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加快清丰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来源:濮阳市统计局  时间:2013-01-05 08:14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长期困扰传统农村"三农"、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的解决指引了方向。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抓住加快县域经济历史发展机遇,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尽快实现强县富民,已成为当前清丰县各级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县域基本情况

清丰县地处河南省东北部,辖512乡,503个行政村,总人口66万人,总面积8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2万亩,是全省47个扩权县之一。

清丰区位得天独厚,是开拓中西部市场的桥头堡。清丰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中原经济区对接环渤海经济圈的最前沿,郑州、济南、石家庄“2小时交通辐射圈”在此交汇。106国道纵贯南北,境内的大广、安南、濮范与京珠、连霍、德商等联网。近在咫尺的晋豫鲁重载铁路与京广、京九铁路等干线铁路相连。周边200公里以内,分布着郑州、济南、石家庄三座机场,交通极为便捷。以清丰为圆心,半径500公里左右还有北京、天津、太原、西安、洛阳、青岛等副省级以上城市,是一个连接沿海、服务中部、辐射西部不可多得的制高点。

清丰资源禀赋优越,是投资兴业的优选之地。清丰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有卫河、马颊河、潴泷河和第二、第三濮清南引黄工程。盛产小麦、玉米、花生,是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油生产基地。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矿井盐和煤等。清丰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清丰古称顿丘,舜曾在此贩米行商,《诗经》有“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之句,一代枭雄曹操曾任顿丘令。因隋时境内出大孝子张清丰,钦定更名为清丰县,是迄今全国唯一以孝子之名命名的县。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暨第一兵工厂曾设在双庙乡单拐村,邓小平、宋任穷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抗日战争。清丰被誉为孝道之乡、中原红都。

清丰“三化”协调推进,是产业战略布局的发展福地。已形成了以家具、食品、机械、医药化工、陶瓷建材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是全省食品工业强县,全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大输液生产基地、豫北最大的民用陶瓷集散地,甲基纤维素产能位列全国三甲。清丰白灵菇产量全国第一、辣椒面积30万亩,被命名为中国辣椒第一县、中国白灵菇之乡。设施农业发展迅猛,畜牧养殖步入集群化发展的新时期,有机蔬菜直供京港澳地区,农业产业化走在全省前列。新修城市道路15条,城区扩至16.5平方公里。新建市政工程30余项,城市功能日臻完善。随着濮清快道的竣工通车,濮清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问题

解放前,清丰县域经济非常薄弱,绝大部分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六大"以后,清丰县域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和壮大,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清丰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速度不快。无论是从经济总量、人均GDP还是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与全国、全省、全市先进县(市)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

2、财政实力不强。财政是经济发展的综合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质量决定财政状况。由于清丰县经济发展不快,总量小,财政收入来源渠道单一,直接表现为人均财政收入较低。而同期财政支出中的刚性支出不断增长,财政收入的增加远滞后于其支出的不断扩张,使得县级财政只能疲于应付人头费用,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发展社会事业的资金极为有限。

3、产业结构不优。一是第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属于典型的农业主导型县。从产业内部结构看,第一产业仍然是以粮型农业为主,特色农业不明显,如传统"红、白、绿"辣椒、白灵菇、林下经济没有做大规模,形成优势产业。二是工业规模小、比重低。县域工业的主体以中小企业居多,资源型、简单加工型等传统工业比重大、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县域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产业化程度低,竞争力弱。效益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近年来有所发展,但占农业比重很小,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的普及率不高,导致产出率低,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慢,农村专业化生产、公司化经营链条不健全,产业化程度过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

4、开放程度不高。对外开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助推器。凡是经济发展较快地区,都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和借助了外力,都是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地区。近两年来清丰县虽然在招商引资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总体上来看,开放度仍然不够,利用县外资金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清丰县合同利用资金多,但实际利用到位资金少。受区位、市场、政策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清丰对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的吸引力还远远不够。

