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中部六省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来源:  时间:2012-09-26 15:23 

  近几年,在国家中部崛起和大开放政策、扩大内需的影响带动下,中部六省区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无论是在经济规模、增长速度、发展效率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居民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由于资源禀赋、发展沿革及战略取向的差异,中部六省区域经济发展也显现出各自发展的特点与不平衡现象。

  一、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现状

  (一)从GDP总量看,中部六省经济规模逐年增长从2001年以来中部六省各地区的GDP总量部呈全面上升的趋势,但是各个省份仍有很大不同。山西省和江西省的GDP总量在中部六省最少,并且增长也较为缓慢。湖南省的GDP总量略低于湖北省的GDP总量,且一直保持着与湖北省增长几乎同步的状态。河南省的GDP总量一直排在中部六省的第一,到2010年,河南省GDP总量达到2.3万亿,是山西省的2.5倍。

  (二)从GDP增长速度看,中部六省增长速度快慢不一

  从2001年到2010年以来,中部六省各省的GDP增长速度多数都不稳定,但大多一直处于缓慢爬升的状态。山西省的GDP增速在2001年到2004年间居六省的首位,之后就像过山车一样骤高骤低,20082009年都位于最后一位,尤其是2009年,山西省的GDP增速在全国倒数第一;2010年又和中部其他五省较为一致。河南省增速大幅波动也出现在20082009年,是除了山西省以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省份。

  (三)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中部六省产业结构差异显著

  中部六省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都处于不稳定的增长速度,湖南省原来三产比重最低,在2007年飘升到第二位,到2009年后已位居首位。作为经济总量首位的河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07年以来均位于中部六省的最后一名,且比重一致缓慢降低;说明第三产业发展略显滞后,这与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以不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发展战略存在一定关系。

  (四)从人均可支配收入看,中部六省居民生活明显改善

  自2001年到2010年,中部六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且增长幅度基本一致,10年间几近翻了两番。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第一的为湖南省,比排名最后一位的江西省高出1085元。

  二、中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分析

  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经济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各省区域的经济形势也在发生变化,区域经济存在明显差异。而影响中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区位条件、产业结构等。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导致了中部六省区域经济差异的产生、扩大。

  (一)自然环境的差异

  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自然环境条件虽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是仍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湖北省西、北、东三面被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分布;湖南省地貌以山丘为主,山地、山原面积占到全省面积的一半以上,又是我国地质灾害较严重的省份,限制了对这些地区的直接投资,导致该地区发展落后;安徽省自然环境复杂,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匀。皖北平原地区多数地方土质较差,皖南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农业生产发达,皖中丘陵地区,自然条件较差、旱涝灾害较多,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较为落后;江西省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山脉环绕,中部丘陵起伏。北部矿产资源丰富,为工业城镇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南部的赣州与闽、粤、湘在地理位置上犬牙交错,使其与外部的经济联系得到更广泛开展,经济飞速发展;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省内煤炭资源极其丰富,全省地下近40%的面积有煤层分布,是我国重点建设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河南省西部山地绵延起伏,海拔高千米以上,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拥有发展农业所需的光照、灌溉、土地等优良的基础条件,形成了具有一定全国意义的商品粮基地;另外河南省拥有丰富的煤、铁、镍、稀土等矿产资源,重工业较为发达,例如,煤的发现与采掘造就了平顶山、焦作:三门峡是随着三门峡水库的开发而兴起的;新密、登封、义马都是在开发当地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而成为河南经济异军突起地区。

  除了上述描述中部六省在自然环境方面存在差异外,还可以从《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环境竞争力看出六省之间的自然环境及资源禀赋存在明显差异。

 

城市环境

质量指数

城市环境

舒适度指数

城市环境

优美度指数

城市人工环境优美度指数

环境竞争力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郑州

0.532

47

0.53l

48

0.43

39

0.711

36

0.64

47

武汉

0.639

29

0.607

38

0.484

28

0.773

27

0.724

37

长沙

0.608

42

O.643

34

O.5

26

0.872

11

0.768

30

合肥

0.697

4

0.823

23

0.496

27

0.785

25

0.848

24

南昌

0.622

38

0.608

37

0.454

33

O.602

46

O.67

44

太原

0.46

49

0.562

45

0.44

36

0.803

20

0.673

43

  由于自然地理要素在空间上分布的不均衡,制约了中部区域间的经济活动或产业的类型及经济效率,进而影响到它们之间的产业格局。自然环境的优劣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好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从而对其他产业发展产生有力支持,形成经济发展良性循环。因此,自然环境的差异是造成中部六省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区位条件的差异

