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山西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回落 
 来源:  时间:2012-09-10 17:02 

  2012年上半年,山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全面推进综改实验区建设,大力实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重视改善民生,全省城乡经济呈现出平稳、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全省夏粮喜获丰收,畜牧业发展较为平稳,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消费品价格涨幅回落,但由于工业品生产者价格下降过快,部分工业企业效益不佳。

  一、全省城乡经济运行状况及特点

  (一)全省夏粮喜获丰收,主要畜禽生产平稳发展 

  1、夏粮总产量为26.1亿公斤,增长近7.8%,小麦亩产量为251公斤,亩产增长11.1%

  据国家夏粮调查点实测数据推算:2012年山西夏粮总产量为26.1亿公斤(1997年为夏粮历史最高年,总产为36.06亿公斤),增长7.8%,其中,小麦产量为25.9亿公斤,比上年增长7.9%。小麦增产的原因主要是:2012年山西小麦生长期间,各地长势普遍良好,亩穗数和穗粒数增幅明显,千粒重好于常年。据实测调查,全省小麦亩产量为251公斤,比上年(226公斤)增长11.1%,比历史最高年2004年的244公斤高7公斤。小麦生产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旱地增产较大。山西旱地小麦种植面积较大,占到57%。据调查,旱地小麦亩产为180公斤以上,与上年相比,增产20%以上。旱地增产幅度较大的原因是播期稍晚但较为集中,冬前温度高,底墒好,冬前壮苗面积大,春夏季关键期降水充沛,苗情长势繁茂,群体充足,穗分化好,穗大粒多,增产幅度较大。为提高旱地小麦产量,2011年秋全省推广旱地小麦地膜覆盖60万亩。据农业部门对小麦大县抽样监测,旱地地膜覆盖小麦,亩产量可达350公斤,比旱地露地小麦亩产增加100公斤,增产率达50%以上。 二是水地小幅增长。据测算,全省水地小麦亩产为334公斤,增产幅度为3.0%左右。水地小麦亩产基数高,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小,产量保持稳定增长。

  2、主要畜禽生产平稳发展 

  从总体上看,山西畜牧业生产较为平稳,但喜忧参半。一是生猪存出栏增加,但价格回落,部分养殖户处于亏损状态。截至6月底,全省生猪存栏为444.0万头,增长9.5%,比年初减少12.2万头,下降2.7%,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8.1万头,同比增长6.6%,能繁母猪占到总存栏量的13.1%。上半年全省出栏育肥猪306.6万头,同比增加10.3万头,增长3.5%;猪肉产量为24.5万吨,同比增长5.6%。与此同时,生猪和猪肉价格继续下降, 6月份,全省活猪价格为14.11/公斤,比年初最高价17.57/公斤下跌19.7%。由于猪价连续回落,饲料持续上涨,导致猪粮比价不断降低,上半年山西猪粮比价平均为7.141,低于上年同期0.22个点,已连续8周处于7:1以下的低利润区,6月中旬更是降到6.161,接近盈亏平衡点,部分养殖户处于亏损状态。二是牛羊生产情况稳定,养殖效益较好。截止6月底全省牛存栏为92.0万头,同比增长3.5%。上半年全省出栏肉牛18.5万头,同比增长6.3%,牛肉产量为2.65万吨,同比增长6.0%。随着人们消费信心的回升,加上去年全年奶价的恢复性上涨,奶业生产逐步走上正常轨道,牛奶产量持续增加,上半年牛奶产量34.2万吨,同比增长3.3%。全省羊存栏继续增长,6月末羊存栏为828.7万只,同比增长0.6%,上半年全省羊出栏198.9万只,比上年同期减少2万只,下降1.0%,羊肉产量2.8万吨,同比基本持平。今年以来,山西牛羊肉价格水平较高,牛羊养殖效益较好。从近期看,牛羊肉价格相对稳定,全年预计山西牛羊饲养量仍将有所增加。三是家禽生产稳步增加,养殖效益逐步回升。6月末全省家禽存栏为5970.1万只,同比增长8.9%,期内出栏3075.5万只,增长8.0%,禽肉产量为3.9万吨,增长8.3%,上半年全省禽蛋产量为29.4万吨,增长2.8%1-5月份山西禽蛋价格总体较低,养殖效益低于上年同期,但从5月份开始鸡蛋价格出现短期较大幅度上涨,使得蛋禽养殖户信心增强,虽然饲料价格、人工费用等上行压力较大,但由于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正不断增强,养殖效益将逐步回升。

