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2022年河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城市市辖区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城市建设、创新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人居环境等方面,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一、城市建设快速推进
2022年,河南17个省辖市市辖区总数为54个,其行政区域土地面积2.2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3.5%;市辖区建成区面积267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8.0%,占市辖区行政区域土地面积的11.8%。随着建成区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持续推进城市快速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充裕的发展和生活空间。
2022年,河南市辖区常住人口3059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1.0%。2020年七人普数据显示,全省市辖区常住人口为2912万人,市辖区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为1872万人,占市辖区全部人口的64.3%,比全省平均比例高5.5个百分点,各省辖市市辖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最低为10.65年,均高于等于全省平均水平。河南市辖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高,年龄结构合理,受教育水平高,为城市乃至全省未来的创新驱动、优势再造等发展战略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基础。
二、经济发展保持韧性
2022年,河南市辖区经济保持韧性发展。在多重压力挑战下,全省市辖区生产总值取得2.37万亿元的成绩,比上年增长807亿元,按不变价保持2.0%的增长,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为38.7%。市辖区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2亿元,比上年增长4.0%,增速高于全省6.4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为21.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34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11.6%。市辖区以13.5%的土地面积产出了38.7%的生产总值、21.5%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仅为全省11.6%,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显著贡献。
经济结构稳健。2022年,全省市辖区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3.4:38.6:58.0,与上年基本保持一致,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3.7%,42.1%,54.2%。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6.7%,占生产总值的21.9%。市辖区制造业保持发展活力,第二产业基础夯实,是河南发展未来产业、打造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保障;第三产业占据优势地位,是河南市辖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消费驱动持稳。2022年,全省市辖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432亿元,占全省的46.8%。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销售额为1492亿元,占全省网络销售的95.2%,占市辖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0%;汽车类消费2053亿,占全省汽车消费的89.3%,占市辖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8.0%。消费成为经济韧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消费场景不断拓展,线上消费引领社会消费方式。
三、创新发展引领作用凸显
2022年河南市辖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36.44亿元,比上年增长3.0%;占市辖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0%,占比较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创新发展投入得到不断提升。2022年,市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655家,其中,有研发费用的3306家,占比达到49.7%。全省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868家,市辖区为7991家,占全省的73.5%。河南市辖区在发明专利申请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精特新企业的创办认定上具有明显优势,在全省创新发展中起到引领集聚作用。
四、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2022年,河南省市辖区在市政公用设施上保持较多投入,使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省市辖区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38亿元;年末实有道路面积3.75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4%,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度为259公里;年末排水管道长度26754公里,比上年增长5.2%,年末公共供水管道长度23721公里,比上年增长3.9%;公共供水总量为16.7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4%,天然气供气总量为52.9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8%。道路交通的发展,提高了居民出行和城市运转效率;给排水管道的延伸,提升城市给排水能力、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城市内涝预防能力;供水供气能力的提升,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和企业的生活生产需要。基础设施的加强,大大提升了城市的韧性。
五、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2022年,河南市辖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34亿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94亿元、教育支出258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13亿元,三项支出占比达到45.9%,特别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较上年增长48.5%。
从教育看,2022年全省市辖区教育支出258亿元,占市辖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1.0%,比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市辖区幼儿园6204所,小学3250所,普通中学1589所,分别增长7.2%,1.0%,8.2%,各学段专任教师数分别比上年增长4.3%,5.2%,8.5%;幼儿园在园人数111万人,比上年减少2.0%,小学在校学生数293万人,比上年增长4.5%,普通中学学生数209万人,比上年增长6.3%。与上年相比,城市市辖区各类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从医疗看,2022年河南市辖区有医疗卫生机构数21381个,比上年增长8.8%,占全省的26.2%,医院1061个,占全省的43.0%,三甲医院71个,占全省的94.7%;市辖区医疗机构床位数30.88万张,比上年增长4.9%,占全省的41.1%,医生数(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3.99万人,比上年增长4.1%,占全省的44.3%,注册护士17.64万人,比上年增长5.5%,占全省的49.9%。市辖区医疗卫生机构数占全省的比例与常住人口比例基本一致,群众的基本医疗需要得以保障;医院数、医生数、注册护士数占全省的比重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甲医院基本分布在市辖区,高水平医疗机构较为集中,医疗资源富集效应明显;全省市辖区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护士数分别为全省1.43倍和1.61倍,市辖区内优质资源丰富,医疗水平更高,更好满足群众高质量医疗需求。
六、社会保障稳步提升
2022年,河南市辖区的社会保险不断完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受益人群持续增长。市辖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823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14万人,比上年增长2.5%;全省市辖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72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56万人,比上年增长12.9%;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647万人和55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8%和6.8%;全年全省发放城市低保金13.92亿元,年末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32.15万人,每位城市低保对象平均发放低保金4330元,比上年增长255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较快增长,使广大职工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低保金水平的提高,彰显社会保障兜底工作水平的提升。
七、生态环境更加宜居
河南城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22年河南市辖区绿化覆盖面积12.0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0.1%;公园绿地面积3.6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8%,公园绿地面积占绿化覆盖面积的30.2%;2022年全省17个省辖市中,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浓度年均值评价水质级别为优的有13个,比上年增加1个,级别为良好的有4个;全省城市昼间声环境等效声级平均为53.3分贝,比上年下降0.1分贝,质量评价等级保持二级,其中城市昼间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等级为二级的城市由上年的14个增加到15个,三级的由上年的3个减少为2个。绿化覆盖面积不断增加,为城市发展提供生态保障,公园绿地面积同步增加,给群众提供更多的休闲放松空间,高品质的水源地水质保障了城市饮水安全,环境噪音的改善使群众工作休息环境更加静谧,城市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
2022年河南城市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增强。但从全省看,大中小城市市辖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经济总量GDP超千亿的市辖区只有3个,并且都在郑州市,39个市辖区GDP都在500亿以下,经济规模体量较小,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支撑不足。
党的二十大为我国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要求,在中国式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要加快转变城市的发展方式,科学配置城市公共资源,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市政公用设施水平,打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公共卫生防控和防洪排涝能力,保障城市正常运转和人民安全。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培育壮大创新产业,大幅提升城市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吸纳就业能力。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保护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建设特色文化生态,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