  区位条件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活动,是区域经济活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环节以及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实现联系的纽带。河南在中部六省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以及东中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首先河南与我国西部战略资源和能源基地距离最近,与南、北和东部沿海所有经济中心往来交通十分便捷,又是欧亚大陆桥上的经济中心和重心,在未来双向开放发展中的潜力巨大。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东部大发展战略中,可以促进实现双向开放和双向带动、东引西进。应当说,河南省在中部地区中区位优势是最大的,战略地位尤为重要。

  从《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城市的综合区位竞争力的得分和排名可以看出,中部六省六个省会城市在综合区位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上的差距很大。

 

自然区位便

利度指数

经济区位优

势度指数

资源优势

度指数

政治文化优

势度指数

综合区位

竞争力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郑州

0.65

26

O.22l

43

0.49

34

O.5

2l

0.523

42

武汉

O.82      

4

0.282

34

0.49

34

0.7

5

O.649

13

长沙

0.601

42

0.201

45

0.594

22

0.55

18

0.56

35

合肥

0.64       

30

0.17l

47

0.668

15

O.6

15

0.597

2l

南昌

0.64

30

0.148

50

0.654

16

0.5

21

0.545

39

太原

0.601

42

0.223

42

0.401

46

0.5

2l

0.49

49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部六省在区位条件上存在很大差异,由于中部六省在区位条件方面存在着这些不同,影响着中部六省的经济大战不同,所以区位条件的不同也是造成中部六省区域经济差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产业结构的差异

  中部六省各省产业结构均不相同,主要体现在六省三个产业所占的比重有所差异。2010年,河南、安徽、江西、山西的第二产业占到半壁江山,河南省以57.3%的二产比重位居六省首位。

  2010年中部六省三次产业产业所占比重各不相同,但是二、三、一的分布却是一致的。除了山西省第一产业仅占6.0%以外,其他五省都在13%左右,且相差幅度很小。湖南省三产比重在六省中均位于第一位,说明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向三产倾斜趋势;河南省三产比重低于30%,位居最后一位,二产的高占比和三产的低占比说明河南省已经进入工业发达、产业结构亟需调整阶段。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部六省第一产业的除了山西省外比重均高于10.1%的全国平均水平,而六省第三产业比重均低于43.2%的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偏离度过大。河南省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虽然在总量上领先其他五省,但所占比重偏低。

  三、针对区域差异对河南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建立多元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平台。政府要积极搭建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外地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河南省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按照分布利用、综合协调的原则,积极谋划区域联动合作发展机制,制定重大基础设施融资方案,创新融资方式,引导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城市基础设施。

  二是打造区域信息平台。支持现代咨询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加强安全信息系统建设的合作,实现区域公共主干信息传送网、卫星传送网、信息运用系统的联通。将政府各部门发布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信息、与企业相关的投资环境、法规政策等咨询信息资源向全社会共享,促进政府信息在全社会范围的优化配置。

  (二)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强以优质专用小麦、水稻为重点的优质粮的生产、加工基地,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支持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培养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粮食及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使农产品加工制品向营养化、方便化、安全化和优质化方向发展;大力推广优良品种,调整种植结构,促进种植业与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协调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开展农村产业化经营,推广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等。

  二是加快工业改组步伐,推进工业结构升级。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通过改组、联合、兼并、控股或参股等多种形式,组建一批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特大型的企业集团,向专、精、特、新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工业的整体竞争力;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切实提高工艺和装备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完善服务业发展。重点围绕物流、商贸、金融、文化创意旅游、高技术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告标准组织编制中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区规划,加快中心城区工业企业和批发市场外迁,提高服务业也太水平;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积极发展境内服务外包和离岸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服务、物流、金融后台服务等外包,制定支持引导政策,培育一批具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服务外包企业,提高我省服务外包的规模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