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加快湖南城市发展问题研究
 来源:  时间:2012-08-22 11:04 

  城市是人力、资本资源的积累和聚集中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目前,湖南共有29个城市,其中地级市13个,县级市16个。全省城市总人口超千万,城市建成区面积超1000平方公里。本文主要利用2005-2011年城市年报数据,分析全省13个地级市市辖区(以下简称“市级城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区位情况。湖南市级城区由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常德、张家界、益阳、郴州、永州、怀化和娄底所辖的35个行政区组成,现有国土面积约为1.9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9%2011年年末总人口达1360.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9.1%。从城市区域分布看,长沙、株洲、湘潭位于湘东,衡阳、郴州、永州处于湘南,怀化、张家界属于湘西,常德、岳阳位于湘北,邵阳、益阳、娄底处于湘中。以长沙为中心,与各城市连通了高速公路。武广高铁、沪昆高铁和环长株潭城市群轻轨贯通后,将更大地提升市级城区的聚集和辐射作用,使湖南市级城区成为华中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才中心。

  (二)城市规模情况。按照《2010年中小城市绿皮书》提出的城市人口规模划分标准: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300万的为大城市,300-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湖南市级城区大部分为大城市,而长沙为特大城市,邵阳和郴州为中等城市,娄底为小城市。

  (三)城市经济实力情况。从地区生产总值规模看,长沙市区生产总值独占熬头,超过1000亿元,株洲、湘潭、岳阳和常德市区生产总值为500-1000亿元,衡阳、益阳、郴州和永州市区生产总值为200-500亿元,邵阳、张家界、怀化和娄底市区生产总值在200亿元以下。按城市人均生产总值分组:5万元以上的有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常德和娄底,4-5万的有衡阳和郴州,3-4万元的有张家界和怀化,3万元以下的有邵阳、益阳和永州。

  (四)城区建设规模情况。按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分组:200平方公里以上的城市有长沙,100-200平方公里的城市有株洲和衡阳,50-100平方公里的城市有湘潭、邵阳、岳阳、常德、益阳、郴州、永州和怀化,50平方公里以下的城市有张家界和娄底。

  二、发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湖南各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城市环境明显改善,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十一五”以来,湖南城市化建设加速推进,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2011年末,全省市级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175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加397.4平方公里,年均递增7.1%。城市人口进一步增多。2011年末,全省市级城区家庭总户数为462.47万户,比2005年增加74.41万户,平均每年新增12.4万户;年末总人口达1360.7万人,比2005年增加173.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由2005年的17.6%上升到19.1%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5.1%,比2005年提高了8.1个百分点,年递增1.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化率超过45%的有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和岳阳,分别为68.5%57.5%52.1%47%47.8%

  (二)城市经济日益繁荣,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以来,全省城市经济不断发展,为城市化加速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011年,全省市级城区实现生产总值8925.4亿元,是2005年的3.3倍;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0.9%上升到45.5%,提高了4.6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城市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火车头。2011年,全省市级城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771.04亿元,是2005年的4.26倍,年均递增27.3%,占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45.7%提高到50.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64.6亿元,比2005年增长194%,占全省的54.7%;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134.9亿元,是2005年的4.15倍,年均递增26.7%

  (三)生态保护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十一五”以来,全省市级城区累计用于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1139.4亿元,年均投入189.9亿元。2011年末,全省市级城区实有城市道路面积16669万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7942.1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1.4%;城市人均道路面积由2005年的7.35平方米增加到11.0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42694公顷,比2005年增长54.3%。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40.6%提高到64.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39.7%提高到70.7%,年均分别提高3.95个和5.17个百分点。

  (四)城市社会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十一五”以来,全省市级城区加大了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改革与投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2011年,全省市级城区用于教育和医疗卫生的财政支出达210.5亿元,是2005年的5.94倍,年均递增34.6%,占全省市级城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的比重由2005年的12.8%提高到17.5%。从事教育的从业人员达23.08万人,比2005年增长25.7%,年均增加3.9%。全省市级城区拥有医院、卫生院1242个,比2005年增长31%;拥有医生数55297人,比2005年增长60.2%;拥有注册护士56589人,比2005年增长95.2%;医院、卫生院床位数达114897张,比2005年增长60.1%

  (五)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末,全省市级城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38.8万人,比2005年增加175.7万人,年递增11.3%;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69.6万人,比2005年增加214万人,年递增11.8%。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社会福利院438个,比2005年增加217个;社会福利院床位数30920张,比2005年增加19859张;社区服务设施数为7808个,比2005年增加467个。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明显,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44元,比2005年增长97.9%,年均增长12%

  三、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湖南各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只能结合湖南各城市发展相似点,对湖南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作简单的归纳。

