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昔日的省定贫困县,到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快”县;从传统的山区农业小县,到产业集聚区跻身全省“十强”;从“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部门配合”的旅游开发“西峡经验”全省推广,到新农村建设“黄狮典型”走向全国……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中,西峡人以特有的睿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致力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发展,不断实现新的突破,43万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成了一个富强、和谐、秀美的新西峡,铸就了“忠诚敬业,勤学创新,善做善成,乐于奉献”的西峡精神。 金秋时节,踏访龙乡西峡,处处是盎然的创业新气象:龙成集团50万吨钢构、西保连铸结晶器功能保护材料产品技改、果然风情猕猴桃深加工等十几个建成投产的工业项目火热运行;西泵公司年产500万只液压装置配件项目、老界岭景区深度开发、迎宾大道建设等重点工程全速推进…… “发展极为困难,成绩令人振奋”。盘点2011年,西峡县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迎来县域经济的新一轮提速: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68亿元,同比增长13.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46.7亿元,同比增长29.5%;利税总额24.3亿元,同比增长2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亿元,同比增长30%;财政总收入12.61亿元,同比增长15.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8亿元,同比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56元,同比分别增长15.4%、20.6%。县域综合实力排序位居全省第22位。 今年上半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75.1亿元,同比增长9.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475万元,同比增长1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同比分别增长15.3%、22.9%。 “西峡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使命神圣,责任重大。我们牢牢树立生态经济理念,致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大力培育生态环保、节能型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努力打造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品牌,确保为京津人民送去一泓清流。”西峡县委书记摆向阳说。 “三大支柱”擎起县域工业 围绕特钢及冶辅材料、汽车零部件加工、中药制药及农副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推动特钢从产品向产业转型、冶金保护材料生产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汽车零件加工向汽车部件加工转型、中药制药及农副产品加工向功能性保健食品转型。201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增长18.6%;实现利税24亿元,增长18.5%。龙成特材起草制定的《连续铸钢结晶器用铜模板》标准,被确定为国家标准;西排公司被中国铸协确定为内燃机进排气歧管生产及开发基地;汉冶特钢获南阳市市长质量奖。全县有1家企业上榜“河南省百强企业”、5家企业进入“全省民营企业50强”、6家企业跻身“南阳企业50强”。三大产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8%,仲景牌六味地黄丸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2%,飞龙、劲派牌汽车水泵、排气管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冶金辅料的市场占有率保持在95%以上。 “三大特色”催生现代农业 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突出“果、药、菌”三大特色主导产业,走水土涵养农业的生态发展之路,打造南水北调水源地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努力实现“三转变两提升”,即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转变农业的耕作方式,转变农村的组织方式;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农村的产业水平。按照“稳药、调菌、扩果”的思路,大力发展“菌、果、药”三特产业。目前,全县猕猴桃面积达到10万亩,年产量3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二;食用菌实现了菌材外购战略性调整,每年发展袋料香菇1亿袋左右,全县从事香菇种植的农户3万余户,年产鲜菇15万吨(折干菇12万吨),产值10亿元;发展各类中药材30万亩,其中山茱萸22万亩,产量3000吨,占全国的一半。培育壮大了宛药、张仲景大厨房、果然风情食品公司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县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了占地350亩、总投资1.2亿元的“西峡香菇城”,已入驻加工企业6家。201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39亿元,增长4.2%。三大特色农业对全县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分别达到64%、65%。 “三名”战略做大生态旅游 打响了名园(恐龙园)、名山(老界岭)、名漂(鹳河漂)“三名”品牌,打造“中原地区有广泛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区域性风景名胜区”;争创“全国知名的山地生态休闲养生度假目的地”。继续推进农游一体,进一步打响“水墨龙乡、生态西峡”形象品牌。 