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战略部署,按照“四集一转”、“两提一转”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强化产业集群培育,使全市产业集聚区呈现出良好发展势态。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截止9月底,全市14个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已达19658万平方米,比年初新增1002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达4372万平方米,比年初新增96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面积达4521万平方米,比年初新增902万平方米;道路长度达
二、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随着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和招商引资力度的逐步加大,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大项目支撑作用增强。截止9月底,全市14个产业集聚区在建项目达716个。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536个,占全市集聚区在建项目的74.9%,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53个和提高10.2个百分点;新开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29个,占全市集聚区在建项目的45.9%;新开工亿元及以上项目223个,占全市集聚区新开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67.8%,占全市集聚区亿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41.6%。分集聚区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超过50个的有7个集聚区,分别是西峡县产业集聚区(86个)、淅川县产业集聚区(70个)、社旗县产业集聚区(69个)、唐河县产业集聚区(58个)、镇平县产业集聚区(56个)、内乡县产业集聚区(54个)、南阳光电产业集聚区(50个);亿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超过40个的有6个集聚区,分别是淅川县产业集聚区(52个)、唐河县产业集聚区(49个)、社旗县产业集聚区(47个)、内乡县产业集聚区(45个)、西峡县产业集聚区(44个)、新野县产业集聚区(43个)。
随着项目建设步伐的加快,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前三季度,全市14个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4.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3%,低于全省0.7个百分点;投资总量和增长速度分别居全省第1位和第10位。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23.26亿元,工业项目投资774.14亿元,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875.61亿元,分别占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3.0%、81.1%和91.7%。分集聚区看,固定资产投资额突破70亿元的有6个集聚区,分别是淅川县产业集聚区(105.22亿元)、唐河县产业集聚区(93.09亿元)、西峡县产业集聚区(90.31亿元)、内乡县产业集聚区(89.85亿元)、南阳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区(81.02亿元)、镇平县产业集聚区(74.41亿元)。
三、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随着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固定投资效益明显提升,产业集聚区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一)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前三季度,全市14个产业集聚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36.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7.3%;比上年同期增长14.5%(按可比口径计算),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2.9个百分点。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对全市工业的支撑作用明显。
分集聚区看,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有6个集聚区,分别是西峡县产业集聚区(234.3亿元)、淅川县产业集聚区(160.4亿元)、新野县产业集聚区(144.8亿元)、南阳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区(138.9亿元)、南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112.6亿元)、邓州市产业集聚区(106.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高于全市产业集聚区平均增速的有9个集聚区,分别是南召县产业集聚区(30.4%)、社旗县产业集聚区(23.0%)、内乡县产业集聚区(22.8%)、唐河县产业集聚区(20.8%)、淅川县产业集聚区(18.7%)、西峡县产业集聚区(16.6%)、镇平县产业集聚区(15.8%)、邓州市产业集聚区(15.4%)、方城县产业集聚区(14.7%)。
(二)工业效益持续改善
前三季度,全市14个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29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2%,低于全省2.2个百分点;总量和增长速度分别居全省第5位和第12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7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8%,低于全省12个百分点;总量和增长速度分别居全省第8位和第15位。分集聚区看,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有5个集聚区,分别是西峡县产业集聚区(231.4亿元)、淅川县产业集聚区(168.1 亿元)、新野县产业聚集区(140.4亿元)、南阳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区(130.3亿元)、南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103.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超过5亿元的有5个集聚区,分别是西峡县产业集聚区(11.3亿元)、淅川县产业聚集区(10.9 亿元)、新野县产业集聚区(9.2亿元)、唐河县产业集聚区(7.1亿元)、南阳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区(7.0 亿元)。
(三)税收收入平稳增长
前三季度,14个产业集聚区“三上”企业共实现税收收入2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8亿元,增长10.9%。
分部门看,国税实现收入1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亿元,增长7.0%;地税实现收入1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亿元,增长17.8%。国税、地税收入分别占产业集聚区“三上”企业税收收入的61.3%和38.7%。
分行业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缴纳税收21.9亿元,增长8.0%;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缴纳税收2.8亿元,同比增长26.0%;房地产企业缴纳税收1.5亿元,同比增长35.4%;资质以上建筑企业缴纳税收1.2亿元,同比增长3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缴纳税收占全市产业集聚区“三上”企业税收收入的76.9%,对全市产业集聚区“三上”企业税收的贡献率达57.7%,主体作用明显。
分产业集聚区看,全市14个产业集聚区“三上”企业税收收入超亿元的有8个产业集聚区,分别是南阳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区(7.3亿元)、南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5.4亿元)、西峡县产业集聚区(4.8亿元)、内乡县产业集聚区(1.9亿元)、淅川县产业集聚区(1.4亿元)、社旗县产业集聚区(1.4亿元)、桐柏县产业集聚区(1.3亿元)、方城县产业集聚区(1.1亿元)。位居前三位的南阳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南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西峡县产业集聚区共实现税收17.5亿元,同比增加3.7亿元,增长27.0%。三个集聚区“三上”企业税收占全市产业集聚区“三上”企业税收收入的61.3%,对全市产业集聚区“三上”企业税收收入的贡献率达132.3%。
四、集聚效益日益显现
随着项目建设步伐的加快,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不断增加,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效应日益显现。
9月底,全市14个产业集聚区已聚集“三上”企业1032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08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9家,占全市产业集聚区“三上”企业的62.9%,比上年同期增加51家。分集聚区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50家的有6个产业集聚区,分别是南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75家)、唐河县产业集聚区(71家),新野县产业集聚区(70家)、西峡县产业集聚区(61家)、镇平县产业集聚区(54家)、南阳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区(52家)。
9月底,全市14个产业集聚区“三上”企业共吸纳从业人员32.8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3万人,增长11.0%,表现出较强的承载能力。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吸纳从业人员26.0万人,占集聚区“三上”企业从业人员的79.4%;比去年同期增加2.6万人,增长13.1%。分集聚区看,“三上”企业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的有5个集聚区,分别是南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5.6万人),西峡县产业集聚区(4.0万人),唐河县产业集聚区(3.9万人),南阳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区(3.8万人),新野县产业集聚区(3.0万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的有4个集聚区,分别是西峡县产业集聚区(3.8万人),唐河县产业集聚区(3.4万人),南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3.2万人),新野县产业集聚区(3.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