在20102012年达到峰值4770万后将逐年下降,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在2015年以后降到70%以下。

  三是资源禀赋和投入难以支持可持续发展。湖南能源先天不足,无油少气缺煤;虽是矿产资源大省,钨、铋、莹石、石墨、海泡石等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首位,但结构性短缺严重,如铁矿、铅矿、锌矿、锑矿、锡矿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为88.5%92.2%77%57%52%。在资源、能源和要素供应日趋偏紧的形势下,这种依靠要素、资源和环境红利的传统增长模式越来越缺乏竞争力,迫切需要加快转型。

  (二)新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来看,明确提出了“两个加快”、“两个率先”,即“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就是要努力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子”。

  从《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来看,预期性指标提出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等目标要求。2008-2011年,湖南经济总量虽然连续四年位列“全国十强”,但2011年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5年的3627元扩大到52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6.4%,比2005年的90.8%降低4.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4.1%,比2005年的95.8%降低1.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继续扩大。同时,按照国家统计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测算,2010年湖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为80.9%,比2000年提高22.7个百分点,但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湖南要实现人均GDP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缩小与全国的差距、率先在中部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只有加快发展,并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与人均GDP增幅基本同步才有可能实现。

  约束性指标提出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降低16%1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累计分别减少8%,氮氧化物、氨氮排放累计分别减少10%”的目标要求。“十一五”湖南为完成国家节能减排任务已经进行了努力,要在此基础上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挖潜的空间缩小、难度加大。

  与此同时,湖南重化工业特性突出,规模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占七成左右;高耗能产业比重大,重点耗能行业能耗占工业能耗的九成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七成左右,经济对能源、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排放产品的依赖性较强。此外,近年来陆续开工和投产的电力、水泥、钢铁、化工等高耗能项目,如2011年华能湖南岳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三期工程120万千瓦机组新增能耗66.0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8.3%,拉动全省能耗增长1个百分点,也给今后一个时期的节能减排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三)“投资主导-工业推动”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凸显了转型难度。一是工业化中期阶段性特征明显。2011年,湖南人均GDP29828元(4618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3.947.538.6,第一产业比重降至2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且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大于轻工业和服务业;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42.423.034.6,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40%;城镇化率达45.1%。按国际上通行的标准衡量,湖南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加速阶段。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中期加速阶段是产业结构调整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的时期,也是人口、资源和环境等矛盾突出、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

  二是经济发展整体仍处于投资主导阶段。从需求层面看,2000年以来湖南投资率由2000年的29.5%2005年的39.1%,提高到2010年的54.7%;而消费率由2000年的69.6%200561.0%,下降到2010年的47.4%。从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20102011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56.8%63.8%,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6.3%39%,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1%和-2.8%,投资驱动占主导地位。根据湖南2010年投入产出表,投资对第二产业产品的需求占全部投资的92.9%,对第三产业需求的比重为6.9%,对第一产业需求的比重只有0.2%。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的投资诱发系数,如果增加100亿元的投资,产出增加幅度居前列的行业依次是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56亿元)、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10.11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09亿元)、金属制品业(2.41亿元)、化学工业(2.25亿元)、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06亿元)。这种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能在一定时期内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但也会进一步拉升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加剧资源供需和环境污染矛盾。

  三是创新驱动尚处于起步阶段。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看,2010年湖南仅为1.16%,大大低于北京(5.82%)、上海(2.81%)、天津(2.49%)的水平,也低于全国(1.76%)水平。R&D经费是科技经费投入的核心部分,R&D经费投入不足,势必影响自主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科技部发布的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相关指数来看,2011年,湖南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46.94%,分别比上年和全国平均水平低1.72个和13.1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6位,比上年后移一位。从科技成果转化率看。2011年,湖南专利申请量29516件,授权量16064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1.9%15.8%,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30%左右;大部分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不强,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仅为外贸出口总额的40%左右和10%左右;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5%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以上。创新动力不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将进一步拉大湖南与其他省份的差距。

  三、凝心聚力,五个层面着力加快湖南产业转型

  根据当前湖南发展存在的“投资主导-工业推动”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十二五”规划新要求和发展环境新变化,我认为加快湖南产业转型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湖南实际,坚定不移地推进“四化两型”战略,突出在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主动权、着力点、长效机制和社会环境五个层面着力。

  (一)大力发展两型产业,明确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两型产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标志,是加快发展转型的主要载体和依托。要坚持以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明显为发展目标,着力推动两型产业发展。

  一是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要以“两型”为方向和目标,加快对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烟花、卷烟、陶瓷等湖南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形成特色工艺和知名品牌,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二是立足湖南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两型特色产业。如突出湖南农业的特色与优势,抓住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良好政策机遇,大力发展生物育种、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储藏保鲜等节约型、生态型、效益型和科技型农业;发挥湖南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拉长和完善旅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发挥广电、出版、动漫、演艺和新媒体集群的优势,大力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重要引擎。

