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统计工作 > 时政要闻

媒体关注丨河南乡村全面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时间:2025-08-06

  编者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近年来,河南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资源禀赋、发挥自身优势,挑大梁、担重任,围绕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通过系列实践和探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2025年5月,河南省兰考县、温县、西峡县及林州市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联系点。联系点机制的设立,为河南省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多彩画卷在中原大地徐徐铺展,成为河南省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亮点。

  “太极之乡”温县演奏乡村全面振兴之歌

  地处太行山南麓、黄河北岸的河南省温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近年来,温县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天时地利人和”优势,通过系列实践和探索,演奏出一曲动听的乡村全面振兴之歌。

  “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优势,成为温县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密码。

  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温县独特的土壤条件、气候资源与丰沛水系共同构成农业发展的“黄金三角”,42.92万亩高标准农田与河南省唯一的“水利三级县”认证,进一步夯实“中原粮仓”的坚实底座。

  产业优势双轮驱动。“温麦良种”与“铁棍山药”“一种一药”构建起温县特色产业“双引擎”。小麦亩产连续35年领跑河南省,繁育的48个良种铸就“温麦”金招牌;铁棍山药通过标准种植、统购统销与文化赋能,亩均增产500~1000斤,品牌势能辐射全国。此外,温县正打造现代农业种药科创示范区,全面提升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政策优势加持赋能。温县先后揽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制种大县等20余项殊荣,政策资源倾注、试点红利叠加。荣誉背书与政策赋能同频共振,在这片沃土上激发出“1+1>2”的乘数效应。

  手握优质资源牌,如何打好产业升级战?温县以“链式突围”破题,在三个关键维度释放产业活力。

  “一甜一咸”链式崛起。温县以大咖国际、哥润食品等为龙头,打造百亿级新式茶饮产业链。大咖国际支持蜜雪冰城全球4.6万余家门店的原料供应,满足亿万大众对“甜”的感官需求,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河南省制造业头雁企业。该县实施“5411”工程,培育休闲饮品、调味料等产业体系,获评“中国速食调味料之都”,为广西螺蛳粉提供了约90%的核心原料,为河南酸辣粉提供了约80%的调味料,为全国超3000个品牌提供研发服务。

  “一镇一特”集聚发展。温县黄庄镇成功申报国家级产业强镇,该县被认定为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的韩郭作村、古贤村、陈家沟村特色农业产业收益达8000万元。

  “一文一武”IP撬动文旅。温县依托太极拳、蜜雪冰城两大国际IP,打造太极·蜜雪文旅融合示范区。据统计,该县2024年接待游客803万人次,旅游收入6.5亿元,分别增长12%、19.4%。

  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何以让创新动能更持久?温县以改革破壁,三重保障夯实振兴底盘。

  “产权破冰”释放红利。作为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温县完成39万余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全县262个行政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确保运营有章可循、规范发展。

  “交易赋能”点土成金。该县推进集体资产公开交易,构建一体化闭环式监管体系,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2024年成功进场交易304宗,成交总额617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546万元。

  “科技突围”锻造长板。该县去年新增5家市级龙头企业,京华公司入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筹建四大怀药重点实验室,打造现代种药科技创新策源地。

  2024年,该县262个村集体经济全部实现年收入超过5万元。超10万元村182个,占比69%;超50万元村52个,占比20%;超100万元村22个。

  如今的温县正以太行的刚毅、黄河的厚重,围绕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充分发挥产业、人才、生态、组织、治理等优势,勇立振兴潮头、先行先试:以科技创新引领种业振兴,在现代农业上作示范;以世界级IP打造现象级品牌,在农文旅融合上作示范;以工业化思维做好“土特产”文章,在联农带农上作示范,为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温县方案”。