  3、农产品价格小幅上涨

  今年上半年,山西农产品生产价格小幅上涨,指数为104.34%。其中,蔬菜价格涨幅较大,水果、粮食价格小幅上升,油料和棉花价格持平略增,畜禽产品价格跌多涨少,渔业产品价格小幅回落,薯类价格下降较大,具体呈以下主要特征:一是粮食价格稳中趋升, 玉米上涨较大。上半年,山西粮食价格指数为104.2%,从具体品种来看,小麦和玉米价格上涨,指数分别为101.23%105.09%;谷子和高粱价格下降,指数分别为98.6%94.52%。二是薯类价格大幅下降。上半年,山西薯类价格指数为63.66%,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6.34%。主要是马铃薯价格降幅较大所致。今年以来,马铃薯价格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上半年,每公斤马铃薯价格由上年同期的1.78元下降到0.96元。三是蔬菜价格涨幅较大。上半年,全省蔬菜价格指数达到125.95%,同比上涨25.95%。在各类蔬菜中,葱蒜类蔬菜和瓜菜类蔬菜价格涨幅居前,指数分别为163.73%147.80%,其中,大葱价格涨幅趋缓,二季度指数为120.27%,比一季度回落了95.87个百分点。根茎类蔬菜和豆类蔬菜价格下降,指数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11.78%1.72%;叶菜类、白菜类和茄果类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二)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回落,低于全国水平

  1、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

  今年1-6月全省CPI同比平均上涨3.2%201120101-6月份分别为5.0%2.1%),涨幅比上年同期缩小1.8个百分点。分月看,1-6CPI同比分别上涨4.8%2.9%3.5%3.4%2.8%1.9%CPI环比分别为1.5%-0.6%-0.1%-0.6%-0.7%-0.6%总体呈回落态势。1月受春节因素影响,CPI环比上涨1.5%,同比上涨4.8%。节后23456月全省CPI同比涨幅不断回落,其中6月全省CPI同比上涨1.9%(低于全国2.2%的涨幅),创23个月以来新低。

  上半年,计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现为“八升”的格局。具体为食品类价格上涨6.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0%,烟酒类价格上涨3.5%,衣着类价格上涨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2.2%,居住类价格上涨2.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8%,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上涨0.1%

  2、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全国持平,居全国第20位,中部六省第4位,周边5省区末位

  与全国及中部六省、周边省份相比,今年上半年山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涨3.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涨3.3%0.1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湖北上涨3.6%,江西上涨3.5%,河南上涨3.4%,安徽上涨2.9%,湖南上涨2.8%,山西上涨3.2%,居第四位;在周边5省区中,内蒙古上涨4.0%,陕西上涨3.6%,河北、河南均上涨3.4%,山西上涨3.2%,居末位。

  3、上半年CPI运行主要特点

  一是上半年全省食品价格平均上涨6.3%,非食品价格平均上涨1.8%,食品价格上涨影响CPI上涨2.0个百分点,影响程度达61%,仍是影响CPI上涨的主要因素。二是“住、用、穿、医”涨势较明显。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仍延续了2011年上升势头,上半年同比平均上涨3.0%,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3个百分点,具体来看,与上年同期相比,涨幅较大的有中药材价格上涨18.5%,住院床位费价格上涨12.2%,个人服务价格上涨6.1%。此外,居住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衣着类价格尽管涨幅较为缓和,但存在易涨难跌的特征,与上年同期相比,三者分别上涨2.1%2.2%2.3%。共同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7个百分点。

  (三)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下降幅度高于全国水平

  1、工业品生产者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0.9%

  1-6月, 山西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累计下降0.9%(201120101-6月分别为8.9%9.3%),比去年同期低9.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累计上涨0.4%,涨幅比去年同期低9.1个百分点。分月看,1-6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1.1%、0.4%、-0.9%、-0.6%、-2.2%-3.4%(全国-2.1%),整体上呈逐步走低态势。分月看,从1月份的2.2%下降到6月份的-1.4%,16月同比涨幅分别为:2.2%、1.8%、0.7%、0.1%、-0.6%、-1.4%(全国为-2.5%),整体上呈逐步走低趋势。