三、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化高速发展社会。清丰作为一个农业县,如何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向经济强县的新跨越,关键还是要发展自身优势,找准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取长补短,兼容并蓄,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追赶型、跨越式的发展。

一要正确认识发展县域经济的优势和潜力。优势之一:清丰是片革命的红色土地,在革命战争年代,清丰人民踊跃送子弟上前线,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解放后,清丰人民又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扬勤劳勇敢的精神,为国家建设作了不懈努力。这种坚韧的"清丰"精神,不仅是过去、现在清丰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也是今后县域经济腾飞的宝贵精神财富。优势之二:清丰是豫北粮食生产区,通过50多年的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网基本形成,具备发展规模农业、效益农业的条件。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量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起到重要作用。清丰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优势之三:清丰县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在承接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方面处于有利位置,同时在连接沿海海、服务中部、辐射西部具有重要的地理优势。优势之四:清丰作为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具有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优势,相对经济发达地区的电力、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较低,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价格优势。

二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重点发展优势产业。要坚持县域经济特色型原则,正确把握县情县力,选准优势,围绕优势产业创特色,围绕特色创名牌,从而实现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过渡转化。

1、突出地方特色。要立足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推进大宗农产品、传统主导产业特色化,做大做优特色主导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新格局。建设生态农业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做大做强特色规模基地建设。

2、突出资源特色。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充分利用辣椒、白灵菇的农产品优势,加强农产品加工的转化增值,形成产业规模,催生出能真正带动千家万户、辐射国内外市场的龙头加工企业。二是大力发展现有工业。现有工业是清丰传统产业,要通过重组、兼并、联合等手段,做强做大清丰县的现有工业。

3、突出劳务特色。清丰每年外出打工人员很多,预计带回劳务收入不可估量,这是办任何企业都难以获得的巨大利润。要充分利用清丰劳动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劳务输出的力度,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增强务工竞争力,提升务工层次,从而增加务工收入。

三要优化经济结构,激发经济活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县域经济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增强自身活力的客观要求,通过资源整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有限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

1、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就是解决民生的经济,而民生经济主要借助民资、民力,进行民办、民营。实践经验证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越快。因此要千方百计做强做大民营经济,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宽松、平等、有序的外部环境,排除对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的一切歧视,除法律、法规禁止投资的领域外,都应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进入。

2、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城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中心,对于大的乡村经济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城镇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于乡村经济。因此在发展城镇经济时需要把握好两点:一是在产业选择上要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效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领域的就业机会,增加非农人口比重;二是突出城镇的集聚作用,将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向城镇聚集,同时在产业的选择上应突出农产品深加工,把城镇经济办成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中心,形成贸工农一体化发展,进而推进二次创业的良好局面。

3、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发展县域经济要以工业化为主导,要把推进工业化作为振兴清丰县域经济的首选战略,牢固树立"无工不快""无工不强"的思想。一是要在做强做大上下功夫。企业群体中缺少能引领小企业抵御市场风浪的"龙头"。因此,要通过扶优、扶强、扶大和引进等手段,尽快壮大清丰个体工业规模,增强工业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要注重工业产业结构优化。要积极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同时要主动承接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配套协作型产业的梯度转移。

四要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经济,只有打破落后意识,对外开放,主动走出县外引资金、引人才,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1、树立发展新理念。一是要增强敢闯敢干的意识。回顾历史,每当社会孕育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总是强烈呼唤思想解放,而每一次大的思想解放,也总是带来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清丰的经济落后,很大程度体现在思想观念上的落后。二是增强抢抓机遇的意识。机遇就是战略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快人一步、抢占先机,步步主动。慢人一拍,则处处被动。

2、坚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要避免单一资源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充分重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在招商引资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引进项目的可行性及延续性,尽可能避免短期型、环境污染型等夕阳行业。

3、优化投资环境。一是要继续加大对道路、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坚持"项目未到、基础先行",实现路通、邮通、水足、电足,为项目建设创造必要的硬件设施。二是制定一系列优惠及相关法规为外来投资创造必要的软件环境,使外来资金和项目不仅能招得来而且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