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统计网!
网站首页 | 河南统计微信
以“数转”推“智造”助力制造业追“新”求“质”
 来源:评价处  时间:2024-10-30 07:51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企业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

  为加快推动全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助力建设制造强省,河南省委、省政府多次印发文件,要求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开发区作为全省经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也是数字化转型的“排头兵”。为深入了解开发区企业在实施数字化转型方面发展情况和政策需求,省统计局在全省166个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范围内,对1660家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对个别重点企业进行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当前企业转型愿景明晰、赋能驱动品牌增效、洞察市场需求多元、生态构建服务优化,但是也存在4个“不够”(数字化转型覆盖面不够广、成果转化不够强、投入资金占比不够高、高端人才储备不够足)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新的工业革命将深刻重塑人类社会”。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全球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发展浪潮蓬勃兴起。其中,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能够在全面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系列决策部署,持续推动相关工作压茬推进。近几年来,连续出台实施《河南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河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链培育行动方案(2023—2025年)》《河南省“数据要素×”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等文件,统筹运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企业和项目加大支持,积极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工作,凝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共识,推动我省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不断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随着我省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发展,数字技术迅速融入到制造业各个环节,切实有效推进制造业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以数字技术变革引领制造业全方位转型、系统性重塑。近年来,全省累计培育建设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1362个,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0%,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单位产值能耗平均降低10%,全省核心创新能力不断优化,技术转化能力显著提升;初步建立“1+50”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累计推动24万家中小企业上云,形成了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的融通发展格局。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0.3%、11.7%,分别拉动全省规上工业增长2.5个、1.6个百分点,为实现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二、调研情况

  此次调研通过电子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有效样本数为1540个。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一)调研企业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的企业中,从企业规模看,中小型企业1064家,占比约为69.1%,微型企业325家,占比约为21.1%,大中型企业151家,占比约为9.8%。从员工规模看,30-100人企业占比最高,为49.4%,100-500人的合计占比为38.7%,500人以上占比为11.9%。从发展阶段看,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共663家,占比为43.1%,处于成熟稳定期的企业共519家,占比为33.7%,剩余企业均处于高速发展期、初创期和衰退期等阶段(见图1)。从行业分布看,调查对象共涉及56个行业大类,以制造业企业为主,占比超过90%,涉及食品、家具、造纸、医药、化纤、汽车、化学原料、机械设备等几十个行业,但为了调查的全面性,调查对象也涵盖了批发业、零售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教育、软件和技术服务业等服务业行业。

以“数转”推“智造”助力制造业追“新”求“质”

  图1 调研企业规模、员工数量、所属发展周期情况

  (二)调研现状简析

  总体来看,全省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企业数字化转型呈现4个特点,分别是企业转型愿景明晰、赋能驱动品牌增效、洞察市场需求多元、生态构建服务优化。

  1.顶层设计:超六成企业数字化转型愿景较为明晰

  当前,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而言不再是一个选择项,而是生存与发展的必选项。河南市场主体规模大、数量多,但总体实力仍有待加强,对于数字化转型的愿望更为迫切。从转型愿景看,有948家企业认为目前已经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占比超六成。其中,超九成的企业认为已经建立相关规章制度、战略规划布局完善或者正在规划筹备中。从基础配套看,设有专职或兼职部门、人员负责此项工作的企业占比也相对较高,分别为44.0%、45.4%。反映出绝大部分企业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信息化、技术化,而是主动提智,通过企业远景规划、顶层设计和配套制度来更好的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避免盲目发展和资源浪费。分行业看,调研中认为已经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主要分布在食品加工、化学医药、通用专用设备等制造业,占比超过40%。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些行业对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积极抢占先发优势,同时,这些行业也是河南制造业的相对优势行业,在数字化的助力下,未来可能会对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2.蓄势赋能:数字化转型助推企业效率与效益双重提高

  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减少内部信息不对称,还能降低资源匹配、渠道运营等外部经营成本,内外合力为企业带来绩效红利。从运营效率来看,超八成的企业认为数字化转型为其企业运营效率带来了至少5%的提升。其中,约7.7%的企业认为实现了业务效率的跃升,提升高达30%以上,充分证明了数字化技术在优化企业运营中的关键作用。从经济效益来看,认为数字化转型对营收贡献率在10%以上的企业占比近六成,提高利润率超过5%以上的企业占比近七成。其中,贡献率在50%(含)以上的企业有56家、利润率提高15%(含)以上的有84家,突出反映了数字化深度融合后的潜在价值。其中,在数字化转型对营收贡献率达30%—50%的较优区间内,食品加工、金属制品、化学医药、通用专用设备等制造业企业表现亮眼,占比近50%,说明数字化转型为河南制造业的优势行业进一步发展增添更多智力和动力支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更多优势。

  3.场景多元:数字化转型方向与挖潜方式呈现多样化

  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其重点投入场景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体现出企业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和适时的策略调整。因此,对很多企业来说,结合自身战略选择用数字化的技术优先解决当前什么问题,能够反映数字化的发展进程。从转型方向看,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较多倾斜在业务和管理层面,这两个层面占比均超过六成,分别达到69.3%、60.8%,说明绝大部分企业已经从局部建设阶段逐步向数字底座建设阶段*转变。从挖潜角度看,对于企业未来3年数字化转型需求方向,过半企业选择“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建立数字化连接”、“利用大数据塑造企业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超三成企业选择“将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到自身企业运营管理中”、“做到以数据驱动企业决策”。说明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寻求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战略方向,即通过数字化整合资源和数据资产,提升供应链效能和品牌价值,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效应。

