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对安徽省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  时间:2012-10-23 08:51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精神,全面、准确掌握安徽省商贸流通业(是指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下同)发展现状,为稳增长提供重要支撑,近期我们对全省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总体上看,“十一五”以来安徽省商贸流通业发展形势较好,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不断提升,但也存在规模偏小、现代化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经营效益下滑、商业布局较不合理等问题,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仍需多方着力,多措并举。

  一、基本现状

  “十一五”以来,安徽省商贸流通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11年,全省商贸流通业单位数(含个体户)139.2万个,其中法人企业6.7万家;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00.6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3%

  1、重点商贸流通企业集聚效应显著。经过大力培育和扶持,全省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较大经营规模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行业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2011年底,全省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4837家,比2006年增加3470家。其中,批发和零售企业3216家,增加2345家;住宿和餐饮企业1621家,增加1125家。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2047.3亿元,占41.8%,比2006年提高20个百分点。其中,销售额超10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129家,超百亿的特大型流通企业6家,徽商集团和合肥百货大楼连续数年跻身全国500强,2012年分别居第180位和第308位。

  2、新兴业态和经营方式呈竞相发展。随着国际零售巨头的入驻以及国内特大零售商的抢滩,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快速普及,大型超市、仓储式商店、家居建材中心、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等新型流通业态蓬勃发展。2011年,全省商贸流通企业连锁门店总数达到9087个,营业面积506.8万平方米;零售额858.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5%,比2006年提高4.3个百分点。在限额以上企业中,上述五种零售业态企业有171家,零售额358.5亿元,占限上零售额17.5%,比2006年提高2.8个百分点。同时,部分大型骨干企业,依托成熟的互联网技术,通过B2B(企业与企业间的电子商务交易)B2C(企业与个人间的电子商务交易)、C2C(个人与个人间的电子商务交易)等电子商务形式拓展流通渠道,创新经营模式。如徽商集团和合肥百大均已建立网上商城,其中徽商集团旗下徽之尚商城入围连锁百强零售网站。另据对全省288家商贸流通企业快速调查结果显示,已有85家开展了电子商务,普及率达29.5%

  3、市场主体多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随着买方市场的巩固,安徽省流通领域在经历了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高速发展之后,迅速进入以结构调整为主的发展时期,多元主体、多种经济成份的流通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加快抢滩进入,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乐购、大润发、欧尚等国外知名商业企业已在安徽省开办10家企业、55个门店。2011年全省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中外资企业109家,零售额127.5亿元,占限上零售额的6.2%,比2006年提高0.7个百分点。私营企业迅速崛起,万达、金鹰、银泰、国美、苏宁、华联、苏果等国内大型商业企业也纷纷在安徽省开店,2011年全省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中私营企业2309家,零售额578.6亿元,占限上零售额的28.3%,比2006年提高13.7个百分点。

  4、商品交易市场遍布城乡繁荣兴旺。目前,全省商品交易市场已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市场体系日趋完善。2011年,全省商品交易市场1314个,其中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38个,比2006年增加20个。商品市场已覆盖全省所有市、县,其中城市有商品交易市场514个,乡村有800个。市场领域也相当宽泛,已建成一批涵盖工业原材料、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和生产要素等的专业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亿元市场,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主,综合市场和其他市场为辅,门类齐全、协调配套、各具特色的商品市场体系。随着商品交易市场的加快发展,其辐射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全省商品流通的重要推动力。2011年全省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共有摊位数10.5万个,营业面积996.5万平方米,商品成交额2191.6亿元,占全省批零贸易业商品销售额的17%。一批超百亿的商品交易市场不断涌现,其中安徽徽商钢材市场成交额320.7亿元,亳州(中国)中药材交易中心300亿元,安庆光彩大市场242.6亿元,合肥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155.7亿元。

  5、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随着流通业规模不断增强,商贸流通业对社会贡献能力不断提高,为扩大内需、拉动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安徽省服务业中总量较大、贡献率较高、拉动力较强的行业之一。一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2011年全省商贸流通业增加值127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高于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速1.5个百分点;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6.2%,比2006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049.6亿元,位居十四个服务业行业大类之首。二是财税增收的主力军。2011年全省商贸流通业税收327亿元,增长31.8%,高于全省财政收入增幅4.2个百分点;占全省财政收入的12.4%,比2006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税收308亿元,居服务业行业大类之首。三是稳定就业的主渠道。2011年全省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658万人,比上年增长6.5%,高于全省从业人员增速4.8个百分点;占全省从业人员的16%,比2006年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共有从业人员481.5万人,居服务业行业大类之首。

  二、主要问题

  虽然安徽省商贸流通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相对加快发展的需要、相对周边省份的发展,发展差距依然明显。

  1、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规模相对不高。与中部省份相比,2011年,安徽省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分别少于河南1007.1亿元、湖南793亿元、湖北683.2亿元,居第四位;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居第六位,分别低于河南3个百分点、山西2.3个百分点、山西1.9个百分点、湖南1.1个百分点、湖北1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少于湖南、河南和湖北居第四位,占比小于山西和湖南居第三位;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和占比均居第六位。从消费市场看,2011年,安徽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第四位,分别少于河南4422.3亿元、湖北3027.2亿元、湖南1908.4亿元。从人均情况看,2011年安徽省人均零售额居第五位,分别少于湖北5556.8元、山西2291.1元、湖南2111.4元、河南1719.2元。

