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齐勇锋:文化产业的产品模式开发要坚持大资源观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时间:2015-11-10 16:23 

   “文化产业的投资是一种慢投资,投资收益较慢,回收周期较长,加之很多管理模式包括产品生产都是非标准化的,所以投资者应该抱着理性的心态进行产业投资”。近日,在由文化部、财政部主办,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重点文化设施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2015年国家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单位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第五、六期研修班(丝绸之路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类)培训期间,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教授齐勇锋这样谈到。

  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当前,特色文化资源因其本身的稀缺性、地域性、民族性、多样性等特点,在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之下,原本的历史文化属性开始不断凸显其新的生机,可以说丰厚的人文历史文化也同时为特色文化带来了崭新的产业发展机遇。继国务院先后下达一系列关于促进和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之后,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开始将目光投向这一新的掘金领域。

  在当前的产业发展阶段,我国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如何,如何看待特色文化产业投资?对此齐勇锋认为,特色文化产业兼具公共性与产业化的复合型特点,可以说其经营发展模式的设计不能仅仅从产业发展的盈利角度考虑问题,同时另一方面,特色文化产业细分行业众多,情况千差万别,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建议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应该进行差异化的制度设计。此外,特色文化产业区域分布广泛,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既有东部沿海和中部一些地区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阶段,也有西部地区普遍处于粗放式的起步或是培育阶段。鉴于大多数文化产业投资是一种偏好性的投资,因此齐勇锋建议,对于区域性的投资者而言,在进行制度设计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期间,就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之间的关系,齐勇锋强调,文化资源不等于文化产品,在产业投资阶段,尤其是在进行产品模式开发和设计进程中,首先要保有大资源观,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坚持保护继承、创新发展的方针和原则,充分整合、利用差异化的区域文化与民族资源,坚持政府主导的强力推进与企业投资的完美配合,促进相关文化资源转化为对应的产业优势与经济优势。并以印象刘三姐为例,提出演艺产业衍生品的创新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