  4.生态落地:开发区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趋于完善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基于上下游“服务提供、服务采购”的简单合作模式在逐渐消失,“链式串接”向“网状互联”的合作方式演化为行业共识。在数字化系统建设上,企业自助完成全部系统建设越来越不可行,以生态方式构建数字化系统,可以吸引多类型厂商协同联动、优势互补。从开发区提供服务角度看,有超八成企业认为所在开发区注重服务商培育,并积极推动企业与服务商合作,以营商环境之“优”,促发展之“进”,为数字化转型蓄势赋能;有近九成企业认为所在的开发区主动为数字化升级改造“精准把脉”,经常开展或者间歇性开展数字化诊断服务。从企业享受服务成果角度看,超六成企业拥有1家以上服务商,其中,占比23.2%的企业拥有3家及以上服务商。以上几点说明绝大部分开发区注重服务生态构建,积极为企业搭建合作桥梁,通过良性的互动协作,使企业能够借助开发区的资源和平台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三、存在问题

  虽然开发区内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但是从调研结果来看,当前还存在4个“不够”的问题亟待解决,分别是数字化转型覆盖面不够广、创新成果转化不够强、投入资金占比不够高、高端人才储备不够足。

  (一)数字化转型覆盖面不够广

  调研数据显示,仍有占比近四成的企业认为未进行数字化转型,其中微型企业198个、中小型企业375个,分别占比33.5%、63.3%,大型企业仅有19个,占比仅为3.2%。可见,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则稍显“滞后”和“迟钝”,出现“不想转、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不会转”的情况。究其原因,“目前组织架构不适应数字化转型”、“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在调研中被提起频率最高,其次为缺乏高层次人才、政策帮扶不足、管理层缺乏转型意识、企业文化与人员素质不匹配、研发投入风险回报不成正比(见图2)等。

以“数转”推“智造”助力制造业追“新”求“质”

  图2 企业未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原因调研结果

  (二)创新成果转化不够强

  从调研结果来看,受限于资金、技术或认知等多方面因素,参与此次调研的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成果转化方面取得效果尚不令人满意。从数据来看,在企业拥有专利数量方面,以拥有1-10个专利的企业居多,占比为40.0%,但是拥有30个以上专利的企业占比不及四成(见图3)。这表明企业在技术研发投入、创新成果产出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企业持续发展与核心竞争力提升方面还有较大挖潜区域。

以“数转”推“智造”助力制造业追“新”求“质”

  图3 调研企业拥有专利数量

  (三)投入资金占比不够高

  调研数据显示,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资金占营业收入比重处于较高区间的企业占比不足5%;同时,在问及制约企业数字化建设的因素方面(见图4),共有462家企业选择“数字化解决方案及实施费用高,受到资金限制”的选项,占比约为48.7%;在政府服务层面,也有高达45.0%的企业认为政府应当引进金融“活水”浇灌“科技繁花”。可见,由于数字化转型融资成本高、建设周期长、成本回收慢,导致较多企业对前期高昂投资和后续不确定的经济回报存在疑虑。尤其是中小企业本来利润微薄,受限于资金约束,较多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心有余而力不足”。

以“数转”推“智造”助力制造业追“新”求“质”

  图4 调研企业认为制约数字化建设进程的因素

  (四)高端人才储备不够足

  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更需要一支具备数字化思维和技能的专业人才队伍,但是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普遍面临人才缺口大、人才留存难等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有限,更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端数字化人才。从调研数据中也能窥出端倪:在认为已经开展数字化转型企业中,问及制约企业数字化建设的因素方面,近六成企业选择“企业人才和技术缺乏无法支撑数字化发展”,占比最高(见图4);而在对认为企业未开展数字化转型的原因剖析中,“缺乏高层次人才”也成为位列第3的重要影响因素(见图2)。可见,专业人才的不足导致企业难以充分理解和有效应用数字技术,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转型速度和长远竞争力均产生不利影响。

  四、相关建议

  埃森哲《2024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显示,企业若能以员工和创新为核心、负责任地大规模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激进情形(即通过快速削减成本以实现快速收益的方式)相比,到2038年或将在中国释放逾2.86万亿美元的额外经济价值。面对未来巨大的市场潜力,我省要抢抓机遇,加速转型力度和速度,争取在数字化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因此,就如何依托数字核心能力助力我省企业优化运营、加速增长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既要“抓大”也不能“放小”

  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尤其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率先实现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推动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和能力,增加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供给,降低转型成本。

  (二)借力攀升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政府出台税收减免、资金补助等支持政策,鼓励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降低企业创新的风险和成本;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实现数字化项目的落地和收益。

  (三)打通堵点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应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科技、人才等政策,强化专项资金、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撬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推出专项金融产品,降低融资门槛和成本;企业积极引入具备数字化资源和经验的战略投资者,共享技术和市场资源。

  (四)综合发力破解数字人才困境

  政府要为数字化人才引入提供鼓励性政策及绿色通道;企业要强化自身人才培育,通过构建数字人才学习地图,为现有员工提升指明成长方向和学习内容;加强与高校和职业院校合作,定向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局部建设阶段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或管理工具实现单一业务数字化管理;数字底座建设阶段指应用信息系统及数字化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实现全部主营业务数字化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