目前,全县建成景区16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4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区1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成功创建了中国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并通过联合国复查验收。建成较大旅游宾馆20余家,农家宾馆600余家,日接待能力3.9万人以上。西峡被评为“河南旅游强县”,顺利通过“中国旅游强县”评估验收,先后被确定为“全省旅游开发重点县”、“全省旅游体制改革试点县”。去年全年各景区共接待游客335.8万人次,门票收入1.29亿元,综合收入13.1亿元,分别增长13.5%、15.2%、16.3%。 “三城”定位扮靓新型城镇 围绕生态宜居城、新兴工业城、优秀旅游城“三城”定位,突出“山、水、绿”三大特色,坚持“县城、集镇、新型农村社区”三位一体,西峡致力打造豫鄂陕毗邻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辐射力的经济文化中心。如今,西峡已经形成“一心、两翼、三门户”的城乡大格局。“一心”即一个中心(县城);“两翼”即双龙、丹水两个乡镇结点;“三门户”即西坪、桑坪、太平三个临边镇。相继建成了“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河南省文明县城”、“河南省园林县城”,支撑起了西峡城镇建设。县城形成了六大景观轴、七大功能区的发展格局。建成区面积达到16.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4万人。 “三策”并举加快开放步伐 出口、上市、招商引资是西峡着力扩大开放的三大板块。为叫响国际“标准化”绿色品牌,打造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我县制定出《猕猴桃标准化生产规范》、《香菇标准化栽培技术》等一系列标准化生产规程,引导农民按照标准进行无公害生产。与联想控股联合组建猕猴桃科研中心,推广应用配方施肥、人工授粉、果实套袋等技术,使全县95%以上基地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2011年,全县新建标准化猕猴桃基地1万亩、香菇基地3000亩、中药材基地7500亩。以宛西制药为龙头的中药材产业集群,以双龙、丁河香菇市场和张仲景大厨房等为龙头的香菇产业集群,以好想你集团等为龙头的猕猴桃产业集群相继形成。西峡先后荣获“全省对外开放重点县”、“全省对外开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2011年,全县外贸出口企业达到29家,全年进出口、出口分别完成6.5亿美元、4.1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6.3%、67.7%,均居全省第三、全市第一。其中香菇出口2.84亿美元,成为全省第一农产品出口大县。经济外向度接近20%。引进上市公司3家,发展上市企业1家;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家、中国500强企业2家;建成外商投资企业12家。 “三位一体”打造“和谐西峡” 创优环境。为了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效率,我县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建设,在行政审批大厅安装调试8个视频监控系统,29个单位的110项行政许可项目纳入电子监察审批系统。加大职能部门内设机构整合力度,将行政审批项目压缩至138个纳入行政审批大厅,实行一站式审批、一窗式服务、一厅式办理,建立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联审联批制、重大项目代办制等行政效能制度体系。 转变作风。以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为重点,深入开展“转方式、正风气、提效能”活动,通过“效能革命”推动经济大发展,提升党和政府新形象。推行“一专三员”工作制,向9家非公有制企业、19个乡镇(街道)、299个行政村(社区)派驻9名企业发展环境监督员、10名观察员、299名信息员,共排查收集到涉及民生建设、生态发展、信访稳定等方面的信息2730余条,批转相关部门落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1200多个。特别是在“效能建设年”活动中,我县把开展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强揽工程、干扰施工、抢劫盗窃等涉企违法行为和“党风、政风、行风、民主评议”等纳入活动内容,紧紧抓住公开权力、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和提高效能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实行绩效考评,接受社会监督,以公开促效能,以规范促效能,以监督促效能,从源头上提升效能建设,全面提升了政府机构的效能建设水平。 改善民生。按照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小集镇建设、扶贫开发、空心村整治、发展空间拓展、生态建设涵养水源、发展碳汇经济、提高产业水平、提升生活品质“十位一体”的要求,实施科教、健康、文化、增收就业、人口计生、国土资源管理、扶贫开发、畅通等“十大民生工程”,突出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三大利益问题。按照“集镇带动型、园区带动型、特色产业支撑型、村庄合并型、整村搬迁型”5大类型,按确定5:1的比例,将全县299个行政村整合布局为5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成了16个乡镇文化服务中心,254个村级文化大院。累计建成114个农家书屋和211个村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县、生态大县、旅游名县’的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跨越发展为主调、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深入探索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路子,努力打造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伏牛山生态经济示范区,以一个更加富强、秀美、和谐、幸福的新西峡,构筑中原经济区边界战略支撑点。”谈到西峡的明天,县长李德成满怀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