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受多因素影响 消费对稳增长的压力增大
 来源:  时间:2012-09-03 10:02 

   今年以来,市场需求不足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国家和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举措对消费品市场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与预期效果仍有较大差距,市场运行中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上半年,山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7.4亿元,同比增长15.2%,而去年同期增长速度为17.5%。分季度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逐季回落,二季度同比增长14.3%,比一季度增长速度回落0.7个百分点。正确认识和看待增长速度放缓这一现实,对搞活市场,促进消费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厂家和商家库存商品大幅度增长

  今年以来,由于市场需求不振,不少生产者普遍感到产品难销,经营者感觉生意难做。为争夺有限的市场,厂家和商家的商品不同程度降价。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6月份同比增长1.9%,比1月份回落2.9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6月份同比下降3.4%,比1月份回落4.5个百分点。尽管降价让利幅度很大,但厂家和商家库存商品确没有减少,上半年,省财政厅统计的监测企业库存商品同比增长24.0%,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库存商品同比增长49.3%

  一方面是“卖难”,一方面是“买不起”,形成这种反差的原因主要是我国消费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1、居民消费转型升级出现停滞。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转型过程中出现停滞。住与行的消费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用于吃、穿、用三方面的消费比重为541%,比1990年上年降低了209个百分点;那么用于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教育、居住等方面消费比重就相应提高了20.9个百分点。2011年山西省城镇居民用于吃、穿、用三方面的消费比重为516%,比1990年上年降低了245个百分点;用于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教育、居住等方面消费比重就相应提高了24.5个百分点。住与行的消费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但近几年城镇居民用于吃、穿、用三方面的消费比重不降反升,2011年我国和山西省城镇居民用于吃、穿、用三方面的消费比重比2010年分别提高11.8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我国和山西省城镇居民用于吃、穿、用三方面的消费比重分别高达57.6%57%,分别比2011年提高3.55.4个百分点。从消费结构看,以吃、穿、用为主的消费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住与行为主的消费由于受收入限制和价格制约等因素影响,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因此,居民由一次性购买从“万元级”向“十万元级”消费品过渡过程形成了明显的断裂。

  从农民消费看,消费水平大约滞后城市10年左右,消费潜力大。但由于收入明显低于城市,购买力偏低,对城镇已经饱和的商品缺乏接替购买能力。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只能是满足生存需求后略有节余,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即有效需求与开发潜在需求、创造崭新需求所要求的人均购买力还相距甚远。因此,目前城乡居民都处于不同的消费发展阶段,都受到“买不起”链条的束缚。

  2、价格高依然制约消费。

  近几年来,尽管山西省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涨幅并不高,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上涨2.3%4.9%,今年1-6月份上涨3.2%。从长期看,物价上涨的累积效应,加大了居民在住房、医疗、教育等家庭保障性支出方面的压力,导致消费意愿降低,即期消费下降,最终将抑制广大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消费欲望,降低消费需求,反过来影响工业品的生产销售。

  3、低水平的生产过剩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从目前的市场表现看,一方面是产品积压,滞销的多是质量不高、货不对路的商品;另一方面是部分市场畅销的商品仍有缺口。一方面是许多部门的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是有些产品及其服务还赶不上需求,一些高科技、高附加值适应现代消费的产品严重匮乏。在商品供给上,大路货多,特色产品少;在流通上,以满足区域市场消费的多,真正参与大市场,大流通的少。消费者普遍反映,虽然市场商品琳琅满目,但“逛一家商场便知百家店”。

  解决国内市场供需矛盾的关键:一是要真正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的收入预期,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消费需求。二是切实解决供给问题,增加有效需求。在城市,应尽快启动住房二级市场,使其真正成为居民的投资品。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真正提供物有所值的产品,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在农村,要继续加快改善消费环境的步伐,使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得到有效发挥。

  二、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开拓农村市场已成为各级政府和领导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中心工作之一。但启动农村市场的多项措施出台后,并未显现出预期的效应,农村市场仍滞后于城市市场的发展。上半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29.6亿元,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6%,同比增长109%,增幅低于城区消费品零售额58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启而未动,除了受农民收入增幅减缓、消费环境和农民的消费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外,还有人们认识上的偏差。