  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品价格涨幅逐月下降

  16月,山西煤炭行业产品出厂价格同比累计上涨2.2%,比去年同期低9.9个百分点。煤炭价格逐步下降的情况反映出山西以及全国煤炭价格在钢铁、焦炭等下游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的影响下下跌较大,从价格趋势来看,山西省煤炭价格呈逐月下降趋势。

  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产品同比持续下降

  1-6月,山西省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同比累计下降3.4%。炼焦行业产品价格受钢铁行业价格影响,持续走低。从去年8月份开始,炼焦行业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同期钢铁产品价格的持续回落走势带动全省焦炭价格环比大幅下降。

  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品同比价格持续走低

  16月,山西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品价格延续去年钢铁价格低迷走势,继续走低,同比累计下降11.9%,钢铁价格走低一方面受全国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另一方面受汽车市场增长放缓影响。钢铁行业面临产能严重过剩、盈利空间缩小、同质化产品竞争激烈等困难,钢材价格大幅下跌,导致今年钢铁同比价格呈持续下降状态。

  5、全省工业生产者价格降幅高于全国,居全国第21位,中部六省第5位,周边五省第4

  今年上半年山西PPI出厂价格累计下降0.9%,降幅比全国平均水平的 -0.6%高0.3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按涨幅由高到低排序,居第21位。在中部六省中,湖北上涨1.1%,河南上涨0.8 ,湖南上涨0.4%,安徽下降0.4%,江西下降2.2%,山西居第5位;在周边5省区中,内蒙古上涨2.6%,陕西上涨2.3%,河南上涨0.8%,河北下降3.1%,山西居第4位。

  (四)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

  1、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8%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稳增长。调查结果显示,1-6月份,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764.7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8%,总体呈现出平稳增长态势。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7107.28元,同比增长11.8%,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8.7个百分点;人均转移性收入为2774.09元,同比增长12.7%,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3.6个百分点;人均经营性收入为534.64元,同比增长23.6%,拉动可支配收入增加1.2个百分点;人均财产性收入171.68元,同比增长20.2%,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0.3个百分点。

  2、全省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10.9%

  1-6月份,山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882.4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9%。八大类消费中除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小幅下降外,其他七类均呈不同程度地增长。一是人均食品支出为1966.72元,同比增长10.5%,拉动消费性支出增长3.5个百分点。二是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为842.99元,同比增长30.3%,拉动消费性支出增长3.7个百分点。三是人均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为256.6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4%,拉动消费性支出增长1.1个百分点。四是人均衣着支出为838.81元,同比增长6.8%,拉动消费性支出增长1个百分点。五是人均居住支出为526.59元,同比增长7.6%,拉动消费性支出增长0.7个百分点。其中,住房支出为163.05元,增长13.3%

  3、与全国及中部和周边省份的比较

  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508.54元,同比增长13.3%,山西增幅低于全国0.5个百分点,从山西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来看,人均收入从去年上半年的低于全国21.6%,微扩到今年上半年的21.9%。在31个省、市、区中,山西高于江西(9751.68元)、贵州(9417.86元)等8个省份,排第23位(位次与2011年上半年相同);从排名前10位的省市观察,除北京、重庆外,其余8个省、市均处于东部地区;在中部六省中,山西仅高于江西,排在第5位;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最高的湖南(10863.64元)低1098.86元,比排在山西前面的河南省(10112.79元)低348.01元;比紧跟山西之后的江西仅高13.10元。与周边五省(区)相比,山西仍居末位;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高的内蒙(11457.48元)低1692.7元,比排在山西前面的河南省(10112.79元)低348.01元。

  (五)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和消费实现持续较快增长

  1、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7.52%,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3331.1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96.54元,同比增长17.52%,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工资性收入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山西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553.68元,比上年增加290.98元,增长23.04%。工资性收入对上半年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58.6%,拉动农民现金收入上涨10.27个百分点。二是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稳步增长,上半年全省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人均1361.1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8.15元,增长13.15%。对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1.85%。三是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351.2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1.57元,增长13.42%。四是财产性收入平稳增长。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65.0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85元,增长9.89%