  三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突出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服务外包、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和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如:加快建设青竹湖服务外包省级示范区、中电软件园、青苹果数据城重点服务外包示范发展园区,打造长株潭创意产业园、科技创业园、现代物流园和中央商务区、文化聚集区、特色产业区服务产业集群,推动湖南经济逐步由工业经济为主向服务经济为主转变。

  (二)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把握产业转型的主动权。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把技术创新作为产业转型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精神,以建设创新型湖南为目标,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在创新中推动转型发展。

  一是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强化关键技术研发。要密切跟踪全球产业分工不断调整的新趋势,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如推动组建混合动力汽车、光伏、风电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集中力量进行重大技术攻关。实施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基础软件等一批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突破现代工业设计、物联网、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是加大创新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进一步增加在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和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等关键领域的投入,切实落实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引导和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自主创新产业集中;积极推进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中科院湖南技术转移中心、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平台建设,打造自主创新高地。

  三是充分利用湖南丰富的高校资源,引导高等院校调整和优化相关学科和专业设置,建立企校联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制定出台灵活多样的人才居留政策,将人才培养引进工作与提升创新能力紧密结合,重点完善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人员股权激励等政策措施,吸引各类人才在湖南创业发展。

  (三)紧跟市场需求变化,牢牢抓住产业转型的着力点。从产业发展来看,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要充分考虑竞争能力、市场容量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最终接受市场检验。因此,产业转型要紧跟市场需求变化。

  一是产业结构要主动适应消费结构和消费政策变化。当前,全球主流消费市场正在向健康、节能、环保、低碳等方向发展,并推动新的消费热点形成。5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推广符合节能标准的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和热水器以及节能汽车消费补贴。绿色汽车、绿色家电、绿色住房等绿色商品消费和绿色服务消费发展潜力巨大。

  二是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实行差别化扶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将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之一,国内整个光伏行业的利润率从2007年的139%下滑到20%。在500多家光伏企业中,1/3的中小企业产能利用率在20%30%,基本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因此,产业发展要密切跟踪市场变化,科学规划协调,抢占发展制高点,在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和产业布局上采取差异化政策。对于有色冶金、烟花爆竹、农林产品加工等优势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产业,应着眼于做大做强核心企业,发展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对于钢铁、化工、造纸等国家政策受限产业,应进一步加强产业整合,通过加快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则要通过政策引导,支持自主创新,发展高精尖核心产品;对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则要在巩固现有优势、加大投入的同时,积极开发新产品,走精品、高端、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形成自己的新优势。

  三是大力发展老年产业和服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湖南省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4.54%,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如老年用品、用具等产品的开发以及生活照料、医疗康复、保健养生、娱乐休闲等专业的、社会化的养老服务,几乎覆盖所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

  (四)以培育消费需求为切入点,构建产业转型的长效机制。从2010年湖南投入产出表可以看出,投资需求推动第二产业比重上升,消费需求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最大。因此,应大力培育消费需求,改善需求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一是从改善民生、提高收入入手,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2010年,湖南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62.0%下降到50.2%,“十一五”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7%12.5%,分别比全省经济增幅低2.3个和1.5个百分点。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要通过鼓励创业、扩大就业,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范围,对涉及低收入群体基本需求的水、电、气、公共交通等采取差别政策。制定工资增加的财源保证机制,稳步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提升居民消费信心。

  二是推进消费信贷,强化消费热点培育。2012年湖南人均GDP即将超过5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健康、节能等高端消费品将成为消费热点。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鼓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根据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特性与市场需求,大力开发和发展新的消费信贷品种,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要,促进潜在消费能力释放。

  三是不断优化消费环境。积极完善城乡流通体系和便民消费服务,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业态,努力营造公平有序、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从投资、消费的诱发系数可以看出,消费对湖南经济的带动效果将不亚于投资,提高最终消费的比重,适当降低投资率,不但可以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还有利于推动湖南经济持续发展。

  (五)多管齐下,努力营造产业转型的社会环境。产业转型特别是淘汰落后产能,短期内有可能减少财政收入,引发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矛盾,难度较大、阻力不小。因此,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产业转型的社会环境。

  一是强化两型宣传。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经济运行的深刻变革,也是思想观念的自觉升华。要努力弘扬两型文化,坚持将优化投资结构与调整产业结构、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节能减排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结合起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倡导政府绿色采购,逐步提高节能节水产品和再生利用产品的比例,为推动产业转型提供社会环境保障。

  二是强化政策激励。要认真落实国家财政、金融和土地政策,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切实落实节能节水和环保产品消费政策,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依法推进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同时,要推进环境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构建生产要素投入约束机制;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重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以及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特别是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技术研究提供资金保障;放宽市场准入,制定公平、规范、透明的准入条件,引导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进入两型产业领域。

  三是强化考核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绩效评估考核机制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结构调整、产业优化、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考核力度,增强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促进湖南发展动力由重“投入”转向重“创新”、发展目标由重“总量”转向重“总量、均量、质量”同步提升,努力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