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城市高质量发展监测报告
中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拥有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党中央高度重视中部地区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2024年5月审议通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中部地区加快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强引擎、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高水平实施对外开放、全方位实现绿色之美、全面提升人民幸福指数,中部城市顺势而为,向“新”而行,因变而兴,呈现出奋发崛起,登高远行的发展局面。
2023年,中部各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中部崛起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2023年,中部地区80个城市常住人口3.5亿人,其中武汉、郑州、长沙人口超千万;经济总量达到26.5万亿,其中武汉、长沙、合肥、郑州经济总量超万亿。
一、经济质量跃升为中部崛起换上新底盘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重要关口。2023年,中部地区80个城市市辖区生产总值为13.1万亿元,人均GDP平均为8.7万元,市辖区生产总值占中部地区城市的49.5%,占比比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80个城市GDP稳步攀升,2021年、2022年、2023年相继跨越24万亿元、25万亿元、26万亿元大关。财政实力稳步增强。2023年,中部地区80个城市市辖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分别为10647.8亿元和20032.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5%和9.8%。
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发展各具特色。湖北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超过40%,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被誉为“中国光谷”;湖南工程机械产业规模已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一;安徽汽车产业被列为“首位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元新台阶;江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河南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农机制造等领域展现出强劲竞争力;山西积极探索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湖北的电子、湖南的重工、安徽的汽车、江西的航空、河南的农机、山西的机车等,为中部地区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打造了众多靓丽“名片”。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中部六省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工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制造业增加值由2019年的6.1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6.8万亿元,规模约占全国五分之一。中部地区累计培育优势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8个,新培育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84家。近年来,中部地区第三产业占比逐年提升,产业转型升级不断迈出新步伐。
二、创新驱动发展为中部崛起打造强引擎
创新投入高速增长,创新资源不断集聚。中部地区80个城市2022年研发人员数量为1339161人,比上年增长15.1%;R&D经费支出为448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数据显示,中部地区80个城市共有749所普通高等学校,占全国26.6%,在校大学生占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的22.4%,专任教师占全国普通高校26.4%。以安徽为例,近两年,中科大硕士、博士毕业生留在合肥工作的比例分别为43.5%、44%,省内高校院所学生可保留3年学籍在“科大硅谷”休学创业,对“谷内”符合一定条件的高附加值科技企业单个项目最高支持1000万元,真金白银的政策吸引创新创业人才近万人。
创新平台层级提升,科技成果转化顺利。2023年,中部地区优化重组4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1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量子通信、自主安全计算机、工业母机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加速实现产业化。安徽举全省之力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落户安徽。湖北6个大科学装置建设有力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获批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光电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落户武汉。山西整合全省创新资源,打造了“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高速飞车、8英寸碳化硅长晶炉、手撕钢、550吨起重机等一批关键装备和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2023年中部地区80个城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570591件,比上年增长16.8%,技术合同成交额15345.2亿元,比上年增长45.5%;80个城市的市辖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合计为9020.3亿元,占80个城市的58.8%。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政策效果显著,产业协同深度发展。中部六省出台并执行了一系列包含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知识产权维护等促进创新的政策,政府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的资金投入逐年上升,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和创业,构建了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在安徽合肥的中国声谷,入驻企业超过2000家,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形成了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在湖北武汉中国光谷,拥有1.6万家、总规模超5000亿元的光电子信息企业,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居全球首位,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国际市场占有率超25%;光电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2%;拥有国内首条具有满满科技感的悬挂式空中轨道列车“光谷光子号”;2023年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198.4亿元,比上年增长62.2%;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3万家,两年内翻了一番;高新技术企业净增超2000家,总量突破1.5万家,均创历史新高。
三、区域协同发展为中部崛起装上助推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大力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加强都市圈之间协调联动,更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中部地区一方面在内部优势互补、产业相融、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强化交通运输枢纽功能,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联动,在更好地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