  1、深化对农村市场需求概念认识。

  许多讨论农村市场的文章都认为我国农村市场的“市场大、潜力大”,但这种规模与潜力都不是建立在农村市场的现实购买力基础上的。如对农村市场潜力的判断多是从发展的眼光与未来的角度进行的,或者根据与城市购买力的巨大差距来判断的,即农村市场的购买力“如果”达到城市居民的水平将会如何。这种远景预测式的判断根本无法构成企业进行农村市场开拓的基本前提,即使以此判断为根据去从事农村市场开拓也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虽然农民收入及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与城镇居民10年前大体相当,但如果对农民的消费取向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对农村购买力是不能高估的。从收入看,与城镇居民收入可比性较差,农民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为实物收入,且现金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要用于生产;从消费支出看,城镇居民消费带有较大的福利性,而农村居民则基本没有这一特征。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60%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平均水平以下,而这些居主体地位的大多数农户,主要分布在贫困的高原山区,收入来源有限,收入水平较低,购买力弱,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增加收入的难度较大。农村市场比较活跃的部分,即真正既有需求又有购买能力的群体只是少数。

  2、开发农村需要的产品,拓展农村市场。

  从开发适应农村需要的产品出发,拓展农村市场,是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理念,那种立足于城市利益的农村场开拓行为,仅仅是一种短期行为,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购买力水平不足和市场发育程度低的现状。库存积压商品问题的企业经营机制和产品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也不会得到彻底解决。更不能把农村当成了“过剩产品收购站”,把开拓农村市场作为解决工商企业产品积压和亏损严重的临时举措。

  3、深化开拓农村市场在“切入点”的选择。

  近两年国产工业品,特别是那些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家电产品受市场约束最严重。因此,人们自然把启动农村市场的重点放在了工业品特别是彩电、冰箱、洗衣机、VCD等家电产品上。但事实上,各地区农民扩大消费支出的先后次序基本却是:建房、子女教育、交通工具、电器和日常消费品。

  从上述可以看出,开拓农村市场绝不是一个短期的应急之策,而是今后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必项解决农民有购买商品的钱,有愿意购买的商品、有方便的购物途径等一系列问题。要把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变成现实的购买力,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不能企盼短时期内就出现根本变化。其次,必须按不同地区及农民收入的不同层次对消费对象进行细分。要关注农村消费的细节问题,今天的农民消费和农村市场并不是城市居民昨天消费格局的再现,明天的农民消费也不会是今天城市居民消费的重复。在开拓农村市场时,要看到由生产和生活特点以及农村自然与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农民消费的自身特点。所以,厂家要充分关注农民需求的具体细节问题,根据农村消费的独特性,调整产品供给结构。政府则要相应地做好信息服务和管理工作。

  从目前经济发展情况看,立足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只有通过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着力培育农村市场,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才能从根本上使农村市场潜力得以有效释放,从而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储蓄存款稳增与消费回升乏力

  从宏观来看,即期消费和储蓄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2011年山西省储蓄率56%,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储蓄率过高必然会抑制消费,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由于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改革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加之资本市场效率低、预期收入不佳等原因,居民储蓄一直较快增长。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余额一直保持两位数增幅,从2000年至2011年,平均每年递增196%2011年为13.8%,绝对额达10494.5亿元。今年以来,储蓄存款继续稳步增长。6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到1160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1%。高储蓄率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金来源,又制约着即期消费需求的增长。但上半年山西省存贷比为52.5%,低于全国17.2个百分点,贷款在推动经济发展贡献上与全国有很大差距,而且约80%投向煤炭工业,1-5月份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煤炭工业比重为42.4%,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

  与储蓄存款猛增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消费需求不足已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来。2011年全国和山西省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64%62%,一季度分别为70%62%,山西省低于全国8个百分点。

  形成这种鲜明对比的主要原因是:

  1、居民预期心理的变化导致消费倾向降低。在经济体制加速转轨的过程中,原来由政府和国有企业向城镇居民提供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保障,相继转变为由居民自己承担全部或部分风险与费用,影响居民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国有企业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措施进一步落实;政府机构改革全面推开,这些改革的出台或酝酿出台,对居民即期收入和预期支出产生了较大影响,风险意识和自我保障意识明显增强,增加储蓄成为大多数居民的必然选择。据有关部门对居民储蓄用途的调查结果显示,用于子女教育、看病就医、养老、购买住房等四项用途共占665%。这也正是近年来中央银行连续降息之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加、消费需求增幅持续回落的原因所在。