  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21.64%

  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505.26元,同比增长21.64%。上半年全省农民食品消费支出为人均844.35元,同比增长10.59%;衣着消费支出为人均316.08元,同比增长23.21%;居住消费支出为人均358.17元,同比增长34.88%;购买家庭设备用品支出人均144.46元,同比增长16.81%;医疗保健支出人均254.55元,同比增长36.3%;交通、通讯消费支出为人均278.43元,同比增长23%;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人均218.4元,同比增长28.72%

  3、山西上半年农民收入与全国比较

  上半年山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3331.13元,增长17.52%,增幅比全国高1.42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影响,实际增长比全国快0.8个百分点。山西农民上半年现金收入绝对值在全国排第25位,增速在全国与天津、湖北并列排第10位。在中部六省中,上半年山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居第二位,分别比安徽(18.9%)低1.4个百分点,与湖北(17.5%)增速相同,比湖南(17.2%)高0.3个百分点,比河南(17.1%)高0.4个百分点,比江西(15.8%)高1.7个百分点。与周边四省比较,上半年山西农民现金收入增幅居第二位,比陕西(17.6)低0.1个百分点,比河南(17.1%)高0.4个百分点,比河北(17%)高0.5个百分点,比内蒙(15.1%)高2.4个百分点。

  二、当前山西经济运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生猪价格继续下跌

  受大环境影响,生猪市场出现全国性下跌,山西市场也不例外,生猪和猪肉价格继续下降,6月份,全省活猪价格为14.11/公斤,比年初最高价17.57/公斤下跌19.7%。生猪价格的下跌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与工业品出厂价格“倒挂”

  上半年山西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比购进价格指数低1.5个百分点。从去年2月份开始,山西出现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高于购进价格涨幅的现象,长时间的“高进低出”加大了山西制造业、非能源性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压力,对盈利造成不利影响。

  (三)农民增收仍然面临一些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虽然今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但从当前农民增收的形势来看,制约农民增收的深层次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化解,影响全年农民增收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是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尚待巩固。工资性收入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最为明显,今年以来尽管央行连续两次下调贷款利率,但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仍然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这对农忙务农、农闲外出打工的农民来说,工资性收入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二是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性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家庭经营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的难度较大。三是财产性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趋弱。四是转移性收入难以超过上半年的增幅。

  (四)城镇居民收入缺乏新的增长点

  尽管山西城镇居民收入在经济形势好转和上年各项增资政策翘尾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得到较快增长,但收入预期仍不明显,缺乏新的增长点。一是与中部地区和周边省份相比,山西津补贴标准较低。二是收入来源主要以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为主,而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等自主创收的比例较低。由于居民收入增长主要取决于国家增资政策和企业经济效益,居民收入过于依赖就业者的工资收入,而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易受经济环境的影响,且对收入整体的贡献率偏低,城镇居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不多。

  三、几点建议

  (一)做好“三农”工作,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特别是要落实好对玉米等农产品最低收购价,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二是加大能繁母猪补贴,加大生猪生产补贴力度。三是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各级政府尤其是物价、工商、质监、农业等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监控农资市场制做、销售环节,打击制假、售假、贩假等违法行为,净化农资市场;对化肥生产用电实行价格优惠,对化肥批发、零售环节实行差率控制措施,加强化肥流通环节价格监管;严肃查处违法哄抬农资价格行为,确保农资价格相对稳定。四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

  (二)拓宽居民收入来源,健全再分配调节功能

  一是要积极发展和完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市场,拓宽居民除劳动者报酬以外的其他收入来源,特别是家经营性收入,提高居民收入总量;二是积极采取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市场合法权益等手段,缓解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态势;三是比照中部地区和周边省份,逐步提高最津补贴标准,促进居民收入增加。

  (三)优化环境,创新服务,加大对企业贷款的帮扶力度

  要大力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准入标准的行业项目和龙头企业,积极主动为有市场、有效益、前景好、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一是筛选产品市场好、企业信誉好、经营者人品好的中小企业与金融部门对接,帮助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二是要加快建立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全面开展地方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完善信用评价体系,进一步拓展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渠道;三是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完善有利于企业融资的体制和机制,防止恶意拖欠货款、工程款等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