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互动 > 领导访谈
潘璠作客中国政府网,座谈《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国家统计局科研所网  时间:2014-03-17 08:57 

中国政府网消息,201438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国家统计局研究所所长潘璠,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诸建芳,银监会统计局副局长苗雨峰作客中国政府网,座谈、讨论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国家统计局研究所所长潘璠: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及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而从统计的视角来看,来研读报告,我觉得有三点值得强调:

第一是使用了用电量和货运量指标。

3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代会上代表新一届政府做工作报告。同以往历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一样,前半部分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总结中使用了诸多数据。同以往报告不同的是,报告第一次使用了用电量和货运量指标。

  报告指出,“全社会用电量增长7.5%,货运量增长9.9%,主要实物量指标与经济增长相互匹配。”在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民航货运亦有长足发展的背景下,这里的货运量指标包括了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和管道运输。两个实物量指标与GDP7.7%、全部工业增加值7.6%的增速之间,在幅度特别是走势上,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匹配性。尽管在中间消耗减少的情况下,用电量的走势与生产的走势有可能出现背离,但在常态下,或是放眼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两者的走势应该是相似的。货运量的道理也大同小异。其与生产周期或有时间差造成的错位,但长时间对比,则应该体现出很强的相关性。

因此,使用这两个指标诠释经济发展并与总量指标比较,一是可以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进行比较,从而反映出了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正常性与稳定性;二是可以在不同的指标数据之间进行比较,从而验证了统计指标的匹配性、衔接性与可靠性。

第二是指标数据中的一些亮点。

一是第三产业比重超第二产业。报告称,加值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统计公报显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正在接近“十二五”规划47%的目标值。

  二是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再上新台阶。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58267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41600亿美元,比上年的38668亿美元增加2932亿美元,增长7.6%

  三是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创历史新高。2012年为1266万人,2011年为1221万人。

四是铁路、高速公路运营里程均超过10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1万公里,居世界首位。

第三是确定今年目标时,使用了“7.5%左右”这样的提法。

众所周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量化指标是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翻一番。就经济总量目标来说,现在每年增速达到乃至接近7%就可以实现。但随着基数的扩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绝对额也在不断加大,增长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长期维持一个不变的增速、特别是维持两位数的高速度,确实是困难的。过于追求速度,难免忽视增长质量,甚至重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错误。所以,前期增速高于7%,后期适度降低增速,是一种合乎经济规律的选择。而且,目标表述是7.5%左右,可左可右,体现了弹性与务实。

  国家统计局研究所所长潘璠:总理报告在第二部分明确,2014年增长目标7.5%左右,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的。小康目标就是到2020年实现两个翻一番,一个是经济总量翻一番、人均收入翻一番。2011年经济总量增长了9.3%2012年增长了7.7%,经测算后8年增速接近7%左右,即可实现总量翻一番的目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总量会越来越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绝对值也越来越大,所以增长的难度也越来越大。2012年、2013年,GDP增速都是7.7%,但2012年的净增量剔除价格因素后多增了约3000亿。所以前面几年略快于7%,就为后几年减轻了压力,留有了更大余地,以保证小康目标可以更好地实现。当然,这种背景下,实际运行7.6%7.7%,或是7.4%7.3%,也都是可以允许的。

  国家统计局研究所所长潘璠:总理在报告中实际也提出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这与去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就是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第二季”。在此阶段,必然要以提高质量和增进效益为主题。在考核方面,就是要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发展和显绩,当然指速度、总量、效益,指GDP、投资、消费、财政和居民收入等等,看得见摸得着;而基础和潜绩,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长期科学发展的潜力。在经济发展方面,不应为了短期内的GDP和财政收入,盲目招商引资,把增长点寄托在若干加工型外资企业身上,更不应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破坏资源环境,既导致房价居高不下,又过度透支了子孙后代赖以生活的基础;而应该努力调结构、上水平、提效益、保环境,建设和形成配套合理的行业体系和产业布局,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良性循环。

  要着眼于民生改善。既要努力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也要努力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GDP是一个大蛋糕,要在居民、企业、政府三者之间分配,此消而彼长。要通过考察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来观察居民收入所占份额是否没有降低,并稳步、适度有所提升。要通过城乡居民收入比、多等分居民收入中的高低差、以及工资中位数等指标,考察收入差距是扩大还是缩小。还可以通过平均预期寿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人均住房面积、单位人口所拥有的社会服务床位数、以及失业率等相关指标,来观察和分析人民生活的改善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各种惠民生的措施,确保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要着眼于社会进步。既要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繁荣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要努力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积极化解各种社会风险,大力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社会事业包罗万象。我们既可以通过平均受教育年限、文化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等指标,观察和分析城乡居民享有受教育权利和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程度;也可以通过与单位人口比较的刑事案件发生率,工伤、火灾、各项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来考察和判断一个地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程度,判断其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与完善程度,判断和分析人民群众是否能在祥和与安定的环境下生活和工作。

  要着眼于生态效益。既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也要治理污染、节能降耗。不要黑色的GDP,更不要带血的GDP。我们希望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能够建立在天更蓝、水更绿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通过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单位GDP占地用地等指标,考察GDP的投入产出,考察一个地区的节能降耗。我们还可以通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综合利用率,以及空气质量达标率、地表水达标率、绿化达标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看看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不断变得更好了,还是越来越变得更差了。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观察的领域和参考的指标其实很多。但有两点是必须把握好的。第一,所依据的指标同样必须是真实准确、没有水分的。因此,对任何数据上的弄虚作假必须坚决依法查处。并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条款,加大执法力度,使造假者付出其难以承受的代价;第二,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任何指标有一定的意义,但也只有一定的意义。因此,要看指标但不唯指标。更重要的是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走一走看一看,倾听人民群众的评价和呼声,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最大程度地听取民众的声音,并使其在评价与考核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主持人:GDP之前能成为政绩考核的一个指标,就是因为它容易量化,非常简单,一看就知道政绩。但类似“您幸福吗”这样的主观感受,很难用指标体系来衡量。

       潘璠:我刚才讲的那几个方面,实际上是我们设计的发展与民生指数的主要内容。这个指数体系,去年研发出来后已经发布了两次,2013年年初发布2011年数据,2013年年底发布了2012年数据。刚才提到的内容,都是可以通过指标数据进行量化的。此外,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并还在研究如何改进完善主观满意度调查,来更好地反映民众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