  (一)城市建设问题。城市规划不合理、房价持续高涨等问题影响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一是城市规划失控,“摊饼”式扩张。由于“摊饼”式扩张,城市建设无序发展,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城市病”正在重演。2011年全省市级城区城市建设用地为1339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加484.76平方公里。二是大拆大建,抬高地价。一些城市因大规模拆迁,土地出让价格不断抬升,进而抬高房价。2011年全省房产税、契税和土地增值税合计为138亿元,占全省税收收入的15.2%

  (二)环境交通问题。未来城市居住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事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因此,湖南城市将面临巨大外部环境压力:一是环境保护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保压力增大,淡水、能源等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污染加重,面临生产生活污染叠加,水、气、土污染相互影响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2011年,全省市级城区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99498万吨、73.7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6.2%22.1%,这说明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日显突出。二是绿化压力。2011年,全省市级城区绿地面积达42645公顷,比2005年增加10511公顷,但占建城区面积的比重由2005年的41.3%下降到201136.3%,说明城市绿化难以跟上城市扩张建设步伐。三是交通压力。2011年,全省公路线路年末里程为23.21万里,比上年增长1.8%,而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为290.58万辆,比上年增长19.2%,其中:轿车为126.86万辆,比上年增长26.7%。汽车保有量增速远远超过公路建设速度,导致城市交通压力增大。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市区每百户居民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大幅增加,湖南各城市面临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全省市级城区每百户居民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从2005年的2辆提高到2011年的12辆,其中长沙市区每百户居民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从2005年的4辆提高到2011年的30辆。

  (三)城市服务问题。城市服务水平是一个城市未来发展动力,对推进城市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城市服务功能总体偏弱。2011年全省市级城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952.743.5,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并且出现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的趋势;而2005年全省市级城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8:43.2:51,与2005年相比,全省市级城区呈现出一、三产业比重下降、二产业比重上升的趋势,这表明全省市级城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发挥市级城区带动作用明显不足,作为市级城区的服务功能仍偏弱,难以提升市级城区带动作用和聚集效益。二是上学难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聚增,导致学生人数聚增,以致出现上学难的问题。2011年,全省市级城区小学学生数为96.37万人,比2005年增加20.74万人。三是看病贵的问题。2011年,全省市级城区医疗卫生支出62.6亿元,比上年增长41.5%,远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这说明全社会医疗费用的总水平有一种不断增长且增速居高不下的趋势。

  (四)城市贫富差距问题。城市贫富差距是城市发展的一块心病,阻碍着城市化进程。一是城市内部贫富差距问题。随着湖南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已经显现,将成为全省未来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湖南城镇居民10%最高收入户收入与10%最低收入户收入差距由2005年的23978元扩大到2011年的41241元,扩大了72%。二是城乡贫富差距问题。在推进城市化中,有些地方进行政策倾斜,重城轻乡,必然影响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最终影响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湖南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民收入差距由2005年的6406上升到2011年的12277元,扩大了91.6%。三是进城农民融入城市的问题。要让进城“农民”快速转化为“市民”,使进城“农民”与“市民”在市区工作、生活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真正融入到城市之中,让进城“农民”真正享受城市化成果。否则,城市贫富差距将继续扩大。

  四、对湖南城市发展的对策建议

  要清醒认识城市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和问题,把握全省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重点在“求好、求美、求新、求久”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求好。就是科学规划,促进城市和谐发展。准确把握城市化演进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善于借鉴国内外城市规划先进理念和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规划湖南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实现由扩张型规划向集约型规划、功能型规划向效益型规划、需求型规划向人文生态型规划转变。加强城乡总体规划与城市群规划、中心城镇规划和县市域规划衔接,城市规划与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增强规划整体性、协调性和关联性。突出城市又好又快发展,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水平、人均住房、健康医疗和教育文化等方面下功夫,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二)求美。就是保护环境,建设宜居城市,促进城市人本发展。综合整治城市市容环境,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积极构建城市节能产业体系,严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污水、垃圾、废气的处理能力。加强城市过境水系、周边湿地生态系统、绿地生态系统、城镇周边绿环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延续城市文脉,丰富城市内涵,使城市成为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适宜人居的地方。

  (三)求新。就是改革体制,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城市创新发展。深化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为主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扩大城市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方式,放开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投资领域。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开展原始创新,重点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整合、优化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形成开放共享机制,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四)求久。就是因地制宜,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认真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同时注意全省各城市与国内外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湖南各城市要因地制宜,不能沿袭国内外城市“先发展,后整治”的老路,而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注重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环境可持续三者的和谐统一,这样才可以避免城市步入成熟期后不可持续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