发挥区位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助力区域协同发展。中部地区是我国的交通运输枢纽,除公路、铁路外,还有航空线路的链接,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正在释放“大活力”。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湖北鄂州花湖国际机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等形成货运机场群,其中,花湖国际机场是我国首个获批的专业货运枢纽机场,拥有亚洲规模最大的快递包裹处理系统,货物一日达全国,次日达全球;河南率先在全国建成“米”字形高铁网,郑州是中欧班列的集结中心,货物可送达40多个国家、140多个城市,“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协同联动、链接世界。江西成为全国首个所有设区市都通时速350公里高铁的省份。
加强自身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推动区域深度融合发展。中部地区区域内协作更加紧密,豫皖两省共同签署交通运输领域合作协议;江西、湖北、湖南共同签订了长江中游三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从中部地区6省份的经济联系主导方向看,山西奔向了京津冀;湖南借助京广、京九铁路,不断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安徽既是中部地区板块,又是长三角组成部分,与长三角联系更为密切,也获益更大。中部地区在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深度对接方面,正在不断探索和推进,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
四、绿色发展为中部崛起筑牢防火墙
发展绿色底色愈发靓丽。中部地区是我国生态重地,多年来坚持绿色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大成果。2023年,中部地区80个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37.9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约1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81.7%,长江干流,黄河干流水质均达到Ⅱ类及以上,鄱阳湖,洞庭湖总磷浓度较2018年下降均超过20%。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近五年完成植树造林4769万亩、防沙治沙和石漠化治理1210万亩。2022年中部地区80个城市市辖区公园绿地面积共计13.3万公顷,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1平方米。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江西武夷山国家公园是首批国家公园,跨省生态保护补偿的“新安江模式”等从安徽走向全国。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部地区着力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全面推进美丽中部建设。山西大同积极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互联网以及以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企业提供数据服务及资源支持,努力打造成助推京津冀大数据发展的“绿色云谷”;河南提出以数字化转型助推绿色化发展,预计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安徽在皖北地区重点培育“品质粮食、优质蛋白、绿色果蔬、徽派预制菜、功能食品”五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五、深化对外开放为中部崛起打造倍增器
中部地区通过加快内陆开放通道建设,以中欧班列、陆海联运、空中丝路等为依托,推动实现高水平开放。
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2023年,中部地区80个城市货物贸易进口额为11998.0亿元,比上年增长1.7%;货物贸易出口额为23532.4亿元。中部地区4个省份设立了自贸区,成为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排头兵”和“领头雁”,河南自贸区包括郑州、洛阳、开封三个片区,以物流、跨境电商、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为特色,推动内陆地区开放发展;湖北自贸区包括武汉、襄阳、宜昌三个片区,以光电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为特色,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湖南自贸区包括长沙、岳阳、郴州三个片区,以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文化旅游等产业为特色,推动中部崛起。安徽自贸区包括合肥、芜湖、蚌埠三个片区,以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等产业为特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共促高水平对外开放。商务部支持中部地区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安排外贸发展专项资金,指导中部地区参与“丝路电商”合作,支持河南省在欧洲新建6个海外仓,相关跨境电商空中航线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部六省也相继出台相关措施,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安徽出台支持利润再投资、省级外资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认定办法和政策措施,构建更具吸引力的政策体系;湖南持续打造“跨国公司湖南行”品牌活动;江西提出创建国际投资“单一窗口”、创新招商模式、优化土地要素配置、提升项目审批时效等办法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五年来,中部地区机场货运总量近700万吨,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货运量累计突破100万吨。2022年,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1.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6个百分点。
六、共享发展为中部崛起立好稳定器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中部地区80个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2022年、2023年分别为39742元、41759元、43719元,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23年中部地区80个城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均为45.5平方米,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从2021年46.4辆增加到2023年的50.1辆,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从2021年的3216元增加到2023年的3422元。
社会保障和公共事业加速发展。2023年中部地区80个城市的城市住房保障支出合计为744.7亿元,比上年增长21.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合计为2387.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养老服务加快发展,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不断完善,越织越密的社会保障网有力发挥了可持续的托底作用。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国民素质持续提升;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城市治理能力稳步提升。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加持下,中部六省城市治理能力逐年攀升。郑州市成立新型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合肥市加快完善“城市大脑”体系建设,以数“智”化赋能城市治理转型,武汉市成为首批全国6个“双智”试点城市,车、路融合发展的“双智”产业生态初步形成。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快速迭代的数字技术与城市治理融合创新,不断拓展智慧、宜居的现代城市新图景。
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中,中部地区以约占全国1/1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约1/4的人口数量,创造了约1/5的经济总量,正以强劲势头奋进崛起。但中部六省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中小城市产业结构布局单一、创新能力创新人才有差距等不足凸出。在新时代,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抓住国家战略机遇,贯彻新发展理念,抢占先机,抢占新赛道,奋力谱写中部崛起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