  兰考以供销社“五统一”服务模式助推乡村振兴

  为破解河南省兰考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土地规模流转难、品种统一推广难等问题,更好发挥高标准农田对兰考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作用,当地供销社把综合改革纳入“三农”工作大局,成功摸索出“县供销社(兰农产业发展公司)+乡镇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保险公司+银行”的供销农业生产“五统一”全程托管服务模式,交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时代之问的兰考答卷。

  双社联动,创新托管模式。县供销社有效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充分依托村级党支部,推动供销社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联合合作,建立完善政策支持、市场运作、金融助力、保险护航、供销服务、村集体和农民积极广泛参与的农业生产托管全链条、多元化服务体系。县供销社负责整合专业合作社、为农服务中心、基层社等,组织农机、农技资源,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提供统一农资、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的“五统一”供销服务。“五统一”全程托管引入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服务主体为整个服务提供金融助力、保险兜底服务,解决资金短缺,人为或极端恶劣天气造成减产、绝收等问题。

  建强体系,打造托管载体。一是恢复重建基层社。坚持把基层供销社作为强化为农服务的基本环节,强力推动基层社恢复重建。通过剥离优良资产、新老划断等手段全资投入、控股合资恢复重建基层供销社17个。二是建设为农服务中心。把建设为农服务中心作为发展土地托管服务的重要手段,结合全县高标准农田分布情况,形成上下贯通、全域覆盖的立体化、网络化为农服务体系。对已建成的堌阳为农服务中心、考城为农服务中心、仪封为农服务中心,改造建设完成的谷营为农服务中心、红庙为农服务中心,制定统一服务标准,实现测土施肥、统防统治、农机服务、农资供应、农民培训等服务功能,确保在“五统一”模式推广中,成为一股用得上、靠得住的力量。通过科学化管理、市场化运营,供销社系统在全托管的21.7万亩土地,全部利用“五统一”服务模式开展小麦、玉米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高产种植。三是建设镇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各乡镇党委政府及农机、水利、财政等力量,在每个乡镇成立镇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作为“五统一”服务主体。截至目前,全县共组建乡镇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4个,整合基层社、专业合作社、为农服务中心等服务主体资源26个,组建服务队43个,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壮大。

  多措并举,提升服务水平。一是积极申报项目。供销社通过开展服务项目,成功申报成为2023年、2024年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试点县,承担全托管服务12.5万亩,争取到中央财政资金支持1250万元,2025年申报承担全托管服务面积20万亩。截至目前,兰考供销社系统共托管土地面积23万亩,全托管土地面积达21.7万亩。二是参与集采集配。供销社积极向上争取省级化肥储备承储项目,申报储备化肥1万吨,即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质量、统一服务。通过该模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农资成本,供销社系统坚持每吨化肥为农户让利200~300元,每吨农药让利1000元,让农民享受到实惠的农资产品。此外,还提供预约订货、送货下乡、拆整零售等便民服务,打通农资供应的“最后一公里”,有效保障了农资供应,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为化肥保价稳供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发挥优势,提高托管效益。在土地托管过程中,供销社充分发挥联合合作、集采集配、统一服务和政策资金等优势,最大限度助农降本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兰考县供销社联合有关部门分别成立了兰考县化肥协会、兰考县种子协会、兰考县农机协会、兰考县飞防协会,充分发挥协会行业指导作用,助推供销“五统一”进程。通过和中原农业保险公司的合作,中原农业保险公司为村经济股份合作社通过保险方式增信获得授信贷款,借款资金受托支付购买供销“五统一”农资服务。如果村经济股份合作社发生违约,不能按时支付农资费用,中原农业保险公司先行代偿,有效解决了村经济股份合作社购买服务资金问题。镇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通过集采集购联盟直接同各大厂家合作,农资价格要比市场价低10%左右,同时供销“五统一”服务价格也均低于市场价,服务中小麦约节支95元/亩,玉米节支50元/亩,每年每亩土地可节约145元左右。通过“五统一”的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提升、节能灌溉等技术应用,相比之前分散种植,每亩地每年增产150~200斤粮食。今年,在考城为农服务中心托管的土地上种植的小麦,产量均在1350~1500斤。在农作物收购方面,通过对接五得利面粉集团有限公司、牧原股份有限公司、帝益麦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中粮集团等公司开展订单农业,以高于市场价0.05~0.1元/斤的价格进行统一收购,农户每年每亩增收约200~300元。在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服务中,涉及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的托管土地,服务主体可获得每年每亩地不高于100元的供销系统政策奖补资金。

