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绿色建筑标准日趋完善
 来源:  时间:2016-06-21 08:09 

 “我们要求设置暖通空调自动控制与管理系统,增压泵水泵扬程和设备机组的组合匹配合理,提出景观生态设计郁密度

达到70%的概念,强化自然采光通风,强调运行单位能耗值。”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专家胡松日前表示,增加分体空

调权重分值设置,对居住建筑提出地下开发面积与用地的比例限值。

  日前,江西省编制的新版《江西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通过相关部门的技术评审和审查,自2016年6月1日起施行。新的评价标准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完善和提升,可以体现当地绿色建筑的气候性、区域性和适用性。在考评绿色建筑星级时,标准重点增加了设计和运行等相关方面的得分点,对分值进行了合理调配。

  近几年,各地纷纷推出绿色建筑相关规范条例,扶持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北京、上海和江苏分别于2013年出台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今年3月至4月,广东和浙江也相继颁布了相关的设计评价标准和产业条例。

  万亿增量空间有望打开

  日前,2016中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此次论坛围绕我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创新科技展开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我国城市高速发展对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需求与日俱增,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市场蕴含着巨大商机。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邹燕青在论坛上表示,中国的建筑业在经历粗放式发展之后,绿色发展才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材已势在必行,建筑业实现发展必须走绿色之路。

  机构预计,到2020年,新建绿色建筑市场增量规模将达到21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24%。据《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提出,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20%以上,到2025年,该比例将达到50%以上。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能耗比例最终将上升至35%左右。

  对此,住建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在2000年末时,我国建筑年消耗商品能源共计3.76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27.6%,而建筑用能的增加对全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贡献率”已经达到了25%。因高耗能建筑比例大,单北方采暖地区每年就多耗标准煤18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70亿元,多排二氧化碳52万吨。如此状况若继续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耗能将达到1089亿吨标准;到2020年,空调夏季高峰负荷将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满负荷能力,这将会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量。

  建筑行业耗能占到我国社会能源总消耗量的34%,将成为社会节能减排治理的首要对象。根据“十三五”规划,新建绿色建筑总面积占新建建筑总面积比例将从2015年的20%增长到2020年的30%。机构预计,2020年我国竣工建筑面积将达到58.54亿平方米,新增绿色建筑面积有望达到17.56亿平方米。

  “中国建筑节能未来的发展方向或者说是终极目标是建筑近零能耗甚至是零能耗。启动建筑节能近零能耗已经提上日程。”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表示,近零能耗建筑正在全国开展试点示范,希望能够很快推动发展路线图,当然,发展的政策、标准、路径也要跟上,使建筑节能领域在节能减排的贡献更加凸显。

  徐伟说,根据住建部标准制定计划,预计2016年将启动国家标准,全面向建筑近零能耗进军。”

  建筑节能潜力巨大

  “建筑高能耗日益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顽疾。”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云南东方红节能设备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淑平说。

  为了切实提高绿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重,“十二五”期间,我国在建筑节能与新能源开发利用、绿色建筑技术、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等方面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装置,促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总的看来,我国建筑节能服务市场还处于萌芽状态,建筑节能服务体系尚未建立,针对建筑节能的金融服务产品缺乏。”曾淑平说。

  曾淑平认为,目前,建筑节能服务项目运用的技术和产品体系标准不统一,没有一套针对不同气候地区、不同建筑类型的建筑节能改造服务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标准。

  其次是融资困难,节能服务公司缺乏项目资金,建筑节能服务公司实施节能服务项目是基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运作的,前期大量资金的投入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然而,现实中建筑节能项目融资难、渠道单一。

  曾淑平强调,目前,我国既有建筑甚至新建建筑是高能耗建筑,远未达到节能建筑的标准。因此,仅从2014年建筑能耗超过12亿吨标准煤、折合人民币1.5万亿元的市场份额可以看出,建筑节能服务产业极具潜力。

  此外,我国是能耗国,而能源人均占有率不足国际平均水平的40%,且资源相对缺乏。大力发展建筑节能服务产业,可缓解严峻的能源形势,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业内专家认为,目前需尽快补充完善关于建筑节能的相关法律条文。实行统一的建筑节能标准及节能指标,并对建筑节能服务的内容、流程、期限、节能标准及效果等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各地要出台与本地情况相匹配的地方性法规,以及政策措施和配套的实施细则。建立能效审计、能效评估和建筑节能认证与标识的建筑用能管理制度体系,制定和完善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

  建筑节能向超低能耗迈进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是国际上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能效高且居住舒适的建筑,在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背景下,它是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最重要途径,代表了世界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

  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自2009年一登陆我国,便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高度重视,并将其列为“十二五”期间建设领域节能低碳发展的重要内容。

  徐伟认为,要继续提升建筑节能标准,将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作为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方向,节能建筑技术规划需要先行,通过试点示范、导则标准使其进一步落实、实施。

  为实行技术引领,住房城乡建设部制定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已于2015年11月下发。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发展被动式房屋等绿色节能建筑。这是首次在国家文件中明确发展被动式建筑。

  据相关人士透露,2016年国家工程标准计划——《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已经立项,预计2018年完成报批,2019年实施。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研究制定推动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发展的激励政策,鼓励更多的开发商建造被动房。

  “各个国家关于零能耗建筑的定义、名称、路线、政策、推广方式不尽相同,但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政府相继制定了迈向零能耗建筑的发展目标,都在寻找适合本国的零能耗建筑发展的技术体系和优化路径。” 徐伟说。

  业内普遍认为,在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上,国外的经验和理念十分重要,但也应研究制定符合我国情况的相关技术标准。同时,国内不同地区的各项条件也不尽相同,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都应该研究适合自己的完全实现近零能耗的标准,应发展中国自己的体系,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