  2、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群体。近年来,尽管山西省为确保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多次提高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收入户家庭收入增速明显加快,但受家庭人口、就业结构、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城镇居民家庭高、低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2006年山西省城镇居民家庭中20%的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897.01元,比20%的低收入组高14683.58元,是低收入户的4.5倍,高低之比为4.4812011年,山西省城镇居民家庭中,20%的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357.95元,比20%的低收入户(人均7551.18元)高出29806.77元,是低收入户的5倍。高、低收入之比由上年的4.511,扩大到4.951。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形成不同的消费群体,由此产生不同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由于高收入家庭的“基本建设”早已完成,该买的商品都已购置齐全,出现“有钱而无需购买新商品”,而占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消费群体则正在进行家庭“基本建设”,受购买力脆弱的制约,出现“欲购商品而无钱可买”的窘境。

  3、高低收入消费倾向的差异,使储蓄过多地向少数高收入群体集中。从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看,收入越高,消费倾向越低。2010年城镇居民20%低收入户的消费倾向为72.2%20%中等收入户的消费倾向为65.3%20%的高收入户的消费倾向为594%。由于高收入户的消费倾向低,储蓄倾向相应较高。据测算,目前20%的高收入户拥有50%的储蓄存款。应该说,居民储蓄的稳定增加表明居民心态的稳定,又可以为国家建设积聚更多的建设资金,但在目前内需不足,严重制约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过快的储蓄增长速度也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一是直接减少了即期需求,多储蓄意味着少花钱,消费倾向降低意味着扩大内需的难度加大;二是不利于缓解供求矛盾,不利于企业产品销售,如果消费长期启而不动,将会抵消扩大投资的一些效应,使消费与投资的双轮驱动变为单轮驱动,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

  四、经济结构中消费和投资结构失衡

  从居民消费率(即居民消费支出占支出法GDP比重)、人均消费水平和增长速度以及消费规模等分析,现阶段山西省居民消费率偏低、增速较慢、消费能力不强,消费规模亟待扩大。

  1、山西省居民消费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居民消费率的高低与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山西省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居民消费率由200035.7%下降到2010年的31.0%,为历史最低水平。这一比重低于全国2.8个百分点

  2、消费还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与投资相比,90年代以来消费需求一直滞后于投资的增速。1991-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4%,两者的增幅相差5.1个百分点,其中2001-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28.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0%,两者的年均增速相差10个百分点。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倍,2011年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倍。从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由2000年的65.0%下降到2010年的36.8%,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则由44.7%提高到81.6%,货物与服务净出口贡献率由-9.7%降为-18.4%。可见,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由投资拉动,而消费尚未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3、消费规模与经济规模所处位置不吻合

  收入水平不高决定了消费能力不强。由于居民消费规模相对较小,形成了山西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与消费总量的比重不相称。2010年山西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2.8%,但消费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2.1%

  五、市场周期性波动与金融危机滞后影响

  市场永远在繁荣和衰退之间循环,商界及民间对于未来生活总是从乐观的高峰跌落到失望的深渊,又在某种契机下雄心再起。总需求不足导致的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国家周期性经济波动的本质,通过市场周期性波动淘汰落后的产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实现消费结构升级。

  12012年正在进入当前市场周期的“尾部”

  回顾改革开放34年来,山西市场运行轨迹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运行趋向,即经历了市场扩展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6个周期,分别为1978-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1999年、2000-2005年、2006-20126个市场周期。2012年正在进入当前市场周期的尾部,即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第6个较长市场周期的“底部”。本轮周期从2006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2%开始,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增长18.6%23.9%18.1%17.6%2012年预计增长16.0%正在进入当前市场周期的尾部。分析本轮周期山西市场运行轨迹,把握与前几个周期所具有的特征,对正确认识当前市场运行变化,使当前市场尽快进入新一轮的平稳较快发展周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2012年的市场是2009年金融危机的滞后影响

  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看,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2.6%19.2%,并不是1991-1999年、2006-20122个市场周期谷底,而之后3年都出现增幅逐年回落现象,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1999年、2000年、2001年分别增长11.3%9.2%8.1%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增长18.1%17.6%16.0%。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发生金融危机的当年消费者普遍存在已达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水平或提高的心态,也就是商品消费具有刚性的道理。但这种刚性的保持需要收入作保证。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及后3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2.7%6.0%8.8%14.1%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及后2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7%11.8%15.8%。再加上收入对消费也有滞后性,出现金融危机后几年都出现逐年回落现象就不难理解。

  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启动消费的复杂性、艰巨性和迫切性,实行多管齐下的政策。目前使市场进入良性循环的当务之急是要继续加大扩大内需的力度,而启动消费除多途径增加居民收入外,主要是要扩大对各项改革的宣传,对一些可以透明的改革计划和目标公诸于众,使居民对未来支出做到心中有数,以减少居民的后顾之忧,从而增强居民的消费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