  兰考县将进一步拓展完善服务功能,在“五统一”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六统一”“七统一”等,树立土地托管标杆,打造示范引领样板,着力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特色化、土地流转托管规模化、集体增收持续化、资源利用最大化,为助力乡村振兴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供销智慧和力量。

  林州发扬“红旗渠精神”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路径

  河南省林州市地处太行山东麓,历史上干旱缺水。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林州人通过十年的艰苦奋战,在巍巍太行的悬崖峭壁上、浅滩峡谷中建成了“人间天河”——红旗渠,解决了干旱缺水问题。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由此诞生。

  近年来,林州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发扬“红旗渠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确保粮食安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在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路径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进程中取得可喜成绩。

  在产业兴旺方面紧抓“产加销”环节,依托红旗渠现代农业省级产业园,引进深加工生产线,以销促产,突出“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推动小米、红薯、畜禽养殖等特色农产品集群链条式发展。2023年建设高标准农田5.69万亩,累计达到34万亩,新增粮食产能1.5亿公斤。投资6000万元,积极推进红旗渠灌区改造项目实施,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依托国家红色教育基地优势,以巩固提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中国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为抓手,投资超10亿元,深耕“红绿蓝”三色资源,大力培育研学、培训、写生、民宿等新业态,精心打造“红旗渠人家”民宿品牌,变资源优势为产业胜势。目前,林州建成5个特色民宿集聚区,培育了50个旅游民宿特色村和80个民宿集群,民宿总数达800家,年研学培训能力达到230万人次,承接写生200万人次,从业人员2万余人,全市2/3以上的村受益于旅游业。县域旅游民宿接待人数,林州位于全省前三。

  在生态宜居方面坚持城乡一体,共谋划项目48个,总投资74亿元,重点推进“路网”“电网”“水网”“气网”全域贯通覆盖。目前,林州乡村公路总里程2305公里,入选全省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市)。乡镇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农村快递物流通达率100%、自来水普及率92%、燃气覆盖率75%。同时,投资199亿元谋划61个乡村建设项目,高标准打造了6个乡村建设示范片区,通过示范引领、全域推进,力争将林州打造成整个中部地区特别是南太行山区乡村建设的示范样板。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投资6000万元,购买市场化农村生活垃圾清运服务,全市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完成户厕改造14万余户,新建84个市、镇、村污水处理厂(站),中心村污水处理率达到96%。深入实施清河、护岸、净水等专项行动。林州被评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20个优秀县(市、区)之一。全面推进国土绿化,全市林木覆盖率46%。

  在乡风文明方面充分发挥林州“中国建筑之乡”品牌优势,实施“建筑业回归”工程,大力开展“乡贤回乡建设家园”活动,走访座谈村内在外贤达人士代表,最大限度地动员、鼓励、吸引在外乡贤、优秀建筑企业家回迁公司或兴办实体,为家乡建设发展“引资引智”,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目前,林州建筑企业数量达到1810家,各类乡贤捐建捐资超10亿元,回乡担任村(居)党组织书记124人,占比21%;返乡创业人员累计创办经营实体3万多个,带动就业17万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创新打造“三四五”工作法,构建乡村治理法治化体系,被河南省委农办点名做书面经验交流;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弘扬淳正乡风,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乡村德治水平。

  在治理有效方面深入开展“五星”支部创建,力争将全市588个村(社区)支部全部创建成“三星”及以上党支部,全面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效能;深入实施“村居巡察”,形成了“巡—改—治”林州经验,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第五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进行推广;深入推进“清单制”管理,创新数智化平台“智能公章+”管理系统,规范村级小微权力;深入开展“三零”平安创建,坚持“小单元作战、精细化创建、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落实”的工作思路。