  2、企业规模较小传统业态仍占主导。全省商贸流通领域限额以上企业数量较少、规模偏小、实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2011年,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数仅占全部商贸流通企业的6.9%。与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相比,安徽省省内本土大型骨干企业在企业规模和管理水平上仍有较大差距。2011年,合肥百货大楼和安徽商之都两家省内最大的连锁企业销售额之和不及上海百联集团的30%。今年上半年全省共有限上企业6000家,分别少于河南7287家、湖北4276家、湖南2613家,居中部第四位;限上零售额占比为45.4%,分别低于全国2个百分点、湖北8.2个百分点。全省多数企业仍是以满足初级交易为主的传统经营模式与传统业态,流通业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水平仍然不高。2011年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中无店铺零售企业仅4家,有从业人员358人,销售额3.6亿元,均不到全部限上企业的0.2%

  3、行业竞争激烈企业经营效益下滑。调研中发现,贸易企业受政策税收、居民收入水平、市场变化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盈利空间日渐萎缩。此外,受制于管理水平较低,经营规模偏小,大多贸易企业造成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企业偏多,无序竞争较严重。打折、让利等促销手段的普遍使用,企业成本增长过快,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据对全省288家企业的快速调查显示,有95家企业出现亏损,亏损面达33%。在亏损企业中有75家企业亏损额增加,占78.9%。在193家盈利企业中有119家盈利减少,占61.7%

  4、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管理水平不高。长期以来,商贸流通业一直被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技术水平低下,流动性较大,难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制约了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水平的提高。据对全省288家企业的快速调查显示,在全部从业人员中仅有6.5%的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企业管理规范化程度不高,一些连锁企业只是统一店名和标识,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没有做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和统一管理,连锁经营的规模效应、成本效益没有得到体现。2011年连锁经营中统一配送的商品购进额1020.1亿元,统一配送率仅为78.6%;自有配送中心配送购进额462.3亿元,自有配送中心配送率仅为35.6%。同时,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导致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在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电子订货等技术应用方面较为薄弱。

  5、商业布局较不合理农村相对滞后。由于安徽省商业集团化程度不高,中心城市的商业辐射能力有限,突出表现为城市大中型豪华商厦过度集中与广大农村地区商业设施建设的滞后现象并存。在一些不发达的地区,商品流通网络建设十分薄弱,商业网点分散、布局不合理、网络不健全、设施不配套、信息不顺畅、综合运行成本偏高,阻碍了当地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个体经营户仍是市场销售的主体,往往无法适应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调研了解到,农村人均固定商业面积不足0.1平方米,不到城市1/10。农村流通市场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市场的开拓和消费规模的扩大。2011年全省乡村零售额839.5亿元,仅占17.1%。同时,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缺乏统一规划。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商业网点的布局未能及时跟上,一方面流通企业在同一地域网点过于集中,另一方面部分新建城区商业网点较少,出现商业网点布局不尽合理的局面。

  三、对策建议

  日前,国务院出台有关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要求通过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减轻流通产业税收负担,降低流通环节费用等手段,提高流通效率、促进居民消费,商贸流通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安徽省商贸流通业应抢抓机遇,加快结构调整,不断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

  1、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一是要以连锁经营为载体,加快零售业的改造提升。在支持发展直营连锁的同时,鼓励以商品、品牌、商号、配送、管理技术为纽带,发展特许经营,进一步拓宽发展连锁经营的行业范围,鼓励和支持生鲜食品、清洁蔬菜进入超市、便利店,形成“超市+菜市场”或“便利店+菜市场”等新型销售渠道和方式。鼓励医药、烟草、音像制品等行业实施连锁经营,推动连锁经营向多领域、深层次发展。二是要努力改造提升商品交易市场,不断增强市场功能。依据全省现有专业市场的发展状况、区位,合理确定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的职能分工,推动商品交易市场从商品集散地向物流配送中心转变。

  2、支持商贸流通业市场主体加快发展。一是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鼓励省内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以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特许经营、托管等方式,快速实现规模扩张,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二是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挥市场主力军作用。着重发展特许加盟和自由连锁,采用联合采购等办法,进一步提高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信贷支持,帮助其解决融资难等问题,营造有利于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3、推动商贸流通业领域的现代化建设。一是要加速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要积极引导企业树立供应链管理理念,促进商贸流通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有条件的连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完善配送供应链。二是要依托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引导企业自主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网上购物,增强电子商务对商贸流通业的提升和带动作用,拓展新型消费模式。三是要培育和经营品牌并举,要保护和促进商贸流通领域老字号创新发展,鼓励挖掘、保护、改造民间特色传统工艺,增强市场竞争力。

  4、提高人员素质提升经营和管理水平。一是要强化在职员工培训,全面提高企业员工技术素质,培养、造就一批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流通专业人才。二是要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积极开展现代流通理论的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为安徽省流通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实现安徽省商业人才的现代化。三是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方法、技术,用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减少批发零售流转环节、加快商品周转、降低交易成本,增强批发零售业企业市场竞争力。

  5、完善城乡市场流通的网络体系建设。在城市,要合理布局商业中心,形成能够带动消费升级和创造都市商业氛围的消费中心;要大力发展社区商业,重点发展贴近和方便居民生活的便利店、折扣店和中小型综合超市,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在农村,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要加大“万村千乡”建设力度,采取直营连锁和特许经营等方式改造提升农村集贸市场和供销店,逐步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