  在生活富裕方面大力促进农民增收,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2023年新增技能人才1.97万人、高技能人才7968人。实施稳就业促就业行动,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9亿元,新增城镇就业1.3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万人。加大困难群众保障力度,发放保障资金1.1亿元。9260户2423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02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9元,比上年增长5.7%。

  西峡创新山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径成效显著

  河南省西峡县作为伏牛山腹地的山区县,辖1乡15镇3个街道,总人口49万。近年来,该县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立足山区实际,创新探索“片区联动、组团发展、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振兴路径,取得了可喜成效。

  强化规划引领,构建“1+4+N”片区发展新体系。立足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等实际,科学构建“1+4+N”片区发展格局。“1”即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以县城为核心,串联3个乡镇72个村,打造县域振兴示范标杆。“4”即香菇、猕猴桃、中药材、农文旅四大特色产业片区,以产业链为纽带,覆盖13个乡镇213个村,构筑全县乡村振兴主阵地。“N”指每个乡镇至少培育1个乡村振兴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县域统筹、片区主导、市场主体”三方协同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产投公司、龙头企业深度参与片区开发、产业投资和乡村建设运营,促进资金、项目、人才在片区间高效流动与耦合。

  创新推行“龙头企业+园区+村集体+农户”和“兴村公司”片区联营模式,着力打通“种植—加工—冷链—销售—品牌运营”全产业链闭环。一是夯实产业支撑平台。加大片区创新产业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农技协作站—乡村产业顾问—一线科技特派员”三级服务体系,实现技术服务全覆盖。二是强化科技赋能。积极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监测预警等现代农业技术,在重点区域布局数字农业示范基地。三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实施片区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片区内集聚,形成“山上有药、山下有菌、平地有果”的特色化、差异化布局。目前,全县“菌果药旅”年综合效益突破360亿元,带动群众年增收超1.2亿元,四大主导产业贡献了全县农民80%以上的收入。

  以片区为单元,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实现资源集中配置、工程统筹实施、节点梯次推进,构建“主干道+特色街区+节点村”空间网络,实现山水田林路村系统重构。2024年以来,统筹财政专项、企业融资、群众自筹等资金2.8亿元,在先导区实施56个重点项目,建设16个污水处理厂、296个生态湿地、412个太阳能微动力循环处理设施。每个乡镇布局物联网、光纤网络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片区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75%以上,集中安全饮水供水率97%以上。

  成立片区党委,由5名县处级领导担任党委书记,建立议事协调、项目共建、纠纷联调等机制,创新推行“片区党委—协会—行业自律”模式,推动村级治理从“单点运作”向“片区协同”转型。推动片区内各村党组织共建、产业共育、事务共议、资源共享,构建“县级统筹—片区主抓—村为基础”的治理链条,形成“联村共建、组团共治”的治理新模式。县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奖励治理成效突出的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先后有13个村镇获评省级以上文明村镇。

  建立“县级统筹—片区调度—村级执行”三级推进机制,强化纵向责任传导。建立资金捆绑机制,近年来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农林水等农口资金以及交通、环保等方面资金10.6亿元,用于先导区和4个重点片区项目建设,推动片区内特色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重构村民与外来投资者的利益关系,吸引1600名“归乡人”创业,留住3.5万“原乡人”参与产业发展,招引3.7万“新乡人”就业。探索“村集体+平台公司+企业”组团运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下沉乡村,提升村集体和群众收入。目前,片区内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村占比45%。建立项目清单管理机制,对规划建设的36个产业项目、18个乡村建设和6个社会治理项目,建立精细化管理台账,每个项目可量化、可督导、可评价。建立片区考核机制,设置乡村振兴片区专项指标三大类56项88个评价体系,纳入镇村干部年度目标绩效评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